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姝
经过近20天漫长而艰难的角逐,2023年国际棋联女子世界锦标赛(女子世界冠军赛)于昨日结束了十二轮慢棋争夺,居文君凭借最后一盘绝杀,击败挑战者雷挺婕,四度加冕世界棋后桂冠。本次棋后赛分为上下半程,前六轮在卫冕冠军居文君的家乡上海举行,后六轮移师挑战者雷挺婕的家乡重庆。这场夏日的“沪渝之战”,也为两座城市的国际象棋学习氛围增添了几分热度。
在每轮比赛开局后7分钟时间里,约20名棋童有机会步入比赛大厅,近距离一睹世界顶级女子棋手的实战风采。赛场内,一双双好奇的眼睛自然引起了两位棋手的注意,在第六轮赛后采访时,雷挺婕直言,“我挺羡慕来到现场的小朋友,我小时候没有这样的机会去现场看棋。希望小朋友们珍惜现在的环境,继续努力,更希望他们之中能有人成为世界冠军。”居文君也送出祝福,“小朋友们是祖国的未来,希望他们能加深对国际象棋的热爱,在学业和下棋上都能取得进步。”
棋童们的梦想很质朴
把时钟拨回1998年,一位就读于上海市国象特色学校江宁路小学的二年级学生,在选择课外兴趣班时挑中了国际象棋,她就是居文君。7岁的居文君当时自然没想得太远,随着对国象的兴趣渐浓,她在13岁时决定成为一名职业棋手,“对这项运动的喜爱促使我作出了这样的决定,我真的爱国际象棋。”
在第五轮比赛当日,一批来自居文君的家乡上海市普陀区的棋童来到现场。在7分钟近距离观摩后,他们与家长、老师一同移步四楼观棋室。虽然老师告诉孩子们可以早些回家,但坐在前排的几位小学生久久不愿离去。
就读于国象特色学校武宁路小学的朱艺研紧盯屏幕,不时和身边的好友讨论一番。作为进攻型棋手,她是雷挺婕的支持者。8岁的朱艺妍在幼儿园受到国象启蒙,现在已是上海棋协大师、全国一级棋士。当记者问及她的梦想时,她迟疑许久回答道:“我想成为全国候补棋协大师。”一旁的妈妈笑言:“可以把梦想说得更大一点。”小姑娘想了想,还是不愿把梦想说得过于远大:“那就成为全国棋协大师吧。”
对于上海的棋童,国际象棋考级分为上海和全国两个体系——上海棋协月月举办“升级赛”,上海棋协大师为最高等级;全国“升级赛”不定期举办,考到一级棋士后,要想更进一步成为候补棋协大师、棋协大师,就要参加“大师赛”。而业余棋手通向高水平运动员的主要通道是被称为国际象棋界高考的“李杯”(李成智杯全国少年儿童国际象棋冠军赛)。
和朱艺妍一样,这批棋童中的大多数人学棋不为了成为职业棋手,甚至升学考级也非目标。一些孩子在国象特色学校就读,因而受到启蒙;另一些则在俱乐部所属的培训机构学习国象。许多小朋友告诉记者,“好玩”“有伴”“有意思”是他们坚持的原因。
申城国象学习需求不断增长
来自普陀区棋道凌空国象交流发展中心的老师徐琼莉告诉记者,国象作为非奥项目,不在上海市教委和体育局建设的“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的项目之列,近年来也与升学保送不挂钩,因此,现在孩子学习国象的背后没有多少升学功利心驱动,而是视其为一项纯粹的素质教育。徐琼莉说,国际象棋不仅培养了孩子们专注的精神和专研的能力,还塑造了面对困难时的韧劲。
“国际象棋可以说是一门通用的国际语言,在国外是一项社交性很强的游戏。”上海国象队领队、前女子团体世界冠军王频告诉本报记者,她遇到过一些在英美读书的孩子,在假期回国后“突击学习”国际象棋,家长一问才知道,“其他同学课余时间就玩这个,而他不会,所以回来要补上社交短板。”
近年来,学习国际象棋的需求在上海不断增长。国内首届国际棋联持牌教练员殷莺告诉记者,十年前她刚入行时,上海的国际象棋俱乐部数量不足十家,如今达到近30家,每家俱乐部又拥有数所分校或合作培训机构。七八年前,殷莺所在的闵行区全区学国象的孩子只有四五百位,如今仅她所在的“黑白格棋弈”一家棋校就有四五百人学棋,而国象教练只有八名。
教练的供不应求也从侧面反映出“国象热”的兴起。“现在各个区都在问我,有没有具备一定水平的国象教练?”王频说,据上海棋院去年统计,上海市注册在籍的国象教练仅百人出头。过去,国象教练多为退役的专业棋手,但这一群体毕竟人数有限。王频注意到,近年来,十多年前开始学习国象、考取较高等级的业余棋手,已经开始反哺社会,入行任教。“等这批年轻教练的执教经验再丰富一点,社会层面的教练团队就会更加壮大。”国象教练团队扩大的同时,也会向更多孩子播下启蒙的种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