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支付网首页
央行牌照  一清支付公司
个人/个体/公司均可进件
24小时服务电话
*** **** ****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支付知识 >

跨境支付中区块链技术的使用和展望

添加时间:2022-06-08 10:51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国际资本流动逐渐活跃,跨境支付日益频繁,2021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就已经达到2.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7%。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得我国的外贸订单更加迅猛增长,跨境支付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推动跨境支付发展已经成为二十国集团(G20)的优先事项,在我国的“十四五”规划中也有所提及。但现有的跨境支付仍存在环节多、中心化、可及性差的问题,阻碍了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公开透明、可追溯等特点,能够更好地解决跨境支付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梳理传统跨境支付体系,找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型跨境支付系统的优劣,发现新型支付系统在成本、速度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但是需要在数据隐私保护、跨司法管辖区域监管、互联性和可用性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跨境支付

  1、传统代理行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跨境支付方式包括银行汇款、国际信用卡、专业汇款公司、第三方跨境支付平台,其中银行汇款是最普遍和最安全的跨境支付方式,通过银行汇款实现跨境支付的主要模式为代理行模式。境内外银行通过环球报文交换系统(SWIFT)传递跨境支付所需信息,汇款方和接收方还需连接不同的支付清算系统进行资金清算。本文通过分析传统跨境支付模式发现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1.1 环节多

  以代理行模式为主的支付业务,参与的银行较多,其复杂性导致交易过程较长,由此产生了许多弊端。

  (1)费用高。每个银行都不得不在代理银行建立账户,因此需要大量的准备金用于跨境支付,从而造成较大的流动性损失。根据麦肯锡的预测,流动性的锁定占到跨境支付成本的34%。同时,整个业务流程的信息不共享、透明度低、定价标准不清晰,客户体验不佳,如果出现退款情况,追踪就较为困难。

  (2)安全性差。信息经过较多的节点进行传递,容易丢失或被黑客等不法分子入侵银行系统,篡改、损害交易数据,因此具有一定的欺诈风险。银行每年因身份欺诈造成的损失约为150亿~200亿美元。2016年,黑客入侵SWIFT的Alliance Access软件,造成孟加拉国中央银行账户上8100万美元被盗走并流入赌场。

  (3)速度慢。银行拥有各自独立的记账系统,因此除了在本银行的记账系统进行记录外,还需要与其他交易对手方进行清算和对账,导致费时较长、运行风险较高,平均每多一家代理行,交易时间就会延长半天至一天。同时,重复的反洗钱调查,导致支付时间不必要的变长,而信息流和资金流不一致,不同支付清算系统工作时间不同,也给跨境支付带来了诸多不便。

  1.2 中心化

  在中心化的系统中,一旦中央权威系统停止工作,整个网络就无法访问,或是一旦黑客获得了对中央系统的访问权,网络中的所有数据都将暴露于危险之中。近期,由于某银行主机系统出现故障,200余万笔交易失败,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此外,中心化系统造成的垄断问题也需要警惕,一旦被限制接入SWIFT系统,就断开了与国外其他银行的联系,大部分经济贸易活动只能局限于本国范围内,发展严重受阻。2018年,美国不顾“伊核协议”,将伊朗银行纳入SWIFT系统制裁名单,使得以石油出口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伊朗的经济发展遭受巨大冲击,2019年伊朗GDP总值仅为2582.45亿美元,相比2017年下降42.01%,这一把悬在每个国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亟需构建一个更好的跨境支付解决方案。

  1.3 可及性差

  在金融机构不发达的地区,SWIFT的会员银行较少,跨境支付需要经过更多的代理银行,延长了整个支付链条,导致时间和成本随之上升,抑制了地区的对外经济与贸易活动,加剧了全球的不平等发展。2016年,虽然越南互联网的普及率已达47%,但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拥有银行账户,金融服务的普遍性较差,贫困群体使用银行进行跨境支付仍存在较大困难。

  2、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跨境支付系统

  区块链技术点对点的特性,使得跨境支付体系得以绕开传统的SWIFT系统实现去中心化,缩短了支付链条,打破了SWIFT系统对跨境支付的垄断。区块链系统通过分布式账本和智能合约驱动,对逐个节点进行审查、确认、传递,实现了从串联到并联的突破,当汇款发起人发起交易时,所有参与节点将同步收到信息。目前,区块链跨境支付的典型应用案例包括Ripple网络、国际清算银行(BIS)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央行及阿联酋央行联合开发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

