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市场来看,支付宝和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双巨头”格局一时难以被撼动,但国内移动支付市场也在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银联等传统金融机构对于这块蛋糕的瓜分欲望愈发强烈。不过,在移动支付市场不断创新的同时,与此相关的安全问题也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年以来,央行针对移动支付机构的政策频出。
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大巨头相互角力、银联欲冲出重围“重返”市场顶端、国际支付巨头积极布局中国市场……各方正在争食规模近 20 万亿元的移动支付市场。根据易观智库发布的最新数据,2017 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 188091 亿元,环比增长 46.78%.
易观智库预计,到 2019 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将达到百万亿元规模。
快速扩张的市场,一方面,给参与者看似无限的机会,另一方面,激烈竞争也带来无限的挑战。在逐渐开放和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中国支付市场的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从市场来看,虽然“蛋糕”不断做大,但却出现赢家通吃的局面。
易观智库发布 2017 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数据显示,2017 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 188091 亿元,其中支付宝占比 53.7%,财付通为 39.51%,二者合计占比为 90%以上。支付宝和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双巨头”格局一时难以被撼动,但国内移动支付市场也在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银联等传统金融机构对于这块蛋糕的瓜分欲望愈发强烈。
中国银联一方面加快探索自身的转型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与外部伙伴合作的方式不断推出各类支付产品。与支付宝和财付通主推的“扫码支付”不同的是,中国银联此前大力主推 NFC 近场支付方式,其中包括卡片云闪付以及与苹果、三星等公司合作在国内推出 Apple Pay、Samsung Pay 等。
实际上,与扫码支付相比,NFC 近场支付不需联网或打开某个 APP 或唤醒屏幕即可实现支付,且由于采用了支付标记化技术,安全性也很高,但是从实践来看,尽管银联也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来进行推广,但效果差强人意。
以 Apple Pay 为例,2015 年底,中国银联和苹果公司宣布合作,将在中国推出 Apple Pay.
目前一年半已过,虽然银联和苹果公司从未公布过 Apple Pay 的具体交易数据,但不少业内人士反映,这一新兴支付方式在中国市场“雷声大雨点小”.
其实,银联的二维码支付依然带有先天的优势。易观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析师王蓬博认为,银联是一个转接清算机构,目前除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以外,更多的支付机构是通过银联的通道进行结算,因此,中小支付机构会更容易接受银联的二维码支付标准以及随后推出的相关产品。对于银联来说,接入银联的支付机构越多,银联的规模优势也将越大。
据了解,在 2017 年战略部署中,银联还将“着力推动‘云闪付’等创新业务发展”列入了工作重中之重。有内业人士透露,银联已将二维码支付纳入其“云闪付”体系,并将联合多家商业银行上线相关功能。“相较于此前其他的业务改造,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十分强烈。”
鉴于银联的四方模式和中立立场,可以将更多垂直细分市场商户纳入,联合开拓移动支付市场,包括京东、万达、新美大、百联集团等均已与银联开展深度合作。这也意味着,各方在移动支付领域的角逐谁主沉浮,目前不是定局。
不过,在移动支付市场不断创新的同时,与此相关的安全问题也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
今年以来,一方面,央行加强对支付机构的整肃力度;另一方面,央行针对移动支付机构的政策频出等都显示此领域监管趋严。
6 月 26 日,央行公布了第四批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决定,共涉及 93 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其中 84 家予以续展,9 家未获批。相较前三批,此次不予续展的支付机构最多。
截至目前,央行公布的四批续展结果中,10 家牌照被注销,10 家要求被合并,19 家要求进行业务调整。加上此前因为违规被注销的牌照,目前已有 24 张牌照注销。
除了整肃支付机构和支付市场外,监管部门也在力推一些行业标准和技术,以提升整个支付体系的安全指数。去年,央行就下发了《中国金融移动支付 支付标记化技术规范》,力图从遏制信息泄露的角度来防范风险。
此外,备受关注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在经过 3 个月试运行后,也于近日顺利通过阶段性生产压力测试,正式启动切量。据悉,网联平台启动后,支付机构的线上支付通道今后将直接通过网联平台与各家银行对接,资金清算将实现规范化、透明化、集中化运作,资金安全将得到进一步保障。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邹纯认为,在监管加强的态势下,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洗牌会加速。该行业规模效应很强,小公司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于是产生了很多违规行为,监管及时出手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