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芜湖2325地块降格拍卖
昨天上午,官方发布了芜湖2325号宗地的拍卖公告。
新编号老地块,芜湖2325地块就是原来计划在9月21日拍卖的2321地块,却在当天取消。在暂停一个多月之后,今天又重新上市了。
老地块新条件:
1、基础数据没有变化,土地面积:25282.73平方米,容积率2.2,建筑密度30%
2、出让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起始价格从4.04亿元,调整为3.9亿元,起拍楼面地价从7263元/平方米下调到7011.6元/平方米(不含代建);
3、取消了1.6万方的西侧公园代建的要求:芜湖2321号宗地竞得人需无偿代建地块西侧公园,占地面积约16123.41㎡,建设单价标准不低于600元/平方米,具体详见委托代建合同,建成验收后无偿移交给政府。2325地块已取消了这个条件;
4、地块卖点之一的生态住宅打造,也从硬性要求变成了可选条件。芜湖2321地块是“须试点立体生态住宅”,现在调整为:该宗地可试点立体生态住宅。
从以上变化可以看出,芜湖土地市场经过短暂的一个月休整之后,再次拿出优质地块上市,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是诚意满满的。
至于市场会不会接受这个条件,还有待商讨和谈判。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在现在的楼市环境下,不论是开发商还是地方政府都需要向市场致敬。要遵从市场的规律,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反之就要调整价格。
死扛,是没有出路的。
二,降价是三四线城市的一个选项
与三四线城市只能下调出让条件相比,一二线城市腾挪的空间要更大一点。前者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有下调价格。若还死扛,就只能指望平台公司兜底,但又不能总指望他们,因为他们基本上也已经吃撑了,正在找人分食消化。
故而,三四线城市的出路只有一条,降土地价格,降出让条件,同时还要拿出核心地块上市,才有可能吸引其他类型的房企过来拿地。
其他类型的房企可选余地并不多,要么是深耕本图的房企,要么是国央企。按出让条件来说,三家报名,以1+2的格局把拍卖会撑起来,这个1就是拿地企业,另外两个只是NPC。
国央企现在是房地产的中流砥柱。我们的房价为什么还能如此稳(这里指的是房价下降的幅度控制很好,不像股市狂泻),要归功于这些企业。
根据上个月的房企拿地的数据,全国拿地十强无一例外全是国央企。如果梳理一下近两年的拿地房企前十强,大致经历了民企7成,国央企3成,到今年前三季度的民企3成,国央企7成,然而四季度的第一个月,民企已全部消失于十强之内。
从某种角度上说,这不是件坏事。越是市场不好的时候,房价越要稳定,只有稳定的房价之下,才有腾挪的空间和时间,国家有调整政策的时间,房企有调整方向的时间,老百姓也有调整资产配置的时间。
这些时间都来自于房价坚持的空间里。
近期,二线城市中有十多个城市调整了土地限价的政策,这两天大家又在讨论一线城市会否跟进。相比起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一线城市的条件和环境要友好的,对于这些城市而言,去掉一件衣服的束缚就能迎来一拨客户,因此,在二级市场还有衣服(限制条件)可脱的情况下,一级市场大概率不会有动作跟进。
二线城市为什么要在土地市场做调整呢?原因可能在于,由于限制条件的存在,导致大家看起来都差不多。就好像一个学校考试的试卷一样,因为太简单,大家都能考满分。考满分的学生难道都优秀吗?
只有考难题才能选拔出好学生,同理,只有放开土地限价,我们才知道哪里的地块好,哪里的地块能拉高预期。所以在最近合肥,济南的土拍中,我们就看到了溢价率超过40%的地块,这些地块的高价出让已经拉动了周边市场的行情。
如果重新观察一下现阶段的楼市,分化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点。通过拉开差距来支撑预期,也就是我们想要的市场信心。
对躺平的三四线城市而言,已经没有有效的手段来刺激楼市了。方向似乎也就只有一个:主动调整价格。
2325地块的楼面价下调了200多块一平,对未来上市价格影响有多大呢?欢迎点赞留言交流,我是鱼眼,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