  2.1 Ripple

  Ripple是一个开放的分布式互联网支付协议,专注于银行间的跨境支付,面向金融不发达地区,旨在替代中心化的SWIFT系统,为更多国家地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根据Ripple官网给出的数据,Ripple减少了40%跨境支付的成本,平均手续费为7%,平均出块时间达到3秒左右,容错率为80%,而且货币兑换手续费接近于零。

  2.1.1 整合信息流和资金流

  Ripple改变了传统跨境支付中信息流和资金流分离的情况。Ripple网络既是信息网络又是结算网络,传输交易数据的同时,进行资金的转移,其汇款时间接近实时,发送方发起汇款请求后立即进行支付结算。

  2.1.2 RPCA机制确保高效性

  Ripple采用Ripple协议共识算法(Ripple Protocol Consensus Algorithm,RPCA)作为共识机制,在保持较高吞吐量的同时,实现较好的一致性和正确性。RPCA中的节点分为追踪节点和验证节点,由验证节点达成最终的共识。为了防止某些“懒惰”节点拉低系统整体效率,每个验证节点都维护一份可信任节点名单(Unique Node List,UNL)。当某个节点多次不响应或响应较慢时,就会被剔除出UNL,从而保证了整个系统的高效性。

  2.1.3 引入做市商机制改进外汇兑换

  做市商提供了货币兑换的服务,为Ripple网络注入了流动性。传统的SWIFT系统只提供了很少的汇款状态信息和价格信息,而通过众多的做市商,Ripple网络为银行提供了更多的货币汇率信息及更透明详细的价格。汇款人通过Ripple网络自动挑选出的提供最佳汇率的做市商进行货币兑换,从而进行跨境支付,若没有合适的做市商,双方可以将货币兑换为Ripple的基础货币——瑞波币(XRP)进行交易。

  2.1.4 降低了结算风险

  Ripple网络中引入了跨账本协议(Inter-ledger Protocol,ILP)同步所有金融机构的账本,用以跟踪交易各方的借贷方余额和流动性,从而赋予交易原子性——要么失败,要么在数秒内结算。通过ILP,Ripple网络降低了银行的结算风险,避免了赫斯特风险造成的损失。

  但是Ripple仍存在一些结构性缺陷:第一,XRP的发行是中心化的。据Ripple公司公布,XRP的发行最大数量是1000亿,目前共有400亿XRP在市场上流通,而XRP的发行和流通规模都由此私营公司控制,潜藏着较高的信任风险。第二,为了防止被恶意攻击,每次交易都将销毁十万分之一个XRP,当交易量越来越高时,销毁的XRP也会越来越多,而发行的总量不变,因此从长期来看,交易成本可能增加。

  2.2 IBM Blockchain World Wire(BWW)

  BWW是IBM公司继超级成本(Hyperledger)之后,推出的又一区块链项目。该项目将消息交换和数字资产交换整合在一个区块链网络上,银行在BWW网络上按照恒星(Stellar)协议,使用持有的数字资产进行资金转移。BWW覆盖了72个国家和地区,可以使用47种货币进行支付。

  2.2.1 较强的网络效应

  作为全球顶级的金融服务公司,IBM几乎与所有的国际大型银行都有业务来往,全世界90%的信用卡交易在IBM的主机上进行。而依靠IBM背书的BWW,相比Ripple具有更强的市场号召力,更容易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网络中,形成更强的网络效应。同时,BWW还可以嵌入其他IBM产品中,凭借IBM广泛业务网络的东风,促进BWW的推广和拓展。

  2.2.2 较好的可拓展性

  BWW不仅允许各国银行发行自己的稳定币,而且银行通过BWW网络发行稳定币成本更加低廉。因此,通过各国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BWW能够与现有支付系统相集成,从而使后来的金融机构可以较低的成本加入BWW网络,形成良性循环发展。

  但是相比Ripple已经与数百个金融机构达成了合作,BWW只是刚刚起步,是否能够依靠其强大的客户资源和无中心化货币的优势进行赶超,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2.3 mBridge

  mBridge项目的前身为BIS、泰国央行、中国香港金管局共同开发的Inthanon-LionRock项目,而后中国央行加入并出任技术小组委员会主席,项目进入第三阶段更名为mBridge。该项目目前仍在研发阶段,可以使多家央行参与到区块链网络中,进行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发行与回收,商业银行则可以在其中进行点对点的交易。mBridge可以将交易时间缩短至2~10秒,根据普华永道预测,在生产环境中,其成本将比传统代理行模式减少一半。

