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李树超
继去年底债市大跌导致机构资金赎回债券基金之后,今年以来银行理财等机构资金又向主动权益类基金下达赎回指令,一季度,机构资金占比90%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净赎回近150亿份,净流出比例接近10%。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规模企稳、发行上量的背景下,机构资金今年会更为注重稳健投资,混合估值理财、摊余成本法理财,以及投向低回撤的绩优主动权益类基金、简单透明的ETF等,成为机构投资的新方向。
机构资金净流出近150亿份
主动权益类基金遭机构减持
近日,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由于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萎缩、保险资金“落袋为安”,以及机构资金再配置等原因,今年以来机构持有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呈现资金净流出态势。
一位绩优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告诉记者,目前权益市场仍是存量资金博弈的市场,公募基金发行较为低迷,海外资金流入不及预期,银行理财、银行理财子等机构资金呈净赎回状态。
一位公募渠道部负责人也补充道,银行理财子公司此前两三年买了较多的权益类资产,尤其是在2020年买入权益仓位较高的银行理财,运作3年体验欠佳。部分银行理财子基于避险和客户体验考虑,降低了权益头寸,聚焦在中低风险投资上。
沪上一位公募机构业务部人士也向记者表示,他所在公司主动权益类基金的持有规模中,保险资金变化不大,主要资金净流出来自理财子,因为理财子自身规模下降也比较大。据该人士分析,股票市场在去年4月份和10月份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去年11、12月份债券市场也有较大波动,带来银行理财的整体回撤和理财资金信心的动摇,这可能会传递给相关的权益类基金,导致基金份额持续缩减。
除了部分机构资管规模萎缩、降低权益仓位外,也有部分机构基于全年大类资产配置、“落袋为安”的想法,对权益基金进行了赎回。
华南一位公募机构部人士告诉记者,年初以来很多机构资金调整了持仓,由于去年机构理财产品业绩波动较大,今年以来产品降风险成为这些机构的重要考虑。而且一季度股市上涨后,部分保险机构达到了短期收益预期,有了“落袋为安”的想法。
从公开数据来看,机构持有比例较高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今年一季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规模缩水。
数据显示,一季度,机构占比在60%以上的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缩水40亿份,幅度为0.84%;机构占比在70%、80%、90%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份额萎缩比例分别为2.64%、6.08%、9.47%;机构占比超过95%的产品规模缩水则超过了10%。其中,机构资金占比90%的374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一季度净赎回149.82亿份。
“银行理财整体资金体量较大,目前的资金流入和流出仍在正常范围内,未对公募基金的投资操作产生较大影响。”一位公募基金经理称。
谋求规模企稳、发行上量
机构资金投资上更偏重稳健
在经历去年“股债双杀”市场行情后,银行理财子公司等机构资金对权益类资产的投资需求发生了变化。
上述沪上公募机构业务部人士表示,目前银行理财子对权益基金的诉求,主要还是作为固收之上的弹性资产。为了增加收益弹性可能会选择ETF或者主动型权益基金。“未来的主要增量资金可能还要等理财规模企稳、发行上量才能出现,现有的压缩状态才能缓解。理财今年可能上规模的是摊余成本型理财,不太偏好成长型、高波动的基金产品。”
一位国有大行个金部人士也表示,今年银行理财赎回主动权益类基金,一是因为部分银行理财规模萎缩;二是资产再配置的需要;三是根据市场行情进行结构上的调整。“银行理财经历去年净值化转型、大面积破净后,今年在投资上趋于谨慎,主要考虑混合估值理财、摊余成本法理财,也可能配置一些偏稳健、重回撤的绩优主动权益类基金,以更好满足银行中低风险投资者的需求。”
“据我们观察,目前机构资金整体是在一季度基础上做一些大类资产配置和调整,根据行情的变化,在不同板块和方向上做一些再配置和调仓。”上述华南公募机构部人士表示,机构资金的调整,对主动权益类基金来说也是一次优胜劣汰的过程。“那些业绩优秀、回撤控制较好的基金会受到青睐。而回撤较大、业绩不达预期的基金,可能会遭遇机构资金的净赎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