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支付网首页
央行牌照  一清支付公司
个人/个体/公司均可进件
24小时服务电话
*** **** ****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相关文档 >

第三方支付十年发展研究回顾

添加时间:2015-01-23 21:20

  一、第三方支付的性质界定研究。

  如果把第三方支付的 10 年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的话,那么支付宝的成立则是很好的分水岭,依赖于淘宝网生存的支付宝,依靠大量的 B2C 业务广泛进入人们的视线,而之前的第三方支付则以企业用户为主,除了业内人士和相关机构外,还不为人们所广泛熟知。前期的研究数量很少,并且基本上都是以电子商务研究为主体,涉及到电子支付和清算。卢建军(2003) 介绍了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的概念,提出了应用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的电子商务系统结构和支付流程。刘吉成(2004) 从全球的角度探讨了电子商务、电子支付与现代企业发展的深度契合,他从电子支付的概念和特征、方式和流程等方面作了详细的描述,并以工行个人网银及支付宝为案例进行了分析。柯新生(2004) 系统地讲述了网络支付与结算的定义、模式与发展现状。张宽海(2004)《网上支付结算与电子商务》系统介绍了网上支付与电子商务的对接,他从支付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从银行系统和电子商务的角度分析。

  对于第三方支付理论研究的时间晚于市场的发育,关于第三方支付的性质界定,学术界争议较大。李伏安(2006) 认为,第三方支付类似于网上虚拟银行,实际上是在充当着网上银行其中一部分的功能和服务。阿拉木斯 (2007) 认为,第三方支付是不受管制的银行,客观上已经具备了某些银行的特征。而较多的学者趋同于将第三方支付定义为担负了金融服务中的资金结算中介角色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宋仁杰、袁海威(2008) 从暂留货款成为第三方支付性质界定的争论焦点入手,根据第三方支付的业务定位和商业银行法规定,认为第三方支付应定义为非银行金融机构。钟伟等(2010) 从第三方支付的服务创新出发,分析了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趋势,并借鉴了国外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思路,建议将第三方支付机构定位为从事“货币服务机构”的非存款性金融机构,置于央行和监管部门的双重监管。

  二、第三方支付的安全监管研究。

  ( 一) 监管方式。

  部分学者侧重于第三方支付监管主体的研究。谢凯等 (2010) 认为我国网上支付市场格局和发展动向作为电子支付体系的主体,经过 10 多年的发展,商业银行网上支付规模的不断扩大,应支持第三方支付组织接入跨行清算系统,并以此为契机搭建平台,理顺对第三方组织的监管。王绍勐(2010) 从法律、技术、道德和经营四个方面的风险分析,认为要完善我国的第三方支付,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将第三方支付纳入金融体系,实现金融创新。

  还有学者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模式进行深入分析。赵昕等(2006) 认为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已成为社会资金流转的渠道和中转站,如不及时加以规范,将存在着金融风险隐患。他分析了美国模式、欧盟模式和亚洲模式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的方式,从我国的现状出发,提出应明确第三方的法律身份、建立市场准入和推出机制、规范业务范围、保障交易资金的安全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艾志锋(2011) 基于第三方支付发展关注的三大问题,从央行监管角度提出了构建第三方支付行业“政府监管、行业自律、自我约束、公司治理”的监管体系。欧婷(2011) 从全球视角总结了美国、欧盟和亚洲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不同监管模式,对我国第三方支付监管提出了引入评级机构、对沉淀资金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加强对洗钱和信用卡套现问题监管建议。

  ( 二) 信用风险。

  国内学者早在21世纪初就对网络化电子商务带来的信用风险进行了研究。杜文中、陈耀刚(2000)通过微观模型和宏观经济福利分析,论述了提高电子商务效率需要新的信用中介。开展网络中介业务的机构将成为未来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纳(2003)提出了电子商务的信任问题是建立在广义信用概念基础之上的概念。

  而与信任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信息流、资金流和货物流,信任是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发展电子商务必须解决电子商务的信任问题。庞川等(2004) 实证分析消费者网络信任影响因素,通过统计分析寻找出影响消费者网络信任的主要路径包括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商业因素和技术因素影响,并提出了增强消费者网络信任的措施。

  学者通过不同角度建立数学模型定量评估和分析第三方支付的信用风险。李敏(2010) 对影响网络第三方支付平台信用风险的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模糊数学中的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基于层次分析法原理,参考第三方支付信用风险存在的相关因素,以风险产生的根源为依据来选取指标,构建第三方支付信用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信用风险作出评价。吴晓光(2011) 指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信用风险包括交易双方的信用风险、第三方机构自身的运营风险和洗钱风险,并提出利用信用专家系统,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信用风险评估的思路。皇甫静(2011) 则从阿里巴巴的网络信用交易模式入手,从会员企业信用交易流程、信用交易的控制模式、风险控制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最后对阿里巴巴信用交易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 三) 信息安全。

