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以来,基金发行步入冰点,公募FOF发行也陷入“数量增、规模减”的境地。
截至5月底,半年不到,今年以来新发公募FOF数量达61只,从数量占比来看,与去年全年的140只似乎相差不大,但整体规模却在不断流失。从一季报公开数据来看,公募FOF的总规模为1894亿元,相较去年四季度末下降了25亿元;而今年以来新发的FOF中有近半数采取了发起式的做法,显示产品发行难度在不断增加。
在业内人士看来,平淡的业绩、模糊的定位和与投资者风险偏好的错位,是公募FOF受投资人冷落的关键原因。如何在业绩包括自身定位上寻找到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改变并提振这类产品,已经成为值得行业深思的问题。
FOF发行遇冷
基金发行遇冷体现在公募FOF上,是一种“表里不一”的状态。
一方面,新产品仍在持续不断推出。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今年以来新发公募FOF的数量达61只,相比去年全年的140只,从数量占比来看相差并不大。
另一方面,发行质量却不尽如人意。5月30日,华夏和汇添富旗下两只发起式FOF新品公告提前结束募集。据公司相关人士透露,之所以提前结束募集,是想先成立,趁市场底部开始布局,然后再进行持续营销。据统计,今年以来新发FOF中有近半数采取了发起式的做法,先成立而后求规模增长,发行难度可见一斑。
“如果像普通产品那样在渠道募集肯定成立不了。”市场人士透露,渠道对公募FOF产品并不“感冒”,今年有一只FOF产品通过渠道正常募集,直到募集期快结束时仅募资不足1000万元。还不如通过发起式的方式,至少能保成立。
事实上,2022年底公募养老FOF被纳入养老第三支柱之后,基金公司对FOF类产品特别是养老FOF的期望明显提升,上报了大量同类产品,但到了今年才发现产品发行难度很高。从一季报公开数据来看,公募FOF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总规模较去年四季度末已有所下滑。而2017年首批成立的6只公募FOF如今合计规模不到35亿元,相比当时166亿元的发行总规模缩水超七成。
三大痛点待解
在业内人士看来,平淡的业绩、模糊的定位和与投资者风险偏好的错位,是公募FOF受投资人冷落的关键原因。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31日,今年以来公募FOF整体平均回报为-0.64%,养老FOF的平均回报为-0.33%,在波动的市场环境中算是中规中矩。但拉长时间来看,近3年公募FOF和养老FOF的整体平均回报也仅有10%左右,即便不跟权益基金相比,对比公募“固收+”近3年11.83%的平均回报也有所不及。
“公募FOF中,养老FOF是为了服务养老第三支柱而创设的,普通FOF就有点‘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一位业内研究人士表示,“一方面FOF是一款比较复杂的产品,另一方面严格的资产配置比例和‘风险收益二次平滑’的特征,也决定了其很难有出挑的表现,没弹性就没有关注度,受到投资者冷落并不意外。”
在业内人士看来,公募FOF推出的初衷是在基金数量和类型已经较多的情况下,让专业人士通过资产配置和基金筛选,构建风格特征鲜明且稳定的组合,为投资者一站式解决投资基金中“择时”和“择基”两大难题。但从实践来看,产品和客户之间却存在明显的认知差。
“比如,有的客户是高风险偏好却配置了低风险的FOF,在市场有弹性的时候肯定会赎回低风险FOF。反过来,如果是低风险属性的客户配置了高风险、高弹性的FOF,市场一旦有波动肯定也赎回了。怎样让投资者认知并配置真正适合自己风险偏好的产品,是帮助FOF摆脱发展困境的关键之一。”一位FOF基金经理表示。
回归业绩核心
不少FOF投资人认识到,要真正解决产品受欢迎程度低的问题,还是要回归到业绩上“做文章”。
“业绩才是王道,是让一家基金公司在产品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因素。因此,还是要聚焦产品业绩,努力打造长期稳健向上的净值曲线。业绩一旦做出来,肯定能逐渐累积投资者的信任。”民生加银基金资产配置部总监苏辛表示。
不仅要有业绩,还要有锐度。建信基金数量投资部FOF投资负责人姜华认为,从往后3到5年,权益市场大概率呈现一个震荡上行的慢牛格局。在这种情况下,FOF投资人不但要做好配置和资产管理,还要通过专业能力把“锐度”体现出来,实现自我突破的同时,给持有人带来长期稳健的收益。
也有业内人士提醒,除了业绩之外,公募FOF要得到很好的发展,还要就自身定位寻找到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否则在当前基金产品数量超过1万只、类型和风格齐备的情况下,“选基能手”们或将进一步直面“落选”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