  2.3.1 多方面降低成本

  第一,mBridge通过一种流动性节约机制(Liquidity Saving Mechanism)对所有参与者的流动性进行管理,如果一笔付款由于资金不足而排在队列中,中央银行则可以使用该机制抵消其他付款,这将代理银行从监控和预测跨境支付交易量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节约了存放同业和同业存放的流动性。第二,PVP模式(Payment versus Payment)将参与资金转移的银行直接联系起来,无需重复的司库操作,节约了司库操作成本。第三,结算周期由智能合约执行,相关记录会被公布给每一个相关参与者,这消除了记录的不一致性和对账错误,从而降低了运营成本。第四,付款记录的存储和更新是同步且透明的,有助于银行和监管机构实现交易前合规和交易后监控流程的自动化,减轻了商业银行频繁提交合规报告的工作,降低了合规成本(见图1)。

  2.3.2 CBCD降低信用风险

  相比Ripple、Libra稳定币等支付系统,mBridge的创新与优势在于其信用风险低,理论上可以实现完全原子化的交易。在交易只涉及央行债权的转移时,可以直接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进行变动,达成结算终局。而基于稳定币的跨境支付网络,网关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上,较央行数字货币交易增加了一层信用派生,扩大了支付系统的信用风险敞口。

  2.3.3 更好的隐私保护

  mBridge采用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容错机制2(IBFT 2.0)。在mBridge网络中,分别存在验证节点、标准节点、Orion交易管理器(Orion Transaction Manager),每个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别为一个验证节点和标准节点,每个节点配有一个Orion交易管理器,对交易进行加密,并将其分发到其他与交易相关的节点,从而使中央银行或监管机构可以获得监管其管辖范围内所有交易的权限,而银行或交易所只能获得查看与其相关交易的权限。

  但是,mBridge仍存在一些缺陷。首先,监管方面,由于隐私保护和跨多个司法管辖区问题,完全原子化的点对点交易目前还不被允许。同时,没有单一实体或司法管辖区可以查看所有未决外汇交易的余额,目前也尚未找到最优的流动性储蓄机制。其次,技术方面,如果更多的司法主体或货币进入项目,mBridge的性能是否能保持如此高水平尚未可知,需要进一步评估。最后,国际方面,由于各国对区块链技术态度不一,研发央行数字货币(CBCD)的进度不一,各国之间难以达成合作并推动项目的实质性落地。

  3、结语与展望

  传统的银行与金融结算系统在面对新技术时,一直是较为保守且排斥高风险的。因此,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系统,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才能真正撼动传统跨境支付系统的地位。未来跨境支付需要在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3.1 平衡数据隐私与监管

  尽管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完整性和可追溯性带来了监管优势,但由于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同,对数据的隐私保护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容易造成监管的冲突。例如,mBridge项目中,跨司法管辖区不同监管主体应该如何协同对数据的监管问题还有待解决。同时,数据资产十分受金融机构重视,且金融机构之间处于一种商业竞争关系,大多数金融机构选择使用私有链的区块链解决方案,并不将与其他主体数据共享。另外,金融机构与监管机构也存在一种博弈关系。如何确保交易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数据安全性,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3.2 扩大互联性,增强可用性

  基于区块链的新系统,需要接入现有的跨境支付系统,互联互通,从而循序渐进地改进跨境支付市场,避免引起国际资本的剧烈波动。同时,区块链在大规模应用于电子商务和金融交易时,面临实际应用中海量的数据,但现有的新型跨境支付系统在吞吐量和验证、同步速度等性能上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因此,交易双方必须考虑如何筛选数据上链、如何改进区块链跨境支付系统的验证速度等问题。

mBridge的流动性节约机制

图1 mBridge的流动性节约机制

  3.3 技术标准的制定

  我国政府与银行应该深入合作,并与世界各国积极交流,只有尽快制定区块链跨境支付系统相关标准,才能在国际上形成领先地位,为跨境支付提供有力保障,促进跨境支付的快速发展。

  虽然基于区块链的新型跨境支付系统仍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其给跨境支付市场带来的巨大能量不容小视,或许在未来的5~10年会给国际贸易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关闭

1.点击下面按钮复制微信号

***********

2.打开微信→查找微信号

加为好友 开始支付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