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支付网首页
央行牌照  一清支付公司
个人/个体/公司均可进件
24小时服务电话
*** **** ****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相关文档 >

我国信用卡产业的数据化发展趋势

添加时间:2015-01-15 17:46
  大数据概念的兴起,引爆了各行各业收集数据、积累数据、应用数据、生产数据的热潮。这是一种重视和应用数据的巨大势能,在被这种势能吸引和推动的行业中,信用卡行业是一个典型。信用卡业务具有天然的数字基因,尤其在当今电子支付的条件下,信用卡支付功能实现的过程是数据处理的过程,支付功能实现后又沉淀高价值数据,在信息化浪潮中焕发了更强的生命力,信用卡支付具有金融和数据双重属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信用卡业务发展史是一部数据应用史,信息技术不仅使信用卡日益纵深地运用数据,也使信用卡业务本身成为数据源,形成了信用卡运用数据与生产数据的新型价值循环。
 
  1、发达国家信用卡产业数据化发展。
 
  第一,数据化的风险管理手段同时也是利润管理手段。风险管理水平是发卡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目前,国外先进发卡银行建立起了“数据化、模型化、自动化、系统化”的风险管理体系,支持前台人员操作简便快捷,后台数据分析精细准确。一是通过数据化审批决策找到正确的客户。应用从会员机构买来的客户信息、从征信机构买来的信息、从互联网获取的信息、从行政机构获得的居民信息,采用不同的模型进行分析,把客户分为低风险客户、一般风险客户、高风险客户、极高风险客户,而后实施不同的审批策略。二是通过三个维度动态管理信用额度。发卡机构从收益、风险、敏感度三个维度综合考量初始授信额度和授信额度调整。三是建立风险利润配比模型。国外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不是单纯控制风险规模和风险率,而是不断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找最佳配比。在这种模型指引下,客户重要性需要重新定义,有钱的客户信用消费概率虽然低,但依然需要高授信,发卡机构需要为此配置高额经济资本,他们带来的收益可能包括刷卡回佣、发卡机构品质形象等,缺钱的客户乃至边缘客户是高频信用消费的主体,他们能带来高收益,但发卡机构需承担高风险,不同的客户选择策略决定不同的杠杆操作。
 
  第二,做大规模是盈利的需要,也是应用大数据的需要。根据国外统计数据,信用卡是金融行业里应用数据量最大的业务,是保险业务的两倍,是发展大数据业务的天然沃土。发展信用卡业务依然要做大规模,除了传统的规模经济因素外,大数据时代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构建一个足够大的数据库,因为大数据关注的不是小样本,而是数据总体,数据规模越大,大数据计算的结果越接近客观实际。
 
  第三,支付产品定制化成为趋势。在利率市场化的有利条件下,国外发卡机构可以对不同信用评分的持卡人提供差异化利率、服务费率、客户权益,形成种类繁多的信用卡。Capital One能够提供超过6000种不同的信用卡,每种信用卡在发卡的条款、要求、回馈方面都有不同。同时Capital One还在互联网上推出Card Lab业务,允许用户自己定制信用卡,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信用卡启用率和使用频率,另一方面使得那些资质较差的借款人也有机会获得信用卡。
 
  第四,数据信息产品成为支付产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曾有专家预测,Visa、万事达卡、运通等卡组织处于数据分析的黄金位置,以后可能取消支付服务收费,转而靠免费支付服务获取数据资源,卖数据产品赚钱。万事达国际组织尝试组建数据分享同盟,其自身还成立了咨询部门为客户提供实时交易数据和基于数据的咨询及服务解决方案。
 
  第五,国外数据获取渠道丰富但应用存在诸多限制。发达国家数据市场充分开放,存在征信局、征信公司、专业化数据服务商等诸多数据提供主体,数据类型丰富、历史记录完整,着名发卡机构一般运用7年的数据对客户进行分析评价,大银行获得数据的成本低于中小银行。数据市场成熟的一个方面是制度健全,在美国,数据应用中存在较多的限制。反观我国,并未形成完整的数据产业规范,我国数据业务主体暂时可以在约束较少的条件下加快发展,在制度体系规范以前占据有利市场地位。
 
  2、国内信用卡业务数据化发展趋势。
 
  我国信用卡产业数据化经历了与发达国家类似的发展历程,但不同阶段之间的更迭演进比发达国家快。目前,我国和发达国家均处于大数据应用的阶段,但运用主动性、运用深度、技术水平尚有较大差距。
 
