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罗超频道
6月20日,阿里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逍遥子)在全员信中宣布了一项重要的人事调整:其本人将专注于阿里云业务发展,不再担任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同时,经过阿里巴巴控股集团董事会批准,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将出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团董事会主席;吴泳铭出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团CEO,同时继续兼任淘天集团董事长。”
这个人事变动一下就在科技圈炸开了锅。张勇加入阿里16年,2015年接任阿里集团CEO,2019年接任集团董事会主席。2015年到2023年,阿里先后成功地抓住了移动和AI浪潮,不论是在新零售新消费生态中,在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中,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关键角色。因为大环境原因阿里股价呈现出一时低迷,但从绝对值来看,它仍是中国“唯二”的互联网巨头之一。
“兢兢业业、干得不错”,之前也有接近阿里内部人士向罗超频道透露,马云以及董事会对张勇都是高度满意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张勇卸任阿里集团董事长和CEO呢?为什么阿里控股集团的新掌门是蔡崇信和吴泳铭?
核心原因在于:随着组织架构调整的深入,阿里云将完全拆分,张勇需要专注于此,而控股集团将扮演全新的角色,战略方向决定了新的人选。
张勇不再肩挑两幅重担
3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逍遥子(张勇)以内部信的方式,宣布阿里进行“1+6+N”组织架构调整,成为阿里创办24年来最重要的组织变革。
在“6+N”的业务中,阿里云智能的拆分上市最受关注。5月阿里巴巴宣布,未来12个月,云智能集团将从阿里集团完全分拆并完成上市,在股权和公司治理上形成一家与阿里集团完全独立的新公司。同时,阿里云智能集团将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
除谋求上市外,阿里云智能还面临全新的竞争挑战与机会。挑战在于,云成为社会数字化和智能化基础设施已形成社会共识,更多玩家强化这一业务,竞争持续加剧;机会在于,大模型引爆AIGC技术后,云服务将扮演全新的角色,云计算也将具备全新的价值,阿里云智能多年的AI布局到了厚积薄发的关键点。
在全员信中,张勇说:“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的发展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战略意义非常重大。阿里云正处于向上发展的最关键时刻,要求必须全身心投入其中,同时也是考虑到分拆过程中公司规范化治理的要求,我个人不宜再同时担任两家集团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的职责。”
这样看,2022年底张勇(逍遥子)亲自担任阿里云智能总裁并直接分管钉钉的动作,就已经给今天的人事变化埋下了伏笔。因此说张勇(逍遥子)“下课”不准确,他只是不再肩挑重担,而且是要聚焦于阿里当下最关键的业务。
阿里控股集团不是阿里集团
随着阿里“1+6+N“的组织架构调整稳步推进,阿里集团这个“1”的定位也已发生根本变化。很多人都有疑惑,阿里的核心业务都被装到了“6+N”的控股公司里,那原来的集团还剩下什么?或者说,原来的集团还有什么作用?从阿里最新的人事变动可以看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阿里控股集团依然十分重要。说阿里集团只剩一个空壳,谁来做CEO、董事长都不重要,这是大错特错的。“6+N”都属于控股子公司,控股者是谁?是集团控股公司。因此,阿里控股集团对控股子公司依然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和话语权。只要业务需要,未来阿里控股集团再对“1+6+N”架构进行调整也不是没有可能。
其次,阿里控股集团已不再是人们以前概念中的“阿里”。新的阿里集团全名是“阿里控股集团”,“控股”这一后缀很重要,它不再有任何具体业务,也不再负责经营具体业务。可以这样理解:阿里“1+6+N”架构调整中这个“1”本质也是新成立的实体,至少定位是全新的。
