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支付网首页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支付知识 >

网络金融交易诈骗多种花样要注意

添加时间:2014-07-28
  2014 年,网络金融交易诈骗又出新花样,与其纠结魔高一丈还是道高一尺,不如借前车之覆为后车之鉴,提高自身防范意识,全面“免疫”.
  
  手机二维码支付诈骗。
  
  案例一:消失的“网店”.
  
  3 月 6 日晚, 南京市民沈小姐在家中用手机浏览淘宝网站时,找到一家装饰不错的网店,店里贴满了各种漂亮时尚的女装图片。沈小姐选择了外套、毛衣、短裙三件衣物后,与店家进行联系。通过店家发来的二维码进行手机付款。直到第二天沈小姐都没收到店家发货的信息,立刻拨打店家电话,无人接听,过了一会儿,再次拨打,发现竟已被对方拉黑,上网也查不到店铺。此次消费,沈小姐共计损失人民币2001.46 元。
  
  案例二:七次“支付失败”.
  
  3 月 18 日 , 李先生在淘宝网购物时,看中一家网店的液晶电视,价格要比市面上的便宜近千元。店主“天马桃园”声称可以拿到低价“私货”,李先生便接受了店主让他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支付的要求。李先生通过手机扫描了店主发来的二维码后,进入一个支付界面,输入银行账号和密码后点击支付,但发现支付失败。店主告诉他可能是系统出现故障,让他重新扫描。李先生先后扫描了七次,全都以失败告终,无奈只能取消交易。但随即发现自己银行卡被扣17000 余元。
  
  警方提示:不要见“码”就刷手机。
  
  支付宝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直接将钱款支付到指定人的账户,从而避开淘宝网正常收到货物才确认付款的交易流程。民警提醒市民,在扫码前一定要确认该二维码是否出自知名正规的载体,不要见“码”就刷;应当在手机上安装防病毒安全软件;使用手机二维码在线购物、支付要看清网站域名,不要轻易点击反复自动弹出的小窗口页面;保护好自己的身份信息, 不要轻易向他人透露;如果手机和银行卡绑定,不要在银行卡内储存过大数额的资金,避免产生巨额财产损失;购物时尽量使用类似阿里旺旺这样有后台检测的官方聊天软件,如遇诈骗情况,可以及时调取聊天记录,有利于迅速追回损失。
  
  “支付故障”诈骗。
  
  案例一:“被冻结”的银行卡。
  
  3 月 16 日下午,刚完成淘宝付款的小林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手机并没有显示出对方号码。 “你好,是某某同学吗?我是支付宝中心话务员。 ”电话中传来一个操着南方口音的男人的声音。小林见对方叫出了自己的真实姓名,便放松了戒备。对方问她是不是刚通过网络用手机快捷支付进行了交易。接到小林肯定答复后,对方告诉小林,刚才支付宝交易中心系统突然发生故障,小林的支付行为没有成功,以致系统暂时冻结她的银行卡。
  
  小林吓坏了,这张工商银行卡是她平时用得最多的卡,生活费支出全是从这张卡里取出来的。为了“解冻”银行卡,小林按对方要求到工商银行网上银行去解冻,并被告知必须先开通e 支付功能。但三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小林焦头烂额之际答应了对方的“主动帮助”,将银行卡号报给了对方。
  
  几分钟后,对方告诉小林,这张卡没有解冻功能,如果要开通解冻功能的话,账户里至少得有1000 到 2000 元。 小林虽心存疑虑,但考虑到他说的开通服务是免费的,就赶忙从另外一张卡里取出1000 元 存到被 “冻结 ”的工商银行卡里面。存完不久,小林接到一条短信,内容是银行卡被支取200 元 的动态验证码。
  
  对方要求小林将验证码提供给他,解释说要把卡上的钱先转到支付宝的一个安全账户上,等银行卡解冻之后再转给她。小林将验证码告诉了对方,随后,又因同样的原因将支取1000 元的动态验证码告诉了对方。随后对方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电话也无法回拨。
  
  警方提示:银行支付验证信息莫外泄。
  
  E 支付是银行推出的一种小额快捷支付方式, 只需 “手机号+银行卡后六位+手机动态验证码” 就能无需密码进行交易。 市民对于陌生电话千万要提高警惕,严格保护好自己的银行卡信息和身份信息,更不能将手机收到的银行支付验证信息泄露给陌生人。
  
  网上招工诈骗。
  
  案例一:奇怪的申请表。
  
  2 月 9 日, 家住南京市栖霞区吉祥村的魏某忽然接到银行的提示短信,内容是其银行卡在淘宝上支付了700 余元,魏某当时正在家中睡觉,并没有进行此类支付操作,急忙打电话报警。民警问他,是否泄露过自己的银行卡信息?魏某这才想起来,前几天他在网上找兼职时填了一张申请表,内容有自己的身份信息和用来当工资卡的银行卡卡号。随后,对方称要将他的身份证号和银行卡绑定,系统会生成一个验证码,并让他把验证码提供给对方。魏某当时也没在意,便把收到的6 位 数的验证码告诉了对方。最后,对方竟然要求他提供的银行卡里面至少有500 元 余额,才能给他打工资。魏某感到莫名其妙,就拒绝了,随后便把申请表也撤销了。他没想到卡里刚收到的700 元钱就这样不翼而飞了。
  
  案例二:
  
  找上门的“工作”.
  
