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618快递业“ 大考 ”
编者按
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截至5月31日,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达500亿件,比2019年达到500亿件提前了155天,比2022年提前了27天。当前,邮政快递业又迎来了“618”大考。今年“618”,快递业有哪些新变化?消费者期待怎样的快递物流体验?快递员如何进一步提升快递服务?敬请关注本期热点透视。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晓红
2023年以来,快递业量增质升、持续向好。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截至5月31日,今年快递业务量已达500亿件,比2019年达到500亿件提前了155天,比2022年提前了27天。
当前,各大电商平台相继启动了“618”大促活动,快递企业也迎来了年中“大考”,纷纷推出新举措,提高配送时效、提升快递服务、大数据精准调配运力……让快递物流保障跟上“618”大促节奏,用快速的物流服务不断刷新消费体验。
月均“百亿级”增长
从39天破100亿件,到5个月破500亿件,快递业务量实现月均“百亿级”的增长。
我国快递业自2021年迈入“千亿级”时代以来,在国内市场和线上购物、线下服务的带动下,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既成为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新亮点,也彰显了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快运分会副会长徐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3年我国快递业务量重回增长“快车道”,一是网购商品价格比实体店便宜,同时由于充分的市场竞争让“商品价格+快递费”更便宜。二是快递高效的寄递服务,供应链“一站式”购物解决方案,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商品,特别是快递公司有了确保奢饰品品牌安全的解决方案,使其销量大幅度增长。三是我国以及进口的农副产品通过快递销售到全国各地,成为快递业的新增长点。四是针对备件类和小型设备的制造业,由于快递成本低、效率高和提供代收货款服务,促进其扩大了销售范围并增加了销量。
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伟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近年来,我国龙头快递企业的服务网络和峰值处理能力在“618”和“双11”驱动下更加健全,同时,疫后大量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就近就业,驱动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大规模通过快递送达,成为快递业务增长的重点领域。此外,社交电商等进一步扩大了线上消费渠道,成为电商快递扩量的新途径。
物流时效大幅提升
今年“618”,提速成为快递业的关键词。
“与往年相比,今年商家非常重视参加‘618’购物节,参与度也大幅提升。快递公司和仓储公司充分利用云仓模式,满足商家销售发货一件代发的需求。”徐勇表示,由于今年快递前置仓大量使用,再加上市场竞争加剧和大数据算法的广泛应用,让快递“次日达”和“当日达”的比例大大提升。
记者从京东物流获悉,今年,京东物流扩大预售前置规模,在超过300个城市实现预售前置,待消费者支付尾款后,快递员可立即进行“最后一公里”配送,最快可实现分钟级送货。同时,在全国增派配送人员、增加夜间配送且夜派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障服务时效。
京东数据显示,京东开场10分钟,全国超700个县区市的消费者已收货,其中,京东小时购首单送达仅用时9分钟,成为京东“618”即时零售全国首单。截至6月1日中午12点,全国92%的区县已收到商品。
记者从菜鸟了解到,菜鸟供应链全面向商家开放了大促前置预处理能力,提前对预售商品进行拣选、打包处理,部分商品更是提前下沉到距离消费者最近的快递网点。同时也启动夜间配送,消费者付完尾款,菜鸟直送快递员即刻派送,让快递具有了像外卖一般的速度。
菜鸟统计显示,截至6月1日中午,全国超过300个城市已收到菜鸟半日送达的天猫“618”包裹,全国多地超七成预售包裹均已签收。不仅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送货速度快,三四线城市的包裹时效也提速了。杭州、上海和孝感预售包裹半日达签收率位居前三,均超过70%;北京、广州、深圳、成都、太原、沈阳、南昌、内江和开封等的预售包裹半日达签收率均超过65%。
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满足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还是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提速都会成为物流行业的普遍现象。
供应链持续优化
在快递提速的同时,能否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物流体验,倒逼着快递企业服务升级。
“为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升消费者的体验,各家快递公司都在采购各种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无人机、无人车等运输工具,快递自助柜和自动化分拣设备,包括建立临时应急用人机制,以保障节假日快递骤增的需求。”徐勇表示。
随着“618”的全面开启,快递企业在时效上开“卷”的同时,也持续提升物流服务,开启了一场供应链竞争。
据记者了解,依托在全国的90个到仓转运中心、超过2万辆车辆资源、1000条精品路线,京东物流到仓服务保障商家顺畅入仓,配备专职驻场交仓员跟进入仓,核心场地24小时全天候收货,并延长当日揽收车辆的取货时间。
基于仓库和配送一体的供应链作业模式,菜鸟推出优选仓配半日达,联合申通推出智选仓配次日达,进行服务和体验的升级,将以往的配送半日达、次日达,提升到从支付到签收的全链路半日达、次日达。
不过,刘伟强调,我国快递企业服务能力基本适应了庞大的快递市场需求,但在节假日、网购促销节等特殊时段,依然存在局部供给不足的问题。