在Google伞形化架构升级中,出现了AlphaBet这一新名称的控股集团,人们对于Google和AlphaBet扮演的不同角色就很容易理解。其实阿里控股集团就相当于AlphaBet的角色,淘天、阿里云智能、本地生活、菜鸟等等则相当于“Google们”。我觉得阿里控股集团未来更名不再有“阿里”二字也不是没有可能。
阿里控股集团不只是一个股票代码,它仍会在对阿里“6+N”子公司控股的基础上发挥新的作用。至于发挥什么作用,阿里巴巴官方微信也在6月20日首次进行了明确:“阿里巴巴控股集团不仅要有力支撑协调各业务集团发展,更要成为新技术的发现者和推动者,创新业务孵化的大本营,创造更多价值增量。”
阿里迎来新掌门
掌门人的变化反映的是公司定位的变化。在阿里巴巴公布具体人选前,罗超频道也有推测,认为新掌门一定是“善于管钱的人”,因为阿里控股集团具备了更强的投行属性,简单地说,它不管具体业务经营,但会高度关注“6+N”的财务数据,这些将体现在阿里控股集团的财报上。在世界范围内,巨型集团采取投资控股类公司治理结构也并不罕见,国外有三星、软银、Alphabet等巨头。
在行使常规的控股母公司的职权基础上,阿里控股集团将扮演三大角色:
协调支撑业务发展:“6+N”独立经营不等于各自为阵,不同子业务之间都有很高的协同性,这一点不只是不会改变,还会进一步加强,比如菜鸟与淘天和本地生活、阿里云智能与淘天/菜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方方面面的协作,不可能分得开。它们的关系可能就像《致橡树》的诗句一样,互相独立,但“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新技术发现者和推动者:除阿里云智能正在加速落地的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外,阿里巴巴通过达摩院探索量子计算、芯片、计算光学等等未来技术。阿里控股集团接下来可以更好地做新技术发现者与推动者:它可以心无旁骛地探索未来技术,做发现者;也可以让新技术在旗下子公司业务场景中验证、应用乃至输出到行业。让搞业务的公司来做前沿技术探索,不现实。说白了,做业务可能要“急功近利”一点,但搞新技术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长期的投入,前者是卖水,后者是打井。
孵化创新的大本营:新技术可以孕育出创新,但却不是创新的全部。拼多多靠的是营销这样的商业模式创新,TikTok靠的是算法驱动下的产品和运营创新。这些创新者都在挑战阿里巴巴。阿里深知大公司面临“创新者窘境”,如果不进行组织变革就可能被善于创新、嗅觉敏锐、作战灵活的小公司颠覆,“1+6+N”的架构调整也有强化创新制度保障的需要,除了给“6+N”更大的创新自由度外,控股集团本身也可以为创新孵化做更多工作。
无独有偶,“新技术发现者和推动者”和“孵化创新的大本营”也是Google母公司AlphaBet扮演的角色。当时谷歌“伞形化”变革时,新谷歌的主要业务包括了广告、搜索、YouTube以及Android,而比较依赖研发经费的项目,如生命科学研究以及X实验室等则被独立成为Alphabet的其他子公司。“X实验室”搞出来了Google Brain、Waymo无人车等等广为人知的黑科技,部分业务已分拆,Waymo估值一度高达1750亿美元。
总而言之,三大全新角色意味着阿里控股集团需要更适合的人选来做掌门人。阿里巴巴官方通也告称“蔡崇信和吴泳铭具备与之相应的眼界、经验、影响力、号召力,是承担上述责任的最佳选择。”
那么新掌门人为什么是蔡崇信和吴泳铭呢?
蔡崇信和吴泳铭都是阿里的创始人和合伙人,两位在张勇全员信中被称为“高年级同学”,这样的身份对于集团控股公司来说很重要,因为要协调支撑庞大的业务网络,必须要有足够的话语权、威信以及协调能力。除此之外,蔡崇信和吴泳铭的个人经历和能力体系也足以胜任阿里控股新掌门:
蔡崇信阿里官方介绍如下:“他现任阿里集团执行副主席,在阿里诞生、发展历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从1999年公司成立到2013年,他担任集团CFO,并在2014年带领公司在纽约上市,之后负责战略投资工作。他的全球化经验和对宏观环境的洞察,对于阿里巴巴进一步推进国际化是有力的支撑;他对阿里巴巴发展历程的充分了解,对战略方向的把握以及对文化的传承,将会在未来帮助阿里集团持续发展。”
蔡崇信给外界的第一印象是最懂跟“钱”打交道,有“投资”“融资”“财务”等标签,同时具有全球视野,从能力栈来看他是一名出类拔萃的投资人,同时也是阿里元老,做控股集团董事长掌控全局再合适不错。
蔡崇信没有做过具体业务,因此阿里控股集团又配置了一位懂业务的CEO吴泳铭,先看官方介绍:
“吴泳铭则有着深厚的技术背景,曾担任过B2B、淘宝、支付宝等多个重要业务的首席技术官,领导构建了相关业务的底层技术架构;带领创建了集团的核心业务阿里妈妈平台,创新孵化了手机淘宝推动了集团的无线化,在公司内有极强的号召力。他多年来始终跟进全球前沿技术趋势发展,将进一步开阔阿里的技术视野,探索以前沿技术为发展引擎的全新方向。”
吴泳铭有两个标签:技术和业务,而且是阿里最最核心的电商零售业务,因此他做控股集团CEO,可以确保控股集团履行好“新技术发现者与推动者”的角色,让新技术理论与实践结合。还有,不难发现吴泳铭曾多次扮演“开拓者”的角色参与到业务拓荒中。他是中国第一代程序员,2003年淘宝启动时他是马云点的7员大将之一;支付宝成立时去做了技术总监,这样的业务开拓经验和能力有利于阿里控股集团孵化创新和实现新技术落地。
在罗超频道看来,吴泳铭有些像AlphaBet的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来自业务一线,先做Google CEO,后来兼任AlphaBet CEO;而蔡崇信的角色跟AlphaBet的董事局主席约翰·亨尼斯(John Hennessy)也很相似,掌管全局。不同的是,约翰·亨尼斯(John Hennessy)是技术大牛,曾任斯坦福大学校长,被称为“RISC之父”,RISC全称是精简指令集计算机,这是芯片的主流架构之一,代表产品是 ARM 和 RISC-V。AlphaBet是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阿里则更注重科技驱动下的商业化,是一家科技商业实体,懂技术做业务的吴泳铭和懂投资的蔡崇信是十分合适的掌门搭档。
阿里控股集团,估值将被重估
2015年Google架构“伞形化”重组,Alphabet在发布第一次财报后市值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2020年1月市值首次达到1万亿美元,2021年11月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成为苹果和微软后第三家市值超2万亿的科技公司。在架构重组后,Alphabet的体量也实现了越级。
仅仅是在宣布重组后一年内,Alphabet股价就同比增长超17%。Alphabet市值持续增长的内部动力源自于两点:
一个是估值逻辑的变化。在重组前市场根据公司EPS进行估值,也就是看市盈率、市销率等财务指标,用EPS(每股盈利)乘以合理的PE倍数得到估值;而PE往往结合行业水准以及发展情况等确定,比如互联网行业前些年普遍有40、50倍,如今只有10到20倍左右。在重组后,Alphabet属性发生变化,因此资本市场对其估值也采取了SOTP(sum-of-the-parts,分部估值)估值法,这更适合具有多重业务的综合公司,避免不同业务被一刀切的PE估值或高估或低估。
二个是基本盘的增长,如果基本盘保持不变,再怎么估值都不能让AlphaBet实现从5000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的跨越。在重组后,下辖搜索、广告、安卓、YouTuBe、云等业务的Google,专注于互联网在线业务,成功地应对了Facebook、iOS、TikTok等不同在线平台掀起的技术浪潮的冲击,2023年Q1广告总营收 545.48 亿美元,比重组时AlphaBet整体季度收入186.75 亿美元高了几倍;与此同时,AlphaBet也成功孵化出了Waymo无人车等重量级创新业务,2016年横空出世的AlphaGo掀起深度学习AI浪潮,在大模型上同样不甘示弱,比如在今年的I/O大会上发布了对标GPT-4的新一代PALM2语言大模型。
同样的,这种估值逻辑变化,对阿里控股集团也适用。
最明显的改变是,更多投资者会对阿里巴巴按照SOTP进行估值,阿里被拆分的业务都可能会融资,可能会独立上市,因此会有更清晰的定价,以前则是“糊涂账”。单独看淘天集团,阿里云智能、菜鸟、海外商业等等业务的估值都很可观,一个最场景的类比是“淘天怎么都比拼多多大几倍吧?”拼多多最新市值1061亿美元,已接近整个阿里市值的一半。哪怕阿里淘天业务只跟拼多多一样值钱(显然这不大可能),剩下的加起来也远超1000多亿美元,单单是阿里云智能就不止这点价值。
长期的影响则更大,那就是阿里控股集团将通过组织和制度给创新提供保障,基于新技术探索与落地,孵化出更多创新业务,有的可能诞生于更加扁平敏捷的位列“6+N”的子公司内部,也有可能源自于阿里控股集团。
在科技行业,一家公司从标杆到衰落只要一两年时间,但反过来,一个创新公司从0到1再成长为庞然大物同样很快,很多案例来自于外部创业者,但AlphaBet可以孵化出Android、Waymo,微软可以投中OpenAI,新的阿里集团在新的阶段也有更大概率孵化出自己的新的大象。
新的阿里,新的掌门,新的故事,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