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农场品牌创始人程存旺:生态农业的“星火燎原”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 孙媛媛
长期扎根于一线,程存旺表示,基层农民接受到了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创造了财富,这种案例比比皆是。
供图/受访者
程存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是农业经济管理硕士、可持续发展管理博士,师从我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目前是好农场品牌的创始人兼CEO、分享收获CSA(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社区支持农业)农场联合创始人。好农场围绕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凭借温教授团队多年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经验,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乡村振兴的前期咨询、产业规划设计和产业托管运营的全流程专业化服务,并在此过程中注重产业与生态农业科技的结合,目前已在北京,山东青岛,安徽合肥,四川成都,福建福州、莆田、泉州、南平,广东河源,河北唐山、保定等城市为地方政府乡村振兴的项目提供多种服务。
从2022年到今年9月,是程存旺受聘成为科技特派员的第一个周期,服务区域是福建省和吉林省,服务的领域是生态农业三产融合。
在这两年作为科特派的服务经历中,程存旺说:“从高校习得的知识,加之自己在创业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于其他一线生态农业创业者来说是很好的借鉴,我非常乐于参与其中,也传授,也获益。”
将生态领域经验“播种”四方
程存旺接受《小康》·中国小康网采访时表示,自己选择农业作为终生事业的核心动力来源于出生自农村家庭,其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农民,亲戚也大都生活在农村。“小时候对于农村的印象很美好,并且有身份上的认同,我觉得应该服务于他们。”上大学后,他就开始关注中国农业农村的政策,后来开始返乡调研,想做一些能够尽自己力量去改变农村衰败趋势的事情。硕士阶段,程存旺作为校方代表在“小毛驴农园”实践,打造北京市第一个社区支持农业的样板,系统地学习生态农业的技术、生态农场的管理模式,直到学习整个生态农业产供销全产业链。
从2008年开始做生态农业到现在已有15年时间,程存旺表示,他个人擅长与生态农业相关的技术和管理,输出给有需要的生产者、企业、农户、合作社、村集体,为他们提供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指导,以及产品流通过程中的资源对接,受聘为科特派后更与其研究方向有了更好的结合。“科特派提供了更多与同行业不同创业者接触的机会。此外,可以将我们的技术、经验跟更多的生产者链接和结合。”
程存旺目前正在指导的是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的两家企业,一家从事生态健康零食加工,协助其建立生产标准,并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另一家是做有机种植的农场,协助他们完成生态技术体系的建立,从选品到种植,以及后续的销售渠道的对接。“生态农业的技术需要更多的人掌握和推广,才能把更大层面的生态事业做得更好。”
南平是程存旺的老家,他非常有兴趣帮当地的生态农户扩大产能,达到销售标准,还亲身参与农场的创建过程,提供技术指导。目前,经过帮扶企业的产品在北京“分享收获”、珠海“绿手指”等农场的销售已经取得非常好的业绩。
程存旺认为,生态农场有很多需要跟实际工作结合的点,首先是选品,不仅要符合当地的种植环境、气候条件,更重要的是有市场。“我们建议种植当地有传统特色的水稻品种。也建议稻田养殖小龙虾,还推荐了学习稻田养殖小龙虾的农场。”关于怎样才能防治病虫害,他也给帮扶企业提供农资采购的建议,相关的清单也一并发送给对方。其中也包括产品加工方向的建议,农户种了甘蔗,程存旺教他们怎样加工生态红糖,怎么把甘蔗卖到北京,怎么包装等,给予全程指导。
程存旺属于国内比较早在生态农业领域创业的人,他重新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传统农产品,更符合生态农产品流通的市场渠道、市场体系。“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加上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再到商超、销售终端,这套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比较适合常规的大宗农产品。生态产品不使用化肥农药,如果通过常规的流通渠道去售卖,无法给出符合生态产品的价格。常规的农产品便宜,而生态农产品成本高,价格体系在传统流通渠道中是不被接受的。传统流通渠道也无法辨别真生态还是假生态。我们不得不重新开辟符合生态农产品的全新流通系统,能够接受生态农产品的高定价,并且能够有效杜绝造假的生态农产品市场。”程存旺表示,这个过程中历经十几年的摸索,不断试错,如今才拥有了符合生态农产品的定价体系和追溯体系的全新流通渠道与市场体系。
在受聘成为科技特派员后,程存旺很愿意传授在创业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可以避开我们踩过的坑,给予对方合理的建议,比如设施建什么样的,达到什么标准。有的设施做得过大,反倒不利于生产;有的品种不太实用,消费者接受度小……点滴经验都会跟帮扶的单位进行交流。”