刘伟认为,我国快递业须加快补齐服务短板,一是进一步强化设施能力建设,结合国家物流枢纽、城郊大仓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嵌入快递转运设施,进一步提升快递转运集散能力。二是加强快递资源协同,头部快递企业在网络布局、多式联运、干线运输和末端配送环节应强化横向合作,避免设施重复建设和低水平价格竞争。三是进一步推进快递技术装备迭代更新,重点加强自动化、无人分拣技术装备应用。四是围绕城乡“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通过末端资源整合,广泛开展共同配送,提升节假日快递末端服务能力。五是稳定快递小哥“军心”,通过建立相对稳定的劳资关系,强化快递从业人员权益保障,确保节假日“快递小哥”留得下、服务优。
一线快递人:期待收入与配送时效双提升
图片来源/新华社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童彤
6月18日尚未到来,但各路商家已经进入了一年一度的“618”年中大促节奏。
6月份一直被视为消费旺季,而“618”大促更是线上线下商家的必争之地。尤其是2023年的“618”更被寄予了厚望。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截至5月31日,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达500亿件,比2019年达到500亿件提前了155天,比2022年提前了27天。“618”大促期间,业务量的陡增对于快递业而言必然是一场“大考”,其中,一线快递员再度成为抢手资源。
“拼人、拼时效”持续提升快递终端服务体验
“从3年前日薪200元,到今年开到300元、400元一天,甚至还得包食宿,今年6月份快递员招工的火热程度比往年更甚。”依托于某线上购物平台的大型民营快递公司位于北京市通州区中仓街道一社区配送站站长小孙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今年公司要求继续提升配送时效,一日达、半日达的同城配送,要保证“618”期间站点不压货。
于是,他们在配送站20多辆电动三轮车上面都贴上了招工广告。“这两天陆续有人打电话说愿意短期加入配送,很多还都是家住社区附近的年轻人。”小孙说,“这样也省去了对站点环境的熟悉过程,对提升配送效率是件好事。”
外界认为,持续提升配送效率是提升流通效率的客观要求,更是各配送企业实现竞争的必然要求,由此带动相关快递从业者人手紧缺或将成为常态。此外,快递行业本身对身体条件的要求更严格,也造成了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特点。
实际上,提升物流配送效率一直是近年来线上平台反复加以强调的,在相关技术应有手段更趋完善和成熟之后,今年的快递效率“竞赛”更趋白热化。
比如,京东就在其“618”启动发布会上表示,京东物流将持续扩大预售前置规模,在超过300个城市实现预售前置,待消费者支付尾款后,京东快递小哥可立即进行“最后一公里”配送,最快实现分钟级送货。
菜鸟物流也联合申通快递宣布,启动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物流升级计划,通过数据协同化、仓配一体化等,将“揽件—签收次日达”变成“支付—签收”的“支签次日达”,即消费者前一晚10点前下单的包裹,都将在第二天送到收件人手中。
“从次日达到当日达,再到分钟级送达,目的是提升快递包裹的配送时效和终端服务体验。”任职于某第三方平台,向多家快递公司提供短信通讯业务提醒的外联人员王女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依托短信和语音声讯提示,可以减少快递员人工与购买人员的联络时间。从实践看,快递员在终端配送环节耗费最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与业主之间的联络和沟通,这也是越来越多快递公司选择拓展第三方通讯提醒业务的重要原因。
完善保障是充实快递一线工作者队伍关键
对于快递工作而言,本身高强度的工作性质加上风餐露宿的工作环境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随着需求的提升,高福利正成为一个显性标签。
一位已退出快递行业,但曾经连续五年参加“618”“双11”等年度大促高强度配送工作的原快递员小乐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他最多一次单月收入达到17000多元,就是在2019年的“618”期间。但因为工作强度太大,在那之后他病休了近两周时间,算上误工和看病花费,其实还不如平时的收入高。
从小乐的话语中不难看出,高强度的工作和收入尚难平衡或许是他选择退出快递行业的原因。“我自己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跑不动了。”他说,“还是想找到一份更稳定的工作,为日后作打算。”
近年来,随着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层面一再重申和完善对包括快递员在内的灵活就业岗位给予更多的保障。毕竟,2亿左右的灵活就业人员,不仅事关整体就业的稳定,也是经济活力得以释放的关键因素之一。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秉正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灵活就业岗位,客观上对人力资源服务创新、灵活用工服务提出了要求。从就业保障角度分析,只有将持续涌现出的新业态从业者纳入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体系,才能带动更多就业,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就需要政策层面持续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
专家强调,通过强化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能够鼓励更多人参与平台经济,创造和吸纳更多就业。对快递员而言,完善相关福利保障,是不断充实快递一线工作者队伍的关键所在。
消费者希望得到更好的快递服务体验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徐蔚冰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热点丨推进零工市场建设 让灵活就业更灵活
●关注丨人民币阶段性走弱对A股影响有限
●焦点丨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旅游休闲街区走出品质化发展之路
●智库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让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
总 监 制 丨 王辉 王继承
监 制 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