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彩娜
冲刺GDP万亿之城,常州仅剩临门一脚。
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智能车间吊臂挥舞、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常州开局全力以赴,冲线更是分秒必争。进入四季度以来,常州持续推动惠企政策措施落地落实,推动更多重点项目年内竣工投产,积极构建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在近日举办的2023中国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上表示,今年以来,常州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动能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江苏全省、领跑苏南,正以奋进之势全力奔赴GDP万亿之城。常州比任何时候都期盼合作,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成就事业。
常州地处江南腹地,北环长江、南抱滆湖,是长江文明和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在强邻环伺、名城璀璨的长三角地区,常州近年来多少显得低调了一些,但其实这两年来常州经济跑得很快。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22年,常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8000亿元提升到9000亿元的档级,达到9550.1亿元,在江苏省各城市中位居第五,相比2021年增加742.5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常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06.1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1.5和0.9个百分点,位列苏南第一,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汽车核心零部件、新材料等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壮大,智能制造装备、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跻身“国家队”,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拔节起势。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以及当下经济运行环境持续向好的态势,到年底常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大关几无悬念。
占长坡,积厚雪。过去常州凭实业崛起、靠产业突围,也必须依靠产业走向未来。因此,常州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准确大胆的判断押注新能源产业。今年年初发布的《常州市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提出,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2035年产业规模在202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实现把常州打造成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的目标。
而今已有成效初显。目前,常州新能源产业集聚度位列全国前3,投资热度位列全国第1,“发储送用”生态闭环逐步成型,其中动力电池领跑赛道,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专利拥有量居全国之首,产销量占全省一半、全国五分之一……常州,已经成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板块中产业链最长、涉及领域最全的地区之一。
城因人而兴,业因才而旺,人才是城市竞争最大的核心变量。当前,常州正处于新能源产业乘风破浪的关键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城市能级加速跃升的黄金期,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提升公共服务都迫切需要一大批现代化的人才。今年年初,常州提出全年引进各类人才12万人的目标,在人才特区、人才金融、人才合作、人才服务、人才荣誉五大领域持续发力,加快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前三季度,已引进各类人才100203人,较去年同期增长13.93%,人才的涌入给常州市带来更强竞争力。
营商环境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更是推动经济稳健增长的硬支撑。近年来,常州持续放大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效应,在全省首推“秒批秒办”“VR云勘探”“急郎中工作室”等改革举措,全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的城市。以全国首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常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例,该中心面向新能源、智能高端装备、轨道交通、机器人等产业开启专利快速审查通道,推进企业高价值专利培育,连续五年考核江苏省第一,企业服务满意度调查连续五年全国第一。
锚定产业赛道,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城市能级,常州正迎来新一轮飞速上升期。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总 监 制丨王辉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