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支付网首页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相关文档 >

国外和国内支付领域发展方向和路径

添加时间:2022-10-26

  一、国外支付领域发展方向和路径

  1、国外支付领域发展历程

  国外的第三方支付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当时的一项特殊制度——独立销售组织制度(Independent Sales organization,ISO)。这项制度是当时的收单机构联合交易处理商们为了更好地开拓和发展中小型商户,为它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并对其进行有序的管理而发展出来的。

  真正意义上的首家第三方支付企业在 1996 年出现在美国,此后第三方支付公司逐渐兴起,例如 1998年 PayPal 公司诞生,后续又相继有亚马逊支付(Amazon Payments)、World Pay、雅虎支付(YahooPay Direct)等公司涌现。在这些公司当中,PayPal 是规模最大、用户数量最多的公司,从它的成立和演变历史我们可以大致看出第三方支付在北美的发展历史。

  随后美国又兴起了维萨(Visa)卡和万事达(Master)卡。上世纪末期,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完善的信用卡保障机制、金融支付系统、发达的物流体系极大促进了 B2B、B2C、C2C 等网上交易模式的发展,第三方支付系统由此产生。2000 年以后,电子商务在美国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第三方支付的快速成长。

国外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历程

图1 国外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历程

  2、国外支付领域发展特征

  1. 行业定位。美国将第三方支付平台界定为货币服务机构。欧洲则将第三方支付机构定位为银行或电子货币公司,必须由取得相应营业执照的公司开展此项业务。

  2. 监管模式。美国采取的是联邦和州两级的监管模式。监管部门包括金融监管机构、消费信贷监管机构和商业监管机构。欧盟采取的是适度监管、鼓励创新致力于搭建区域一体化的欧盟支付区的模式。

  3. 监管措施。美国的监管是由联邦负责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登记、注册和监督检查,由州负责发放第三方支付货币专业业务的经营牌照。欧盟则明确由欧洲中央银行为第三方支付监管主体。

  二、国内支付领域发展方向和路径

  1、国内支付领域发展历程

  国内第三方支付领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如图2所示):

国内第三方支付领域的发展历程

图2 国内第三方支付领域的发展历程

  1.  第一阶段是 2005 年以前,网银发展促进行业生长的计划经济时期。

  1991 年,中国人民银行建成全国电子联行系统,中国的支付体系才初步形成。2002 年,中国银联的成立解决了多银行接口承接的问题。

  通过银行共同分担成本的方式,地方银联向商家提供多银行卡在线支付统一接口,使异地跨行网上支付成为可能;而金融网络与互联网的接口承接,则由从电子商务发展而来的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承担。支付网关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机构业务自身附加值和增值空间均较小,收入主要来自银行端手续费的二次分润。

  基于这项制约,第三方机构一方面不断发展壮大,以期获得规模效应;另一方面,不断寻求业务创新,以期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2.  第二阶段是 2005 年到 2012 年。

  2005 年被称为以互联网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概念提出的一年,在这一年,第三方支付公司在专业化程度、市场规模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显着的进步。2008—2010 年,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异军突起,交易规模连续三年持续增长;其中,互联网支付的发展尤其迅猛。

  2010 年,以中国人民银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及其后非金融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颁发为标志,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外延有了进一步延伸,即扩展为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的非金融机构。

  3.  第三阶段 2012-2020 年。这一阶段移动互联网迎来了真正的发展和在日常生活的应用。

  2012 年智能手机开始走进千家万户,3G 信号的应用也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都为移动支付做好了相应的技术铺垫。同时,支付牌照大量发放,也让行业得以快速发展。资本投入开始增加,开始酝酿 IPO。

  2、国内支付领域发展特征

  1. C 端市场寡头格局明显

  当前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中竞争较为强烈的为银行卡收单、 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市场。 第三方三大市场阶梯明显: 银行卡收单以银联商务为大, 支付宝、财付通瓜分了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支付行业巨头以其庞大的用户规模, 超强的用户粘性和丰富的支付场景为支撑,占领了基础支付服务的大部分利润空间,未来在衍生服务中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因此中小支付机构当前的市场压力较大,借力大机构开展细分领域支付服务和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成为当务之急。未来,支付市场的集中度将会越来越高。

  (1)背靠银联银商一枝独秀,第三方收单势力不容小觑。

  近年来,第三方银收单业务不断加大发展,非银行支付机构在收单市场中业务金额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见图3),笔数和金额分别占总收单业务的 63.29%和 62.83%。通过网络支付接口办理的银行卡收单业务金额提升较大,笔数和金额占比分别为 65.46%和 47.70%。 从总体上看, 第三方支付的收单规模在总收单规模中占据着半壁江山。