  第三方支付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是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韩宝明(2004)《电子商务安全与支付》着重研究了电子商务支付方面的安全要求与相应对策,从技术角度对网络支付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和系统安全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介绍。杨英梅(2010) 认为电子商务安全主要包括信息安全问题、信用安全问题、安全管理问题、安全的法律保护问题,为解决电子商务安全问题就要从技术、法律、制度、道德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特别注意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马桂琴(2011) 认为第三方支付的信息安全保障是一个安全体系的建设问题,技术不应该作为惟一的因素,应该从系统安全保障,信息安全保障、法律体系建设、道德约束机制,以及第三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加以建设。

  张宽海 (2011) 认为第三方支付数据涉及国家金融信息安全,掌握这些信息就可了解一个国家实时的经济情报和信息,对于这个行业应该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考虑。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电子支付服务,在其支付指令的传送过程中,商家和消费者资金账户信息都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转结。从微观层面来讲,这涉及到商户和用户的资金安全和消费者的信息隐私; 从宏观层面来讲,亿万用户的资金账户信息贮存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系统中,这也涉及到国家金融信息安全,关乎社会安定。保护这些信息事关国家的金融信息安全。

  ( 四) 沉淀资金。

  在第三方支付发展过程中,沉淀资金一直是各界争论的焦点,长期以来对沉淀资金的缺位管理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也就形成了对于第三方支付存在风险和隐患的讨论焦点。

  部分学者研究重心集中于沉淀资金的来源及诱发的风险。李二亮等(2006) 认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支付流程决定了支付资金会在平台上作一定时间的停留,形成在途资金,从而影响第三方支付系统的支付效率,并增加了第三方支付系统参与者的流动性风险,而在途资金量的不断加大使平台本身也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郭明(2010) 从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状况分析,认为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隐患主要为客户资金独立性缺少保障、资金挪用和扰乱金融秩序的风险。最后提出一系列完善监管政策法规的建议。

  张春燕 (2011) 以支付宝为样本,探讨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资金及利息之法律权属。文章主要关注商法层面的问题,特别是第三方平台沉淀资金的法律权属以及利益收入的归属。并给出初步结论是,沉淀资金的所有权应当属于消费者,第三方支付平台无权享有对沉淀资金所产生的孳息的受益权和处分权。

  还有部分学者提出了防范沉淀资金风险和保证金制度监管的具体措施。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课题组(2007) 认为有效防范沉淀资金诱发的风险,妥善解决沉淀资金使用与收益纠纷,对第三方支付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该课题组提出了基于沉淀资金估算的保证金制度和基于 8 种合意选择的事先协商制度,认为保证金制度借助于 M /M /1 /∞排队模型估算沉淀资金量,计算保证金额。而事先协商制度要求第三方支付平台事先须与支付者就手续费、收益和使用三个方面达成一致,方可提供相应服务。

  王莹(2009) 运用博弈论方法,在对第三方支付的现状以及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保证金制监管制度。通过建立委托代理博弈模型分析了保证金制的效果,建议监管部门实行分级监管,提出应确定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法律地位和监管主体、建立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的模式、明确惩罚力度和安全可靠的客户结算资金管理机制。

  三、第三方支付的市场环境研究。

  ( 一) 同业竞争。

  电子支付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进入门槛低,因而吸引了众多企业加入。但由于第三方支付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行业缺乏有效监管的约束和合法有效的运营规范,产品同质化严重,不少支付企业仅以非理性的低价竞争争取市场份额,企业盈利极其有限。如何打造品牌、进行产品创新、深耕细分市场,从而形成差异化竞争成了学者实证研究的重点。

  李瑞 (2009) 从paypal 平台、快钱、支付宝介绍了相关第三方支付的情况,认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成功经验主要有: 树立品牌形象; 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顺应监管方向; 加强系统安全管理; 延伸支付对象,拓展支付渠道。因此,他认为提高系统安全保障、与银行合作共赢、改善自身服务、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是第三方支付产业发展的方向。管荣伟(2010) 就第三方支付的市场格局进行分析,细数国内几家知名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具体竞争措施,认为处于第一梯队的支付巨头在不断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以稳定自己的市场地位。而处于第二梯队的支付企业则在创新上下功夫,集中优势力量发展特色产品与服务,力求差异化的竞争。

  吴晓光、陈捷(2011) 则从第三方支付机构内部建设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第三方支付行业现状、盈利模式和行业优势,指出利用企业自身优势,实现差异化竞争,进行市场细分,是第三方支付行业顺应专业化革新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 二) 银行竞合。

  第三方支付企业与银行的关系较为复杂。首先,第三方支付的迅速发展降低了银行转账业务的需求,而沉淀资金的出现又减少了可供银行运作的资金。因此,双方存在着明显的竞争。但是,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又促进了银行卡及网银业务的推广,所以双方存在着明显的合作。因此,与银行关系的处理将成为第三方支付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陈氢等(2008) 在对第三方支付进行定义解释和优势描述后,就其特点、作用、现状及经营模式等基础要素进行分析,认为第三方支付和银行之间存在竞合关系,但是对第三方发展来讲,市场竞争问题、政策风险问题、信用问题等都会制约其发展。所以,第三方自身的定位及创新是其生存和强大的基本法则。郑细书(2009) 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分类后,分析了其市场的发展情况,认为未来支付市场的发展空间,取决于电子支付牌照的发放、移动商务的发展和银行与第三方支付的微妙关系。

