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机构移动支付业务的扩张与监管
添加时间:2017-11-25 11:49
在都市日常消费中,不管是在便利店、超市、餐馆甚至菜场,消费者大多会下意识问一句“可以手机支付吗?”这时,店员(摊主)总会爽快地应一句“有,扫描这个二维码,微信支付宝都可以。”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的深度普及使移动支付渗透到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在发生巨大的转变。截至2016年,支付宝实名用户已经高达4.5亿人,71%的支付笔数发生在移动端。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研究报告》,2016年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已经达到58.8万亿元,预计在2019年,这个数据还会再翻三四倍。
第三支付渗透到各行各业
随着与银行的通道合作,支付宝付款时,消费者不仅可以使用自有余额,还可以直接使用绑定的银行卡、信用卡付款,移动支付与银行端的几乎无障碍信息传输可以实时完成记账和扣款(最长2个小时)。支付宝还贴心地推出了“花呗”功能,推广“先消费、后支付”,只要是支付宝实名用户,就可以直接开通该功能,并根据过往消费还款记录产生相应的“芝麻信用分”.京东“白条”也加载着类似功能,第三方支付机构似乎正在渐渐蚕食过去被银行把控的信用市场。
与此同时,对于个人隐私和资金安全的忧虑也随之而来。第三方支付机构大多是由电商平台发展而来,不仅可以记录每笔消费的金额,甚至能对客户常去的门店、反复购买的产品、行为偏好、信用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跟进,更能以此作为推广其他业务的基础和优势。在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发展的环境下,由第三方把握了关键信息和客户,这对传统金融产业将会产生颠覆和冲击。
第三方支付机构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丰富的支付场景,已经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优势。2016年我国非现金支付渗透率为42.2%,其中线下扫码支付的渗透率为1.9%,随着接下来战略性的推广,线下扫码占据的份额将会越来越大。
事实上,在多种支付场景模式下,自助付费机器已经成为移动支付机构与银行争夺的战场。如医院门诊,许多公立医院都已设立了自助挂号付费机器,离开排着长队的人工服务窗口,在短短2分钟内完成包括挂号付费在内的所有手续,而门诊手续费大多只需要小额付款,许多人都会选择掏出手机扫码支付,免去了使用银行卡输入密码的麻烦。
更熟悉的场景是物流行业,各大快递公司早早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用手机号注册会员后享受实时更新收/寄件单号的用户体验,从收货、运输到寄件,几乎已经实现无现金参与。
机会在各行业出现。2017年,教育部取消重点公立高等院校学费的指定银行,并要求各高校招标选银行,这过往被垄断的市场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是巨大的机会。但竞争对手也随之而至--在民办学校收费渠道,第三方支付机构早已悄然推广,在商业银行POS机/转账/集中代收付功能屡屡因为手续费价格过高而受阻时,支付宝以商户新开户让利的优势,吸收了部分民办院校客户开立支付宝收款账户。可以预想,如果将来政策继续放宽,公立高等院校很可能转向更方便的移动支付渠道。
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支付场景的渗透,进而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通过提高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高净值服务,连接线下生态,捕捉大量数据,分析后可以进一步完善社会数据生态体系,发展前景令人看好。
第三方支付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第三方支付机构面对的难题来自于监管层面。
2014年某移动支付机构前员工贩卖20G用户资料,一条可卖十元,这引起了用户的担忧。一二线电商本身拥有着庞大的用户数据库,当这些电商纷纷进入支付领域,数据安全显得格外重要。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隐忧,监管机构也迅速作出反应进行风险管控,严格支付机构市场准入和加强监管,一般来说不再受理新机构设立申请,做好对已持牌机构的监管引导和整改规范,同时开展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整治。早前监管加强对持牌机构的管理,开展支付机构备付金风险整治和跨机构清算业务整治,也是因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系统安全性及风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出现风险很容易波及银行。
客户备付金,就是支付机构吸纳的用户存款。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267家支付机构吸收客户备付金合计超过4600亿元,支付机构再通过在各商业银行开立的备付金账户办理跨行清算。但客户备付金存在着被支付机构挪用的风险,部分小型支付机构将备付金拿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或其他高风险投资,从而达到“吃利差”的目的。这部分资金的利息收入,占支付机构总收入的11%,这也是2017年4月17日起,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不计付利息的原因,支付机构对利息收入的依赖程度越高,交存备付金的比例也会随之提高。
过去,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直连多家银行,完成收单和清算服务,支付机构可以介入到具体的交易场景,形成了一种类似于银联的地位和业务模式。随着用户消费倾向的转变,为了加强管理,央行清算总中心和财付通、支付宝、银联商务等45家机构,于2017年7月28日签署《网联清算有限公司设立协议书》,要共同发起成立网联。根据央行文件要求,2018年6月30日所有非银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必须放弃目前的直连模式,迁移到网联平台处理。
网联平台成立后,支付机构在开展跨行支付业务时,必须先通过网联进行清算,实现资金清算的透明化、集中化运作,更有利于提高效率、保障资金安全、加强对资金流向的实时监测。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建立网联就跟当初的银联一样,并不会对日常消费造成任何影响,只是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清算市场悄然发生着变化。
对于支付机构来说,网联可能不算是个好消息。首先影响到的就是利息收入,因为拥有着庞大的备付金金额,过去支付宝和财富通在各家银行中都有着非常高的话语权,享受着较高的利息优惠,接入网联后,根据媒体测算,支付宝一个季度将损失4000万元利息,财付通3000万元。其次,根据目前的政策要求,备付金首先要进入网联平台,再进入唯一一家银行的账户进行清分,随着流程的全透明进展,大小机构享受到的银行服务趋于接近,支付机构之间的竞争也将不再以利率价格为主。违规套利和争夺客户的空间被压缩,网联旨在让第三方支付机构回归通道功能,在监管下良性运作。
而对于银行,这是一个利好的消息。从2015年开始,央行通过了一系列针对非银支付机构、利好银行的政策:支付账户实名、界定支付账户功能及支付限额、管理个人银行结算三类账户等,一步步剥夺非银支付机构的其余功能,将其牢牢定位于“通道”角色。交易信息将由网联抓取统计,有望实现互联网金融信息共享。大中型商业银行将集中竞争备付金清算行的地位,从而获取大量资金留存的资格;而小型银行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信息的共享有利于用户的营销,在更多的支付场景中参与进去。
总体来说,网联的成立是利大于弊的,它的趋势长期来看是打造像银联一样的清算平台,但短期内的政策磨合、机构接入、以及过年时支付宝、微信用户相互间支付的红包功能都会是个考验。银行也不能因此而太过乐观,毕竟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潜力还远比现在更加强大,监管并不能阻止它们发展数据生态圈的野心,银行如何利用监管的优势,在银行卡外的市场去竞争,争夺数据的来源渠道,才是自身面临的最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