支付机构和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对比

图3 支付机构和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对比

  国内第三方专业收单机构主要以银联商务、拉卡拉等,市场份额梯度明显。 根据银联商务的统计数据,2017 年上半年实现交易额 36352 亿元,市场份额近 18%。紧接着为通联、拉卡拉、瑞银信等,市份额场较为接近。银联商务因为背靠银联,有着更为强大的用户基础,哪怕开展 POS 收单业务较晚,但是在用户数量、场景以及各种资源上远远优于其他企业。

  所以在当下,银联商务在整个第三方银行卡收单市场中一枝独秀。此外,未来拉卡拉、快钱等其他中小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市场份额、用户规模、场景平台等资源和商业模式、产品服务创新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在未来将会有所提高,这将会加剧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行卡收单市场的竞争力度,也大大提高第三方支付在整个银行卡收单市场中的市场份额。

  (2)双寡头瓜分网络支付市场,市场格局趋于稳定。

  从图4可以看出,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中, 2017 年的交易规模份额统计表明市场梯度划分明显:以支付宝、财付通两大巨头为主的第一梯度占了市场份额 67.5%左右,双寡头以其丰富的经验、先进的技术以及较强的客户黏性占据了绝大部分的 C 端客户资源;第二梯度市场份额差距不大主要以银商、快钱为主,分别占比10.9%、6.9%。

  在第三方移动支付中,2017 年的交易规模统计中:第一梯度支付宝、财付通两大巨头占了市场份额 89%;第二梯度主要以拉卡拉为主,占比 2.4%。

2017年PC端和移动端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市场份额对比

图4 2017年PC端和移动端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市场份额对比

  (3)在当前的支付市场中,对支付巨头来说,他们有着强大的客户群体、丰富的支付场景和行业经验。

  在加大支付场景覆盖以及支付产品升级优化上所向披靡,再加上它们雄厚的资金实力已纷纷向支付+衍生领域进攻,不断提高自身金融及其他增值业务服务能力,在提高用户黏性的同时不断用创新的产品以及业务的拓展来发展新用户,未来在支付市场中的地位只会越来越稳固;而场景是支付的基础,缺乏场景的支付将会被淘汰。

  对于中小支付机构而言,他们想要持续发展,往往面临着接受来自大型企业如电商、消费金融等商业机构的收购。对于这些缺乏自家支付系统的大型企业来说,在当前这个监管日益增强,牌照门槛越来越高的背景下,通过收购一家有牌照的支付公司而间接获得支付牌照往往比直接获得支付牌照来得更简单快捷。

  拥有自家的支付系统可以帮助企业保留住大量的交易支付数据,有利于企业对此进行业务开展上的分析利用,为客户带去更多增值服务,打造闭合的生态产业链,在增强老客户粘性的同时吸引新的客户。

  对于中小支付机构而言,通过被收购可以与大机构进行合作,依靠收购方丰富的客户资源、强大的商业平台和丰富的支付场景,可以发力深耕垂直支付场景,从细分领域入手聚焦发力,将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更高的竞争地位。

  2. B 端市场潜力巨大

  在当前越发严苛的支付市场中,基础支付服务利润一再被稀释,增值业务的开展无疑是支付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特别是在 C 端流量几近被挖掘殆尽的今天,横向大范围铺设连接 B 端的渠道,纵向发力深挖 B 端的增值服务业务将是第三方支付机构业务重点开展的方向。

  聚合支付应支付痛点而生,在聚合众多主流支付渠道的同时细耕 B 端业务,也将成为下一个产业风口。

  此外,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农村、海外也将成为众多支付公司进军的新蓝海。

  3、国内支付领域发展方向

  国内支付领域发展的行业趋势概括起来主要是:

  (1)线下场景的争夺继续。移动支付今后重点围绕场景打造支付环境,实现生活缴费、银医服务、购物、旅行、机票酒店等多种生活场景金融服务。

  (2)跨境支付和海外布局。随着金融沪港通的发展,未来两岸人民在买一些金融资产上,人民币跨境支付这个渠道,可供海峡两边的投资人使用。所以跨境支付被认为是第三方支付机构未来争夺的蓝海,这个市场目前输赢格局尚未成型,很多第三方支付机构都跃跃欲试。

  (3)收款工具智能化。随着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今后的收款工具将越来越智能化。

关闭

1.点击下面按钮复制微信号

***********

2.打开微信→查找微信号

加为好友 开始支付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