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31 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 ( 征求意见稿 )》,这也被外界称为“史上最严管理办法”.
此次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是自《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发布的第一个互联网金融细分领域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
1、后监管时代的挑战
非银行支付机构在多数国家主要是做小额支付,也是零售支付的重要提供者,其业务呈现支付笔数巨大、单笔金额相对小的特点。但是在我们国家,这两年遇到了一些特殊情况,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渡期,支付机构本身有可能提供的不仅仅是零售支付服务,在支付服务基础上还附加了其他一些金融服务,由此才逐渐出现了其支付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超出小额的特点。
对于非银行支付企业来说,在后监管时代面临更多的挑战。除了支付服务本身,支付企业的重心在于依托于支付工具和端口,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或非金融服务。这些创新能够深入到所谓的长尾和草根阶层,更多的是一种零散型、大众型的普惠服务。
过去在新兴电子支付领域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供给端,也就是支付技术的演变所带来的各种各样令人“脑洞大开”的支付工具创新,尤其体现在移动支付领域。
但是未来,这种以技术推动的创新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转移和转向。要转为需求导向,深刻扎根于客户的实际需要。过去是从技术的变革来实现“供给创造需求”,但是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支付工具或许脱离了客户内在的需求。从需求出发,实际上就是网络支付的场景建设。
场景建设,是从需求导向来承载支付以及支付之外的各种综合性服务。具体来看,它依托的不仅仅是支付本身,支付之外还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利用金融基础设施来承载金融之外的业务。所有人在经济生活中都要进行交易行为,落到货币层面就是支付。所以,把握了支付基础设施,就如同掌握了高速公路、铁路的入口和出口、飞机的航站楼和船舶的港口,可以通过它们充分了解货物流和人流的动态状况。在此基础上,可以为居民提供与生活便利相关的各种非金融服务,可能是商业化的或带有准公益性的。
第二,利用支付工具、账户和端口整合一些其他金融功能。金融最基本的功能包括支付清算、投资、融资、风险管理、信息管理等。随着支付的发展,过去彼此泾渭分明的功能,现在出现了融合。一方面能够给最终客户提供综合、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比如移动端金融超市和精品店 ;另一方面也在产品和服务层面突破了原有的分业格局。比如余额宝,本身就在形式上实现了支付和货币基金的功能融合,这在全球都是一种很重要的创新方向。
第三,这些拥有账户体系的第三方支付机构,逐渐把清算功能剥离和独立出来,回归支付通道的本质,并且与其他机构合作争取获得清算组织的准入,以此来打造具有网络支付特点的新兴平台经济。
2、零售支付 :支付清算的最大变革
放眼未来,支付清算体系最大的变革还是在零售支付领域。例如,大额支付领域能够达到实时清算,而在小额支付领域,由于笔数巨大、系统难以承载,加上集中性的风险控制难题,因此只能通过批处理和定时清算的方式解决,难以达到实时。那么,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能否实现小额支付的实时化呢?当然,这种状况只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况,在可预见的未来还难以实现,因此才有了支付交易、清算、结算的过程分离。
但可以看到的是,零售支付这套制度安排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信息的采集与处理、交换,加上货币的转移问题,也就是在银行账户和支付工具的不同连接层面来完成的。支付工具本身的形式是可能变化的。过去是银行卡,现在卡组织和银行在大量推无卡支付,支付工具是什么其实越来越不重要,可能整合到手机中,可能是其他新形式。
最为关键的,还是决定信息和资金流动的规则是否发生变化,例如卡组织从卡时代延续下来的技术标准,国内是PBOC 标准,国外主要是 EMV 标准。
从信用卡到无卡,只能在已有规则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这也是现有的市场格局、技术条件、变革的成本和收益等共同决定的次优选择,这是一条零售支付规则演变的生命线。
另外一条生命线是伴随着网络支付时代直接产生的,例如银行账户所链接的支付工具,可能就是网络账户本身,传统的卡、支票、存折等,在其中的作用完全可以剥离,那么或许会带来一套新的规则演变需求。
但是,重建一套全新的网络支付清算规则,其实难度很大。这来自于几个层面 :首先,来自于传统势力的制约,因为全球零售支付体系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还是几大卡组织,要推倒重来肯定不是最优选择 ;其次,线上与线下融合已经成为主流,简单地区分线上和线下的支付清算业务,变得越来越困难;最后,就全球来看,依托卡支付规则所布局的基础设施,仍然具有发挥作用的潜力和空间,在无卡化时代仍有一定的适应性。
实际上,相对可行的选择,仍然是通过引入网络支付机构和其他机构共同发起的新型卡组织,经过长期、不断的竞争作用,来推动过去由几大卡组织主导的零售支付市场,促进无卡时代的规则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打破原有的利益局囿,以这种渐进式改革来使得产业链各方、客户都尽可能受益。
或许展望未来的零售支付时代,首先,在银行账户与支付工具的链接中,支付工具变成了无所不在的“物联网”形态,由此带来技术规则的新融合 ;其次,银行账户可能与支付工具发生融合,在风险可控的同时,银行账户自身变成了全能的支付载体 ;最后,或许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引入、超高频交易处理系统的演进、分布式支付清算协议的冲击,都使得支付与清算环节走向一体化,银行对结算环节的把控也被动摇。这些展望看似“乌托邦”,却有助于我们跳出支付看支付,脱离时代局限而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