  大数据时代是信用卡应用数据的起飞阶段。一是发卡银行通过运用数据开始信用卡业务的精耕细作。在这一阶段,我国信用卡行业发展水平和发展理念加快与国外趋于同步,我国发卡银行已经越来越多地挖掘行内数据支持营销、管理、服务、风险控制,行外数据开始受到重视,银行综合行内外数据开始大数据应用的探索。数据使信用卡真正活起来,并帮助银行越来越有效地掌握风险敞口。二是支付载体和支付方式快速演变成信用卡应用数据乃至信用卡业务运营数据化的有利条件。信用卡以其强大的承载能力、适应能力,顺应信息技术潮流,载体与支付方式快速演变,持续扩大应用空间。人民银行要求2015年全面推行芯片卡,停止发行磁条卡。同时,人民银行牵头建设了“移动支付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MTPS),为支付渗透到更广阔的市场提供了机遇,原来两两谈判、标准不一的信息化合作模式转变为平台共享、自愿加入、标准一致的合作模式,大规模信息流创造、大范围信息流融合成为现实,支付是各行业合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将在行业合作中扮演数据流整合的角色,实现自身更高层次的发展。三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和卡组织成为大数据产业重要生力军。以国内最着名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宝(与阿里巴巴集团是关联公司)和财付通(隶属于腾讯集团)为例,两家支付机构共拥有数亿客户,2013年线上支付交易量合计市场占比接近70%,与银行类支付机构不同的是,两家支付机构依托其集团旗下的购物平台以及社交平台,可以把资金流信息、物流信息乃至客户个人生活圈信息融合起来形成数据产品,既可以对外使用,也可以对内使用。中国银联从海外聘请专业数据分析人才于2012年成立了银联智策公司,专门从事咨询业务,依托银联跨行支付平台的丰富数据资源,提供行业研究报告、市场调查以及统计数据信息服务等信息产品,开始探索基于数据服务的商业模式。
 
  3、国内信用卡产业发展趋势。
 
  第一,目标客户从精英转向大众。如果把信用卡目标客户市场比作一个金字塔,目前发卡机构主要竞争对象是“塔顶”的高端客户和“塔肩”的优质客户,结果便是全国人均信用卡拥有率不足0.3张,客户越趋于高端,边际动卡率越低。大数据技术可以使发卡银行甄别客户能力增强,把信用卡发到真正需要信用支付的人手中,这部分客户集中在“塔腰”部分的一般客户,是“长尾市场”所在,是下一步实质性做大信用卡产业的关键。
 
  第二,竞争重点从卡片转向客户与账户。信用卡的实体形态可能消失,但信用卡的支付逻辑,以及其作为支付和融资结合的完美工具,将在数据化的社会中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信息技术已经模糊了信用卡介质的边界,芯片信用卡、手机信用卡、卡组织线上支付产品以及第三方机构线上支付产品可以同时容纳多家发卡机构的卡片账户,交易活跃的账户才能给发卡银行带来收入和数据,未来信用卡业务竞争的核心首先是客户竞争,其次是账户使用的竞争。数据化运作将使信用卡越来越趋于开放,未来的竞争不仅仅是各家银行单一产品的竞争,而是支付系统、支付模式的竞争。
 
  第三,盈利来源从息费收入扩展到信息业务收入。我国信用卡业务利润来源主要是利息收入、商户回佣收入和其他收入三大板块,国际大型信用卡机构收入有利息收入主导型和手续费收入主导型两种,抗经济周期波动能力各有不同。在我国,线上支付服务价格较低并且有拉低线下手续费的倾向,信用卡支付市场恶性竞争,政府介入线下收单业务定价,与此同时,我国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进程将在未来十年加速推进乃至全面实施,信用卡先支付后还款功能所依赖的资金将面临成本的巨大不确定性,这些事实都表明,信用卡行业需要拓展盈利点,并发掘自身更多的综合价值。我国目前正在逐步形成信息消费新业态,国务院已研究部署加快发展信息消费,“十二五”时期后三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
 
  信用卡业务的数据业务属性以及我国发展信息消费的政策,给信用卡业务带来了新的收益增长点--信息业务收入。
 
  数据的角色从发展信用卡业务的手段之一,逐步发展为发展信用卡业务的重要手段,在此之后又朝着成为信用卡业务内容的方向演化。笔者认为,信用卡业务运营数据化、信用卡业务本身数据化将会在未来可预见的时间内快速成型,这将是信用卡产业的一次转型。银行应抓住信用卡产业数据化的本质,找准发展方向,加快创新步伐,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其中首要的一点是,银行应从全社会数据化的角度研究信用卡数据化问题,要缩短数据化思维融入业务理念的进程,更关键的是要缩短数据化思维融入业务流程、业务制度体系的进程,因为,进入不了理念层面就无法进入制度流程层面,进入不了制度流程层面就进入不了操作执行层面,最终结果是临渊羡鱼。
关闭

1.点击下面按钮复制微信号

***********

2.打开微信→查找微信号

加为好友 开始支付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