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财政部在官网上公布了“关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的通报”,将2022年以来查处的8起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通报。
通报中提到:
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以下简称隐性债务)风险,明确要求对隐性债务问题终身问责、倒查责任。
2、财政部将切实履行财会监督主责,对新增隐性债务和化债不实等违法违规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持续强化隐性债务查处问责力度,有效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
这则通报意味着国家对地方隐性债务的整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出口、消费、投资是拉动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三者在过往20年中,又以投资占较大比例,被视为投资拉动型经济。
我国的投资不仅包括民间投资,政府投资也是占相当大比例的。比如像建机场、高速公路、高铁站、水利工程等占用的资金量非常大,企业一般无法单独完成,需要政府或国企进行投资建设。
但只要有投资那就涉及到融资。在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下,政府或企业投资主要是依靠银行贷款,比如今年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到372.5万亿元,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只有11.31万亿元,绝大部分的钱是靠借来的。
由此形成了“银行贷款-投资-经济增长”的模式。但问题是随着时间推移,国内债务规模规模也越来越大。国内2023年二季度的宏观杠杆率达到283.9%,意味着总债务量是GDP的近3倍。其中非金融企业部门是167.8%,政府部门杠杆率是52.6%。
可以发现企业的债务率高达167.8%,在主要经济体中是最高的。不过当中应该有不少是地方隐性债务。
现在国家出手整治地方隐性债务,短期来说确实会对投资产生影响。但长期看有助于控制国内债务率的高企,推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在投资放缓的情况下,最近统计局也表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是83.2%,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
在投资放缓的时候,消费占比不断上升,有助于增强经济的质量。
但同时,即使消费占比高,投资的作用也无法替代,可问题是地方隐性债务被控制后那么投资的钱从哪里来?
性价比最高的当然还是资本市场。通过股权融资不仅没有利息、没有期限,更为重要的是它不会增加债务。所以增加股权融资比重是化解地方隐性债,进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
可是增加股权融资比重,必须要有一个健康向上的股市,股市的长期慢牛非常关键。
说到了这里大家应该就明白了为什么一段时间以来国家那么重视股市,因为它是经济转型(从债权时间向股权时代转型)的重要一环。我国股市常年在3000点附近徘徊,是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