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最新公布的CPI数据,让人感到迷惑。
居然又一次月度CPI出现了负值,物价没有上涨,反而同比下跌了。
但问题是我们发放了大量的货币,居然没有出现通胀,那么钱到底去哪里了呢?
1
近年来,关于货币发放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争议。一般认为,货币发放量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基础条件之一,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日本就是一个相反的例子,尽管货币发放量大、负利率和货币宽松政策的实施,但通货膨胀却难以刺激上升。
日本的通缩问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日本经济遭遇严重的金融危机,房地产泡沫破裂,导致经济陷入长期的通缩状态。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日本采取了货币宽松政策,将利率降至接近零的水平、购买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增加货币供应量。
然而,这些政策并没有如期带来通货膨胀,相反,日本陷入了所谓的"失去二十年",经济增长缓慢,通货膨胀率接近零甚至为负。
更令人担忧的是,日本逐渐成为一个低欲望社会,人们不愿意消费,工资增长也几乎停滞不前。
2
日本大量发放货币却没有通货膨胀反而通胀率接近0。而美国在80年代中到2020年之前的30多年里,美国也经历了近40年的低通胀美好时光。
在这期间,尽管美国实施了多次货币宽松政策,但通货膨胀并没有出现明显上升的趋势。
这一点引发了人们的疑问:为什么美国的货币宽松政策没有导致通货膨胀?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美国通过将超发的货币引导流入其他国家,从而避免了自身的通货膨胀。
当美国实施货币宽松政策时,大量的美元涌入国际市场,用于购买其他国家的商品和服务。
这种情况下,美国的货币超发并没有在本国引发通货膨胀,而是转嫁到其他国家,导致了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问题。
然而,这种做法并非没有代价。多发的美元流入其他国家,会导致这些国家的货币价值下跌,通胀加剧,甚至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对于那些经济相对脆弱的国家来说,这种情况可能带来严重的影响,包括高通胀、贸易失衡和金融风险。
所以,美国的通胀是被转嫁了。
3
相比之下,我国无论是在货币量的发放上还是通货膨胀的控制上都是相对稳定的。
自去年9月至今年9月,我国货币增量为27万亿,相较之前年增量达到330,000亿,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回落。这一趋势显示出我国货币超发现象并不算太明显。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回落背后反映了我国经济正在进行转型。
过去几十年,我国以出口和投资为主要引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这种模式在长期运行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资源过度依赖、环境压力增加等。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内需,尤其是服务型消费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具有较低的资源消耗,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也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这种转型过程中,通货膨胀较低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促进消费者信心的提升。
PS:第一时间送上最新消息,如果觉得文中资讯和观点对您有帮助——
——请给本文点上“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