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带来的金融风险
添加时间:2018-02-12
移动支付一经推出就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并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发展起来,奠定了我国移动支付大国的地位。面对庞大的移动支付市场,我们有必要加强对移动支付的金融风险分析,促进移动支付产业的规范发展。
一、移动支付的金融风险
(一)监管风险
一是与移动支付相关的法律监管体系缺失。现行的规章制度主要是针对电子支付领域来制定的,而专门面向移动支付的内容较少。同时,这些规章制度都属于部门行政规章,法律层级较低,难以对移动支付活动起到强有力的约束力。二是监管主体模糊。我国的移动支付产业涉及范围较广,与之相应的监管部门也比较多,包括央行、银监会、财政部、工商总局等,但却缺乏一个在整体上进行统筹协调的部门,导致各部门监管职责存在诸多交叉和盲区。
(二)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因技术缺陷而给移动支付造成的风险,包括支付系统故障或安全漏洞而导致的交易中断、交易数据异常、交易信息泄露等。例如。由于无线加密技术的不完善,在支付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用户信息泄露的情况,在央视315晚会上就现场演示了通过钓鱼WiFi盗取用户手机隐私数据的黑客技术,引起了公众对公共WiFi安全问题的警示。操作系统本身存在的安全漏洞也会造成病毒感染、密码破译等风险,给用户造成经济损失。此外,也有很多移动支付用户的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甚至根本未对手机进行加密,这些用户的个人信息很容易被各种钓鱼网站或木马程序截取,进而造成移动账户失窃等现象。
(三)信用风险
近年来,利用移动支付进行资金诈骗的事件屡禁不止,且诈骗形式五花八门,让许多移动支付用户深受其害。例如,许多用户都收到过大量的垃圾短信与诈骗短信,其目的在于骗取用户个人支付信息,一旦用户照做,就会造成账户失窃等严重后果。
(四)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因为有意或无意的误操作而造成的资金风险,有意的误操作是一种主观上的资金诈骗行为,而无意的误操作主要是因为用户本身的安全意识不到位,或者对移动支付的操作流动还不够了解和熟悉。
二、移动支付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监管风险的防范措施
首先,要完善移动支付相关法律法规,对不同移动支付参与方的权力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定,严格限定移动支付服务商的准入资格,提高准入门槛和标准,保障移动支付服务商的合法合规性。同时,对于非金融机构提供移动支付结算、清算业务的,要通过法律形式规范其市场行为,并明确支付过程中的举证责任,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移动支付资金风险。其次,国家要明确移动支付的监管主体并详细划分不同部门的监管职责,消除移动支付领域的多头监管乱象。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化各监管主体职责,尽快解决不同监管部门的职责交叉问题,消除移动支付业务监管的真空地带,逐渐形成不同监管部门各司其职的全面监管格局,保证移动支付监管效力。
(二)技术风险的防范措施
针对移动支付存在的技术风险,应加强与之相关的硬件环境建设与软件技术开发,为移动支付系统配备防火墙、入侵窃密检测设备等安全软硬件,同时,要加大SIM卡、安全芯片、智能读卡、加密认证、数据备份等方面的安全技术研发,做到对用户敏感信息的全程加密和保护,对于访问用户可通过数字签名技术进行身份识别和认证,在进行高风险性的操作行为时还可进行生物识别认证,充分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及可恢复性。此外,在研发和建设移动支付系统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银行、移动运营商、移动服务商等移动支付体系的各个链条和环节,尽量提高系统的兼容性,同时避免不同环节重复建设和开发,这样能够有效减少技术风险漏洞的产生。
(三)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
首先,要强化移动支付体系的内控管理,制定科学的移动支付交易规则与操作流程,对不同交易参与方的信用进行分析和把关。其次,要制定信用等级评价制度,整合司法、金融等不同部门的信用数据,共享移动支付信用信息,在此基础上,严格执行移动支付实名制,合并移动支付与银行信用记录,对于存在移动支付欺诈行为的,列入银行信用体系黑名单,以此提高移动支付参与方的诚实守信度。
(四)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
首先,建议政府部门免费为公众制作和发放移动支付安全操作手册,详细介绍移动支付的操作步骤与风险,引导消费者主动做好各项加密措施,逐渐增强消费者安全意识,提高其移动支付操作能力。其次,对移动支付所涉及的设施设备与操作流程进行评估,寻找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同时加强对可疑交易行为的跟踪监控,防止恶意误操作所造成的资金诈骗行为。
三、结语
现阶段,以手机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迅速崛起,成为今后交易支付发展的重要方向,但从整个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移动支付仍处于起步和加速发展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风险制约因素。对此,应从监管体制、技术研发、信用评估等方面入手,打造良好的移动支付环境,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移动支付金融风险,更好地发挥移动支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