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们又开始呼吁拼经济了,不过,现在拼的已经不是投资,现在似乎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不太清楚到底要拼什么?
有人说楼市,有人说股市,有人说发钞,有人说烧烤,现在实际做的是化债务……,莫衷一是。
其实,我们不如做一个逆向思考,不管你拼什么,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影响收入与就业,那就是一针兴奋剂,只会加重深层的矛盾。
谁决定了收入与就业?
首先看国企业的情况。
前三十年是计划经济时代,清一色的国企,很多人羡慕现在的国企,待遇、劳动环境、社会保障都有一定的优势,这是有前提的,前提是整个社会巨大的就业压力没有压在国企身上。
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很快,一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28%,但是,失业的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那时严格禁止农村人口自由流入城市,能拿到城市户口是天大的事。60年代机关开始下放,那时体制内人员可比现在少得太了;再往后,就是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把过剩的城市劳动力分流到农村去。
而民营是个大容器。
现在很多民营已经高大上了,改革初期其实就是地摊经济加作坊,就是今天的淄博烧烤,从擦皮鞋、卖鸡蛋、倒服装开始,然后有了工厂、商场,既解决了自己的就业,也提供了巨大的就业岗位,于是,数以千万计的知青又开始返城,总人数接近两千万,有人计算占了当时就业的人口的14%,这就说明经济是真正向好了。
现在的问题与当年相似。
那时没有民营补位,于是,有了改革开放;如今却是民营经济在退潮,于此同时,就业的压力也呈现了出来,这样,问题也就很清楚了,没有民营,就业的压力会很大。
改革开放本身就一个正向的例证,仅第三产业,1978年就业人口为923万,到1987年已是3727万。1978年还没有私人企业,只有15万家个体工商户,2022年已经达到4701万家,支持就业高达85%以上。
另一个现象也值得思考,2020年,民营经济为我国就业创造3.83亿个岗位,而这期间国企就业人数反倒从7451万减至5563万。国企对就业的支持不是在增加,而是在减少;当然,这并不是国企在衰退,而是在优化。但是,从民生的角度说,就业是更根本的问题,总要有人来解决,这就显得民营经济更为重要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目前仅城镇失业人口就达到2600万左右,是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一些研究认为,实际数据是这个数据的三倍,这可以不信,但是,就业的压力就在身边,已经渐渐地可以感觉到了,这一点不用怀疑。40岁左右的从业人员现在要很小心,因为一旦失业,这个年龄段很难再找到合适的工作,很多招工单位直接将年龄限制在35岁。
据BOSS直聘2022年年报, 付费企业客户从一季度末的410万,减少到年底的360万;活跃求职用户数量则增加650万,从2440万到3090万,同比增长26.6%。这完全可以说明问题,劳动力供给在快速加大。
收入与就业是一体两面。
如果说收入与就业是经济好与差的试金石,那么,民营经济就是中国经济的试金石,再一个问题,民营经济的好坏如何判断?
很简单,看民间投资与投资增速。
这才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如果民间投资在总投资的占比,恢复到2021年以前的60%的水平,经济就彻底复苏了。2022年差了将近15个百分点,为54.2%,2023年到目前的增长为0.2%。
现在的问题是民营的信心不足,民营信心靠什么?我们说靠天气,当然是靠政策的天气,政策的暖风吹来了,信心才能恢复。
政策又看什么?
看执行令,看政策如何落地,营商环境是否发生了根本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