  部分学者从第三方支付业务流程中银行扮演的角色入手,对两者关系进行研究。王旭磊等(2007) 通过梳理第三方支付业务流程分析得出,银行在第三方支付中的主要作用为: 确认买家的银行支付能力,为第三方支付提供担保; 为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技术支持; 进行支付业务的结算。他们认为虽然银行在第三方支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电子支付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二者存在多领域的竞争: 如成本和交易费率; 支付担保中中间业务的提供; 安全性等比第三方支付企业有先天优势,但是由于自身各种原因,使得银行完全介入第三方支付存在很大困难,因此,二者的业务在将来势必发生直接的冲突。刘敏(2009) 从商业银行支付方式出发,对第三方支付模式的概念、特点、运作流程等进行分析后,认为第三方和银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第三方支付的存在降低了直接使用银行卡进行交易的量,使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开拓受到挑战。但是,由于第三方支付资金划拨和清算都依赖于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发展的客户和资金清算量全需通过银行,且该行业的发展促进银行服务体系提升,并为信用保证体系的缺失起到了弥补作用。因此,国家应当尽快完善第三方支付的有关法律,第三方支付企业应进行产品创新,在银行传统业务之外,为用户提供银行不愿提供的服务,与银行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共同促进电子支付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还有学者侧重于从银行和第三方支付的不同立场研究两者间的关系。邓玲(2009) 认为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之间更多的是合作关系,银行介入第三方支付业务有先天的优势,只是由于考虑到各种管理和成本原因,造成银行与第三方支付企业一起培育市场。她从第三方支付行业角度出发,认为在缺乏诚信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下,第三方支付企业又缺乏技术和资金支持,无法建立起完备的结算业务,加上网络支付中涉及的一些法律问题,使第三方支付急需与银行合作; 从银行角度看,自身角色的转变、同业竞争格局的加强、群众的认同感和自身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的体制限制原因,也迫切需要和第三方支付企业进行合作。但是,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也纷纷看重这一市场,使得原来第三方支付所依赖的银行也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开始与第三方支付企业进行竞争,以分得利益。谭润沾(2010)认为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对银行传统支付业务造成很大的冲击,随着利率市场部步伐的加快和银行业竞争的加剧,银行对非利息收入业务越来越看重。他在深刻分析第三方支付飞速发展的现状及原因基础上,提出银行应借鉴第三方支付成功的经验,从竞争战略上重视支付业务,为我国银行在现行的经济形势下优化盈利模式和发展业务提供一个可选思路。

  四、第三方支付的现代经济学研究。

  李二亮(2006) 基于博弈论,引入二叉树模型考察了第三方支付对网络交易信用问题的解决能力。程淑娣,张琳 (2007) 以C2C 电子商务市场为例建立进化博弈模型,用进化博弈论的复制动态方法证明 C2C 市场上网络用户最终都会选择使用第三方支付方式。 但是,认为该方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金融监管、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问题, 需要多种途径来解决。

  邱甲贤(2007) 分别从经济学的信息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资金支付和信息安全四个方面比较了一般传统网络交易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差异点,指出第三方支付存在和发展是网络交易必然产生的结果。

  李育林,张成虎(2008)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理论分析第三方电子支付的效率问题,认为交易的生产成本和转移成本共同决定了一项交易的实现方式,并通过建立企业与市场的生产成本和转移成本比较模型,以及第三方电子支付降低交易成本的动力模型,得出第三方电子支付有效地降低了交易费用,节约了社会资源这一结论。

  于卫国 (2008) 根据网络外部性、双边市场理论,分析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业务发展策略,从第三方支付的业务模式、产业价值链、竞争状况和市场概况等方面,对各家支付公司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认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既要遵循双边平台的一般规律,又要找到细分市场、提供创新业务模式,避免与银行竞争,成为银行和商户之间不可或缺纽带的途径。

  李育林(2009) 从现代信息经济学角度出发,认为不对称信息和电子商务的虚拟性使交易双方互不信任,交易活动难以为继。他从道德风险模型、逆向选择模型和信号传递模型对第三方支付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后得出,第三方支付充当中介,以第三方支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替代电子商务活动中使用商业信用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减少电子商务活动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解决电子商务活动中买卖双方的信用问题。

  吴晓光 (2011) 利用种群生态学的共生理论,以第三方支付机构为平台,将小企业、网上消费者、电子商务信息流与资金流、物流以及银行联系起来研究,视为一个小型经济体,共同诠释共生模式的形成和运行过程,来分析和研究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小企业融资业务运作模式,指出这种融资模式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小企业与银行信贷业务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及其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张松松等(2011) 则认为在双边市场视角下,目前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研究还有不足,网上银行与第三方支付的竞合关系研究不够系统,很少有理论涉及第三方支付的定价方式研究,而关于银行与第三方支付的关系分析大多为评论性的文章,没有实证分析。

关闭

1.点击下面按钮复制微信号

***********

2.打开微信→查找微信号

加为好友 开始支付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