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牌过后,民营医院头部有望进一步走强。
从民营医院兴起至今,经历了40多个春秋,然而现阶段无论从财力、人力、市场占有率等方面来看,相比起传统国营医院来说,民营医院还是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
尤其是在行业洗牌周期+疫情的双重催化下,大批民营医院经营出现困境。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副会长余小宝曾表示:疫情以来,已有2000多家民营医院破产倒闭。
毕竟,现金流对民营医疗来说是第一资源,疫情常态化影响之下难免对此产生严重影响。一方面缺乏政府专项补助,面临各项严查;另一方面风投资本投入减少,医疗机构融资难。
至暗时刻之余,未来民营医院的发展和机会在哪里?透过近期的年报业绩节点,《每日财报》也以本篇作为分析梳理。
1
民营医院去年基调低迷
过去三年,疫情下的医院门诊量大幅下滑,大量民营医院出现亏损,业绩普遍表现低迷。
据《每日财报》梳理,2022年在14家民营医院上市公司中,8家企业营收实现增长;同时,有6家企业出现亏损,合计亏损超20亿元。其中,希玛眼科和新世纪医疗降幅最大。
值得注意的是,民营眼科医院业绩相对表现较好。爱尔眼科、华厦眼科、何氏眼科和普瑞眼科四大眼科医院均为盈利状况,但何氏眼科和普瑞眼科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61.55%、78.09%,爱尔眼科和华厦眼科净利润增速较往年也明显放缓。
(2022年民营医院上市公司表现)
就领域头部公司而言,“眼茅”爱尔眼科营收为161.10亿元,同比增长7.39%,归母净利润为25.24亿元,同比增长8.65%,业绩增速创近10年来新低。
公司表示,一方面由于外部不可抗力因素影响,多地医院多次限流或停诊,影响患者就医;另一方面,得益于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公司市场占有率持续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牙茅”通策医疗在2022年营收利润双降,为近年来首次:公司去年营收为27.19亿元,同比下降2.23%,归母净利润为5.48亿元,同比下降21.99%。
对于业绩下降公司提到,主要系客观原因导致医疗服务收入下降,去年3、4、8、10、11、12月份受客观因素影响明显,门诊量增幅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随着种植牙集采政策落地,极大降低了种植牙医疗服务价格门槛,目前市场对种植牙集采仍处于观望中。
对于亏损的上市公司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国际医学。2022年,国际医学营收下滑7.19%至27.11亿元,亏损金额高达11.77亿元。不得不提及,国际医学此次亏损与2022年1月的孕产妇流产事件有关。据悉,国际医学下属西安高新医院、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曾因此事被停业整顿3个月,经营业绩受到较大影响。
2
行业加速整合
近年以来,随着医疗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民营医疗似乎逐渐成为主流。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民营医院达到11,177家,行业占比超过70%。与此同时,在全国37个城市中,民营医院数量增速最高的是沈阳市、上海市和杭州市,其中沈阳市民营医院占比最高,已经超过了80%。
从地区分布情况看,民营医院在东部发展较为成熟,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欠缺。例如,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民营医院占比都超过了70%,而云南、陕西、湖北等省份民营医院的占比则都低于50%。
随着民营医院的快速扩张,其服务范围也逐步扩大。除了基础的门诊、住院、急诊等服务外,越来越多的民营医院开始提供高端医疗服务,例如肿瘤治疗、体检中心、美容整形等。
但不少企业在入局后才发现,国内民营医院的数量虽然不断增长,但在诊疗人次等方面仍然大幅落后,属于非营利性医院“补充”的位置。
尽管民营医院的数量已经反超公立医院,但普通大众还是更“偏爱”去公立医院就医。有数据显示,全国各级民营医疗诊疗人次数仅占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的2.7%,在医院总诊疗人次中占比约16%,在万亿人民币规模的中国医疗市场这块大蛋糕中,民营医院服务占比目前还不到3%。
事实上,国内的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相比,长期以来就一直处于“弱势”的位置,并需要面对诸多运营难题。尤其在疫情黑天鹅来袭后,民营医院的生存危机更加凸显。
《每日财报》发现,疫情期间部分民营医院的员工工资、房屋租金、防疫开支等成本压力剧增。各机构门诊量萎缩,大量民营医院生存艰难。虽然有民营医院主动承担起公共卫生服务责任坚强生存,但也有很多黯然倒下,这背后映射出其与医疗诉求并不完全一致,倒闭潮也就不可避免。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相关破产重整案件达到100件,同比增长25%。
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全国2.35万家非公立医疗机构,一年总计亏损1300亿元,平均每家亏损高达553万元。但在多位非公医疗行业人士看来,疫情也只是加速了非公医疗行业到达淘汰、整合阶段。
3
后疫情时代逐渐触底反弹
以当下为节点,值得思考的是,接下来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医院门诊量的增加,属于民营医院的“至暗时刻”过去了吗?
广发证券认为,民营医院2022年受疫情影响较大,目前正处于快速修复期。2022年1-11月全国医院诊疗人次同比下降5.2%,诊疗量的下滑导致民营医院板块经营业绩承受较大压力。
《每日财报》关注到,在具体操作上,近期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开始行动,进军或加码相关赛道,甚至引来美的、字节跳动等巨头跨界布局。
2022年6月,高端私立妇儿医院美中宜和发生股东变更,Xiaohe Health (Hong Kong) LIMITED(小荷健康香港有限公司)成为新股东,持股比例为69.5%,小荷香港为字节跳动旗下控股公司。
2022年11月13日,由美的控股投资的和祐国际医院主体建筑正式封顶,医院于2020年11月动工,预计2024年6月正式投入运营。
展望2023年,疫情防控优化调整后,线下医疗必然迎来快速恢复,具备标准化扩张基础的民营专科医疗服务龙头依然是被关注对象。
而从2023年一季报来看,部分民营医院业绩已经有所回暖:爱尔眼科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0.44%、27.92%;华厦眼科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5.10%、34.01%;新里程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25%、1707.56%。
至于未来,在公立综合医院的挤压下,民营医院想拥有发展,则必须解决自身陈旧问题。比如患者信任度低、运行资金匮乏以及管理落后等等,相信在这方面做得更为优秀的细分领域头部,会逐渐形成自身竞争壁垒。否则,恐怕依然很难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来源:每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