  1 月 29 日,谢小姐忽然接到一条短信,内容是能帮她介绍一份工作,并提供了一个客服的QQ 号让她与之联系。求职心切的谢小姐加了对方的QQ,并填写了一份有关个人信息和银行卡信息的申请表。对方还说为了保证银行卡是谢小姐本人的,要通过平台审核,审核的时候,系统会生成一个验证码,谢小姐必须将验证码给对方以完成审核手续。
  
  谢小姐先后将卡里没钱的中国银行和紫金农商银行的卡号及验证码发给对方,对方均称审核不通过。最后,谢小姐将余额有2 万多元的银行卡卡号及验证码发给对方才通过审核。之后,对方就再未出现过。第二天,谢小姐发现自己卡里的2.3 万多元现金都 不见了。一查消费对账单,竟是被别人的支付宝分118 次转走的。
  
  警方提示:小心各种“绑定”.
  
  由于一个支付宝账号可以关联多张银行卡,并且为方便服务,对于低于200 元的小额现金, 不需要输入密码就可以直接支付。 骗子正是通过获取受骗者的银行卡号和相关验证码,将受骗者的银行卡与骗子的支付宝绑定,并通过小额转账将钱一笔笔转走。
  
  民警提醒求职者, 寻找工作时,千万不要盲目相信网上的招聘信息,对于发送到手机上的招工信息更要保持谨慎的态度。 填写个人信息时,不要轻易泄露自己银行卡信息,保管好自己的验证码。
  
  “网上通缉令”诈骗

    案例一:突如其来的“通缉令”.
  
  3 月 13 日,刘先生正在公司上班时突然接到“025110”的电话。接通后,对方自称是南京市公安局“李警官”,并告知刘先生福州警方在9 点半发布的网上通缉令中有他的名字,原因是他涉及到一起经济犯罪案件,让他尽快和福州警方联系,并告知刘先生福州警方的电话。
  
  刘先生只是一个普通的“白领”上班族,乍一听被通缉了,立即乱了阵脚。他担心万一这事传出去,会对自己的声誉产生影响,连忙向公司请假,回家处理。刘先生按照“李警官”给的号码拨打过去,接电话的“王警官”先是以核实身份为名要了刘先生的身份证号码,又告诉刘先生,福州发生了一起经济诈骗案,主犯供出刘先生也参与其中,经核对身份信息,正是刘先生本人无误。
  
  随后电话转接给了领导“杨科长”,“杨科长”将一个长达18 位 数字的网上通缉令的编号报给了他,还细心地问刘1,有可能是犯罪分子冒用刘先生的身份作案,但由于刘先生不能洗脱自己的嫌疑,必须要在银行卡内保留至少1 万元的资金作为“流水账”,如果最后证明他是清白的话,就不会冻结他的银行卡。
  
  刘先生连忙回到家里拿出1 万元现金 ,存入附近的工商银行中。存完之后,“杨科长”告诉刘先生要取 消 网 上 通 缉 令,必 须 要 在 银 行 的ATM 机上操作 , 并让刘先生选择英文提示,先输入密码,随后又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最后让他再输入网上通缉令的编号,按确认键。操作完成之后销毁凭条。处理完所有的事后,刘先生感到一阵轻松,但是当他查账户余额时,刚存进去的1 万元现金已经不见了。
  
  警方提示:警方不会通过110拨打电话给市民。
  
  不法分子通过使用改号软件伪装成“110”,再以市民涉嫌经济诈骗、非法集资、贩卖毒品、洗黑钱等罪名被通缉,引起被骗人的恐慌,并利用被骗人的恐惧心理实施诈骗。方式主要有以需要核查被骗人资金来源为由,向指定的账号转账、汇款,或让被骗人通过 ATM 机英文提示进行操作,利用被骗人不熟悉英文界面操作的情况, 骗取被害人汇款。民警提醒市民,如接到来电显示为“110”“025110”等电话,要提高警惕,110是单向电话,警方不会通过 110 拨打电话办案或要求市民汇款。
关闭

1.点击下面按钮复制微信号

***********

2.打开微信→查找微信号

加为好友 开始支付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