在程存旺所到访的农场,他发现初创者大都比较缺乏生态农业的技术以及市场渠道资源。“这方面有疑问找到我,基本上都能解决,虽然我也不是万能的,比如生态养殖是我的薄弱项,但我会为他们对接专门做生态养殖的专家,为他们提供服务。”对于帮扶的生态农产品农户,程存旺都会帮他们对接销售渠道,有的产品80%的销量是由他对接的渠道带来的。“科特派初代以传授技术为主,某种程度上我把技术、产品的开发以及后续销售,一套系统全部输出。如果农户能够按照技术标准产出好的产品,那也意味着为我们提供了货源,我们也可以通过他们的产能来扩大销售额。”
在北京积累的技术、商业模式能够复制到外地,既有挑战也有学习的过程。程存旺表示今年疫情管控放开后,到福建出差的次数明显增多。
“把脉开方”为莆田荔枝赋新活力
除了服务南平,程存旺还参与了莆田城市中心公园——绶溪公园的农业公园板块的运营。绶溪是木兰溪最大支流,该公园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人文、地理等环境优势,是一个以5A标准打造的城市中心公园。其中农业公园板块现状是除了有基本农田外,还有大量的荔枝树,程存旺认为公园可以打造成全国为数不多的市民可以参与的农业公园。在得到莆田政府支持下,该公园打造成CSA社区农业和荔枝产业化为主的项目。
莆田荔枝是福建省莆田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莆田荔枝始于唐代,其味香甜、醮核率高,具有止渴、滋补功效。宋代蔡襄曾写下世界上第一本《荔枝谱》,称兴化荔最为奇特。后来,荔枝树又被莆田定为市树。郭沫若20世纪60年代初在莆田考察时,曾题下“荔城无处不荔枝”的诗句,盛赞莆田荔枝。
程存旺观察到现今的莆田荔枝与历史传闻中的荔枝差别很大,眼前实地的荔枝树情况是部分荔枝种植的密度过大,且树形奇特,朝天上长,有的甚至高达十几米,无论是采摘还是管理都变得非常棘手,甚至有危险性。因过度密植,顶部少量有树叶,产能也非常低。
莆田的荔枝历史上很有名,品质极好,莆田的别名叫荔城,现在还有荔城区,但是荔枝产业基本已经快消亡了。“我们说到荔枝首先想到的是广东荔枝,像妃子笑、三月红、桂味、挂绿、糯米糍、香荔……现在莆田这样的荔枝在同类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所以我们也想就这个产业再做一些探索。”
程存旺和团队进行实地考察后,发现有可以提升改进的空间,但是否需要改造则存有争议。有关部门认为荔枝树没有问题,尽管树形有些奇特,可仍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哪怕不结荔枝仅用于观赏也可行。而程存旺认为,经过改造后的荔枝树,既能保持观赏性,又能让产能得到恢复。
经过努力,莆田市政府也支持程存旺的想法,“首先,希望把荔枝重新进行矮化培育,让它恢复产能。其次,延伸荔枝的产业链。”莆田有四大名果,除荔枝外还有龙眼、枇杷、柚,都面临着产业发展的瓶颈。“政府也希望我们能有一些创新和突破,提升整个产业层次。”程存旺打算未来对莆田荔枝进行开发,比如向荔枝啤酒、汽水、冰淇淋等衍生产品进行延展。
生长了几十年的荔枝树,要将它的生产能力重新培育出来,过程非常具有挑战性。程存旺讲述了参与荔枝矮化复壮的过程:“原来一直朝天上长的枝条已经老化,给它‘截肢’‘砍头’,让它降低高度,保留3~4米,它会重新生长出新的枝条,新的枝条引导着垂下来,往两侧向下生长,整个塑型就会变成球状,这样挂果的枝条就多了,产能也随之提高,过程中要注意养分、水分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矮化是为了接受更多的阳光,有更多可以挂果的枝条。”
强化产学研融合落地生“金”
当问及科技特派员工作,是否是一种以服务生产促教学、科研,以教学和科研提升服务能力的良性循环?程存旺肯定地说:“这是显而易见的。所谓教学相长,作为农业科技人员,我们在创业中积累的技术,在跟新的创业者接洽的过程中,对于我们自身也是非常好的学习过程。我所接触到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的科技特派员们,他们更是有这种感受,实验室里研发的技术能不能在田间地头得到应用,甚至形成一个产业,得在生产实践中去接受检验。一个科研工作者,要提升自己的学识,检验自己的认知,必须在实践中进行。”
科技特派员制度为解决“三农”问题而生,这项创新实践被时间证明了人才与科技对农业所能贡献的力量之大。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急需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更好落实,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人才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长期扎根于一线,程存旺表示:“基层农民接受了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创造了财富,这种案例比比皆是。科特派的模式也历经多次迭代,真的是一件非常有力且双向带动的事情。”
接受采访时,程存旺不久前刚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创始者、原福建省副省长李川同志进行过交流。李川表示,目前科特派已经涌现出4种不同的服务模式,不单纯是20年前简单的技术输出,多种力量相互支持,高位嫁接国家农业部、国家农科院、省级农科院等科技资源,成体系输出,涵盖技术、品牌、市场渠道等,这样可以令被帮助的对象能够行稳致远,更快速提升获得成效。
作为一名科特派新人,程存旺坦言,他更看重的是可以与自己扶持起来的生产者未来在产业链上进行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就会有回报。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5月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