无忧支付网首页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相关文档 >

新形势下银行卡支付发展的主要特征

添加时间:2015-09-12
    近年来,支付行业成为金融业中一道最引人注目的亮丽风景线。不仅支付的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呈现出渠道多样化、场景多样化、终端多样化、技术手段多样化以及支付企业的商业模式多样化的繁荣局面。其中以网络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发展最为迅猛。银行卡支付是支付领域的主力军,探讨互联网时代的支付模式,对于银行卡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银行卡支付
    
    新形势下银行卡发展的主要特征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各个传统产业交叉融合,从跨界到颠覆不断发生。这个过程具有四大特征:边缘进入,贴近用户,平台思路,喧宾夺主。
    
    特征一:边缘进入
    
    互联网企业进入新行业时,往往从其非核心业务做起。相对金融的投融资业务,支付是带有边缘性的;而在支付行业中,相对于发卡和转接清算,收单又是边缘性的。短短两三年时间,拿到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就有269家,还不包括那些没拿到牌照而实际上正做着支付或收单业务的企业。支付行业之所以这么热,收单业务之所以这么活跃甚至混乱,支付牌照之所以这么吃香,是有其客观原因的。首先,无论收单,还是预付卡,或者网络支付,都离传统金融的核心业务较远,对原有的银行卡业务也是拾遗补阙的,所以刚开始时可以较少遭到发卡银行和中国银联的抵制。其次,从事这些"边缘"业务对安全性要求较低,可以规避政策管制。最后,这些业务技术含量和品牌认知度要求都不高,有利于互联网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迅速站稳脚跟。
    
    特征二:贴近用户
    
    新进入的互联网企业往往选择在传统企业及其用户之间提供某种服务,做个"第三者".比如,"支付宝"通过便利的网上支付,成为消费者向商家完成购买、向银行完成支付的"第三者";凭借拥有的虚拟账户和海量支付信息,它能越过中国银联的转接清算而直接连接发卡银行;未来它还有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数据供应商和分析中心。近年发展起来的那些第三方支付机构,无论是网络支付、预付卡,还是收单业务,都在一定程度具有这些属性。
    
    为了迅速站稳脚跟,互联网企业在切入支付业务时,不仅在业务选择上尽量边缘化,而且在用户选择方面也有意识地被边缘化。它们一般不会动传统金融机构的"奶酪",不去接触"二八定律"中的大客户,而是面向那些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意接触的小微客户。互联网企业深知:得账户者得天下,得入口者得天下。目前,两百多家第三方支付企业,率领着数千家代理商以及代理商的代理商,配备"二清机""三清机"这样的"先进武器",可谓是浩浩荡荡。
    
    它们目前不遗余力地发展自己的用户,并非由于收单业务的利润可观,而是为了将来在支付领域乃至互联网金融领域里"喧宾夺主".
    
    特征三:平台思路
    
    新型支付机构往往通过打造开放式多边平台,利用交叉网络效应,借力打力,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传统支付机构通常在"支付"上下功夫,着力提高支付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同时根据服务来收取费用。而新型支付机构则另辟蹊径,其理念是:支付就是"人""付""钱"--抓住了支付,就抓住了"人",也抓住了"钱";因此提供支付服务可以不赚钱,甚至赔钱,但可以在"人"上赚钱(如利用消费者信息赚钱),也可以在"钱"上赚钱(如备付金等)。新型支付机构遵循的就是平台定价思路。从目前的数据看,在全球银行卡支付中,银联卡占38%的交易金额,但只占10%的交易笔数。银联卡的单笔交易金额这么高,未必代表着中国人有钱,可能意味着大量小额交易市场被其他支付手段占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支付企业对小额市场不够重视。
    
