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冯恋阁 广州报道
11月10日,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正式启动运行。在启动仪式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了《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创建方案》(以下简称“《创建方案》”)和《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政策清单》(以下简称“《政策清单》”),明确了先行区发展的未来方向和10条政策措施。据悉,北京将按照适应数字经济特征的监管方式,建立先行先试机制,建设数据基础制度综合改革试验田和数据要素集聚区,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步走树立全球数据要素流通标杆
《创建方案》明确,数据先行区定位为:在全市特定区域,按照适应数据要素和数字经济特征的新型监管方式建立先行先试机制,加快建设数据基础制度综合改革试验田和数据要素集聚区。
据悉,先行区总体规划面积68平方公里,建有18个数据要素相关的产业园区,4.57万家市场主体,已有数据要素类的重点企业30余家,产业可利用面积261.7万平方米。在技术架构上,先行区将打造“2+5+N”的数据先行区可信数据基础设施技术架构,在基础设施层、业务中台层和数据应用层做好相应布局。
总体上,北京数据先行区发展将分为建设培育期(2023年)、运营推广期(2024-2025年)、引领发展期(2026-2030年)三期计划。第一步,要形成北京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和政策体系;制定数据先行区创建方案,完成重大项目立项前期准备筹建市数据先行办;开展数据先行区重大项目(一期)建设和技术验证等。第二步则是开展数据先行区重大项目(二期、三期)建设,建设文旅、金融等数据专区,建设完成数据资产登记、托管平台,开展数据资产评估试点;加快数据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推进数据要素型企业招商引资等。第三步,围绕先行区要形成全国数据产业高地效应,树立全国数据要素流通的标杆。
具体到数据价值上,先行区计划到2025年,基本形成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框架体系,汇聚高价值数据资产总量达到80PB,数据交易额达到50亿元,数据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到2030年,建成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汇聚高价值数据资产总量达到200PB,数据交易额达到200亿元,数据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
国家数据局党组成员、局长刘烈宏在当天讲话中指出,国家数据局全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从健全政策顶层设计、推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培育高质量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重点发力。积极支持北京在数据基础制度综合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北京要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数据要素资源,继续锚定数字中国的战略目标,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方面做深做透,保持引领态势,构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10条举措为先行区发展指明方向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各地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数据产业发展的规划政策正快速落地。
7月,北京市印发《关于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进一步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到2030年,北京市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2000亿元,基本完成国家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先试工作,形成数据服务产业集聚区。该文件还包含了多项具有全球首创性质的创新举措,包括探索个人数据收益分配,推进公共数据被授权运营方分享收益和提供增值服务,探索将国有企业数据资产的开发利用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激励机制,探索数据资产作价出资入股企业等。
此次《政策清单》也进一步对北京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提出了多项支持举措。《政策清单》中一共包含了10条政策措施,在数据资产化方面,提出探索数据资产入表新模式;提出要支持数据资产登记证书在企事业单位的入表、入资入股和融资等场景中应用;支持对数据资产的质量、安全、合规、价值等的评估工作;探索数据资产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模式等政策。
在数据安全方面,《政策清单》则提出要实行包容审慎的监管机制;出台数据匿名化、去标识化技术处理规程;加强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完善数据可信技术和“监管沙箱”制度等。
人工智能风起,数据、算法和算力成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此次《政策清单》给出了鼓励企业通过数据训练基地、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平台或其他权威网站等渠道向社会首次开放数据资源;相关数据专区使用方调用数据先行区算力资源的,可减免服务费,由财政资金进行相应补贴等激励举措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北京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14060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8.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