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曹媛 深圳报道
“银行的贷款太繁琐,流程太久,资料太多,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银行操作。”深圳市某半导体有限公司连总表示,由于企业备货资金压力较大,对时效性有要求,希望银行贷款流程能够优化。
这不仅仅是上述一家公司面临的融资阻碍,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发现,长期以来,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与银行信贷产品供给对接难、匹配难这一痛点仍备受业内关注。
主要症结在于银企信息不对称,“征信白户”在中小微企业中占据较大比例。为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深圳、上海、成都等多地都在发力地方性征信平台建设。
深圳作为全国创业密度最大,也是中小微企业最活跃的城市,深圳如何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深圳地方征信平台已累计服务企业31万余家,促成企业获得融资1903亿元。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深圳市的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中,已有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微众银行、中国银行深圳分行、工商银行深圳分行、招商银行深圳分行、民生银行深圳分行等6家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破千亿元。
目前,深圳企业贷款利率也持续处于历史低位,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披露数据显示,2023年1-9月,深圳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55个百分点。
银行深挖征信数据推出专属信贷产品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发现,深圳地方征信平台的显著特点是激活公共数据赋能中小微企业融资。采用“政府+市场”的建设模式,激活沉睡在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之间的企业信用信息和相关经营管理数据。
根据深圳地方征信平台数据,目前该平台已完成37个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12.4亿条涉企信用数据的归集共享,实现深圳400多万活跃商事主体全覆盖。
那么,这些征信数据具体如何与银行信贷产品结合,精准服务小微企业融资?
以深圳农商银行为例,深圳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该行联合深圳地方征信平台通过深挖归集的全市73家信源单位21.31亿条数据,对个体工商户设置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并根据评价指标模型对深圳156万余家个体工商户进行信用状况评价,推出个体工商户公共信用评价规范。
根据上述评价规范,深圳农商银行推出了运用公共信用评价体系的个体工商户信用贷款产品。据其介绍,贷款利率从以往的6%下降至4.9%,降幅接近20%。
再如,宁波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22年6月以来,宁波银行深圳分行与深圳征信就企业全息画像、企业关注报告、企业人员规模分析等标准数据产品达成合作,并基于征信平台提供的企业工商、经营、用工等多维度数据,打造全线上、无抵押的贷款类产品,即“容易贷”系列产品。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执行所长余凌曲表示,依托地方征信平台建设,金融机构可以深度挖掘小微经营主体的“经营数据信用”,利用小微企业营业资金流水、用水用电、企业纳税、员工社保等数据综合评估小微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和风险,从而为小微经营主体提供与实际经营活动相关的信用贷款。
银行信贷产品与征信产品实现对接
除上述银行机构通过深挖征信数据推出专属信贷产品,服务小微企业外,记者发现,深圳地方征信平台也推出了“个体通”“小微通”等系列征信产品,银行机构的信贷产品与其实现对接。据介绍,目前深圳地方征信平台与53家金融机构完成技术和业务对接,推出38款征信产品。
以征信产品“个体通”为例。据深圳人行介绍,在个体工商户信贷需求和征信需求的基础上,利用深圳市市场监管局“个体户公共信用评价体系”,地方征信平台与辖内小微融资比较多的银行结合其它多维度政务数据,为个体工商户精准画像,形成有效的征信产品,助力银行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个体工商户的贷款产品,可实现无抵押、无担保下的纯信用贷款。
而个体工商户通过政府助企平台找融资专区完成注册和身份绑定后,系统自动为其优选信贷产品,最快1分钟左右即可获得借款额度。数据显示,7月12日上线以来,已服务个体工商户超2万,促成初评授信额度超3亿元。
此外,面向深圳市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融资畅通工程“小微通”,则通过征信赋能,解决了以往银企对接平台存在的企业填写信息多,选择产品无头绪,银行核实信息难,对接结果无分析的问题。
数据显示,自10月中旬测试上线以来,50余户小微企业通过“小微通”提出融资需求,其中最小的一笔贷款为15万元。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是深圳市落地首笔“小微通”业务的银行。“银行通过地方征信平台政务数据精准刻画小微企业“画像”,还原企业基本面,直观了解企业经营状况。”深圳中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伴随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的不断完善,数据要素在普惠金融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完善征信平台和生态体系的建设,深圳用好征信数据资源、推动涉企信息整合共享,一方面有助于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有效地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另一方面也能不断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