    传统支付业大都呈现链状结构,从上游到下游,产品或服务不断增值,最终为用户所接受。而新型支付机构的平台型模式打破了产业链或价值链的结构,左右逢源,前后借力。成功的支付平台能聚集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使自身成为产业中商业生态的中心,产业转型发展的引领者。平台模式所具有的结构优势,是那些介入支付业务的互联网企业得以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在产业链中,找准搭建平台的位置至关重要。30年前,IBM认为,在PC的产业链中总装是平台,所以它把其他各部分比如操作系统和微处理器等统统外包。其实,操作系统才是个双边平台:一边连接广大用户,另一边连接应用软件开发商。因此,从产业层面讲,是微软的操作系统的不断进步,引领电脑产业的发展;从企业角度看,微软获利最大。
    
    我们清楚地看到,那些进入传统产业的互联网企业,无论如BAT之类的巨无霸,还是那成千上万的每天经历着生与死煎熬的创业企业,大都运用互联网优势打造各种类型的平台,努力形成在那些产业中的竞争优势。
    
    特征四:喧宾夺主
    
    当那些第三方支付的新业务刚刚问世时,总有些人说,新业务与传统业务是互补的,或者是各取所需,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新型支付机构刚刚开始拿到牌照时或许会暂时与传统支付机构相安无事,可是它们一旦站稳脚跟,就会全力争夺核心业务:做收单的想着跳过转接清算,甚至也做转接清算;做网络支付的想着向线下发展,贴近一些"产业用户"以控制入口。总之,大部分第三方支付企业正以各种方式向互联网金融的各个领域渗透。
    
    尽管目前中国银联依然占据着转接清算的主阵地,银行卡手续费的大头也还是由发卡行所得。但是从电子商务、新媒体等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来看,互联网企业凭借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优势,确实能够对传统支付产业形成巨大挑战,最终喧宾夺主也不是没有可能。
    
    "金融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之争近年来,面对互联网企业的挑战,绝大多数传统金融企业也纷纷"触网",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网络券商、网络保险等风生水起。为了有别于那些新型支付机构的业务,金融机构通常称自己的"触网"为"金融互联网",或者"金融互联网化".这些"金融互联网"业务,虽然也有一定成效,但不如"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总体来看处于守势。
    
    采用"金融互联网"模式,意味着企业没有改变其原有的经营理念和传统的商业模式,只把互联网当作新渠道,以做增量为目标,这些都使得企业难以整体转型。只有贴近用户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变化,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相比,传统支付企业在这方面总体上处于弱势。因为,不建立开放的平台模式,不充分利用第三方资源,就无法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和各种新颖体验。
    
    反观采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新型支付机构,它们通常是那些原先并不从事金融业务的纯互联网企业。它们通过边缘进入并贴近用户后,往往采用开放式平台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支持下,这种商业模式正呈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和竞争优势。
    
    比如,支付宝凭借巨大的客户资源,不仅能够撇开银联直接对接商业银行,未来还能在自己的平台上拓展出各类金融业务。这样的平台模式显然是传统金融机构以及其他传统业务模式所难以比拟的。
    
    当前,"金融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这两种模式之争还在进行中。金融企业的高管们不断强调,"互联网金融"也是金融,言下之意是,自己比那些互联网"黑马"更接近互联网金融。
    
    这话不无道理,因为时至今日,传统金融机构依然占据着金融核心业务的位置。问题是,那些还处在边缘的互联网企业,正在迅速逼近,分食传统金融机构的"奶酪":它们贴近用户,不断减少传统机构对用户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它们采用平台模式,以更加开放、更加便利和更加多样化(目前还不能说更加安全)的服务方式,形成和积累自己的优势。
    
    可以预见,在未来许多"互联网+"新模式的背后,都会有支付机构的身影。所以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支付会是个相对开放的产业,支付企业及其功能将不断与其他领域产生碰撞和融合。
    
    无论对支付行业的投资,还是对它的监管,可能都需要跳出支付看支付,才能更加清晰地把握它的脉搏。在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创新的商业模式支撑下,支付行业的繁荣和"战国时代"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关闭

1.点击下面按钮复制微信号

***********

2.打开微信→查找微信号

加为好友 开始支付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