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算过一笔账,若与美国人比富裕,不比GDP,要比消费。
比出来的结果是:全国消费总额相当于美国的七分之一;再换一个角度,即便全国消费水平与美国相当,由于人口众多,还是差了很多。那时听了不以为然,老百姓穷点又如何,国家强大了,一切都不是事。
现在很多年过去了,中国有了很大的进步。
2022年,美国私人消费支出总额接近17.36万亿美元。国家统计局: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33亿,换成美元约6万亿,还是差出了三倍多,也就是说,三个中国叠加,相当于三亿人的美国市场。
提出这些数据,不是在比幸福感,中国正在强调自己还是第三世界国家,这是冷静的表述。张维为为了证明中国老百姓更幸福,很容易比出笑话,他认为中国工资2083元,就可以算是中等收入群体了,同等收入下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比美国高十倍,这是网红学者的嘴上春秋,立场正确,但苍天在上,2083元是什么样的幸福,老百姓自己的感受最清楚。所以,原则上不做这种参数混乱的比较,没意义。
有意义是什么?
是中国的市场到底有多大?如果算不上一个超大市场,而GDP却又十分强大,那就成了一代人为了国力的付出,这种付出并不经济。
从经济学的角度,积累与收入是一种平衡,如果平衡打破,经济将失去可持续性,甚至引起产能过剩的危机,在需求端上表现为通缩。也就是说,真正的国强不是看GDP,要以民富为基础。
一份世界各国幸福指数的调查,中国91%的人表示自己“非常或相当开心”.这个调查,中国人的幸福感排名世界第一,这真的是太好了;相比之下韩国,比例为57%,居然在名单中才排是倒数第二;更有意思的是,这份调查并不是中国的什么权威机构,而是出自一家法国公司,世界著名的调查机构益普索,这样调查又具有了国际性。我很惭愧,不在“非常或相当开心”的队伍中,各位网友如何?先为你们祝福吧。
那这家益普索又与中国有什么缘分?
原来益普索中国董事长兼CEO叫刘立丰,我一下全懂了。
究竟应该如何评价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
正当的选择是收入与GDP的增长关系。
蛋糕不大没关系,中国人勤劳而勇敢,继续努力;然而。如果蛋糕不小,分配关系不对,那就是问题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中国的工资水平又是什么情况?
这类数据真有点扑朔迷离,郎咸平说中国工资总额在GDP中的占比只有8%,这个数据肯定不对,他的数据从来也没高过,但是,并没有给出资料的来源,调查是否权威?一般发达国家工资总额在GDP中的占比均在50%以上,英、法、德、加拿大,都在50%以上,美国是53.57%。
也有人从七零八乱的数据找真相,推出的大多数结果,在在32——40%之间,人均劳动报酬为2.28——2.85万人民币,这个数字与中金的数据比较接近,
既然是占比,那就不是蛋糕大小的问题,而是分配合理性的问题。
说合理有两个角度,有的主张强国,毕竟中国生存的地球,还是丛林,要有强大的军力和制度的安全性,这是竞争比较的合理性。
另一个合理性,是主张富民,这也不是什么人本主义,这是从自身经济平衡角度说的,如果以强国的名义,大幅提高了体制性成本,引起需求不足的矛盾,经济发展很可能失速,正义在胸,但经济规律不可抗拒,我们现在遭遇到的主要矛盾正是需求不足。
我们努力了几十年,外部环境出现了异变,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具有根本性,为什么?因为我们自身的市场,不像我们自己想像的那么大,内循环很必要,外循环不可弱。
美国与G7实行对中国的“去风险”政策,外贸收缩,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全部失速,过去中国强大的产能是通过外贸这只后备箱向全球输出,外贸上升趋势结束了,外需减少,产能过剩的矛盾也突出了出来。
再回首国内市场,将以内循环为主导,这时突然发现,中国这个“超大市场”并不如我们认为的那么大,因为,我们的居民收入占比过低,我们的14亿人消费总额只有3亿美国人消费的三分之一弱。
我相信,郎教授的数据低了。
但是,我更相信,中国的出路在富民。
未来要走出困境,必须按两会的精神,大比例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只有中低消费群体的分配合理了,经济才能跨越需求不足的矛盾,真正建立起中国人引以自豪的超大市场,不管外部环境风云变幻,中国就在这,中国就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