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兵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陈兵
近期,滴滴平台在全国多个城市调整了司机端计价规则,降低了里程费等,这对司机收入有影响。同时,网约车市场出现运力饱和问题,一些城市采取了限制措施。这些举措表明对网约车市场的合规运营和规范治理的要求。
当前,中国面临经济不确定性的挑战,包括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等压力。这对市场主体的信心和投资预期构成挑战,也直接影响广大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能力。为了激励消费和挖掘消费潜力,网约车平台通过调整司机端计价规则降低价格,从需求端刺激消费者选择网约车出行。适度降低价格也有助于减少新从业者进入网约车市场的意愿和预期,维持当前相对饱和的网约车市场的供需平衡。
总体来看,网约车平台降价是一种市场行为,可以理解为市场自治能力对供需关系的一种反馈。网约车平台降价是市场的反馈。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需要尊重市场定价的自主自由。价格是市场运行中最敏感的因素,价格调整是市场的正常行为,也是改变供需关系的有效方式,无需过度解读。
网约车市场价格变动对供需关系有一定影响。消费者倾向于选择价格低、服务好的网约车,订单量会增加,司机的接单率和收入也会提高,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然而,其影响程度和效果还需观察。需要关注的是,如果司机端收入持续下降,则降价策略可能无法有效解决供需平衡问题。
受整体经济形势影响,网约车供大于求。即使降价,由于订单不足,过多的网约车仍然处于闲置状态,无法提升需求,反而导致恶性竞争和车辆运营效率下降。大型头部平台的降价行为可能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掠夺性定价,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提供服务,可能排挤中小平台。同时,大平台的降价也可能带来资源优化配置,市场定价行为会提高进入门槛。如果大平台无法维持用户数量和盈利水平,降价可能带来较大风险。因此,大平台选择降价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风险行为,可能激活竞争,提升高水平竞争,但也有可能滑向恶性竞争,损害司机的利益和权益,降低网约车服务的安全和质量,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
实际上,网约车平台会通过司机在线的时间来决定派单和收益,司机为了获取更多派单,加之用车需求增长受限,在客观上就会出现网约车“供需失衡”、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现象。这在客观上会导致网约车司机面临收入降低、工作时间延长等问题,增加驾驶员的工作强度和风险。这种现象的发生与整体经济形势、用户需求收缩、就业压力增加以及网约车市场规范整改等因素相关,需要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协力推进网约车市场由于运力相对饱和所带来的降价挑战及其引发的外溢风险。
政府可以加强对网约车平台的全链条监管,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根据本地经济水平、地理条件、人口数量、城市布局和交通状况等因素,事前进行网约车运力规模的测算,合理控制网约车数量。对网约车平台的非法营运、大数据杀熟和诱导欺诈等违法行为进行监管执法。加强对市场运行情况的动态监测,及时解决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确保行业和市场的稳定。
此外,政府部门间应加强协作监管。市场监管部门和交通部门要加强合作沟通,统筹市场监管和行业监管,协调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在2023年2月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健全跨部门综合监管体制机制、完善协同方式、提升联动效能、加强能力建设,这对于全面监管网约车平台具有重要作用。
在平台层面,需要落实平台主体责任,依法开展经营活动。平台应完善派单规则和算法,确保派单有效和公平,促进供需平衡。同时,规范定价行为,降低过高抽成比例,保障司机获得合理报酬,加强对司机的安全教育,提升运营安全水平,保护消费者权益。平台还应发挥行业管理职能,清理长期不使用的账号,处理乘客投诉,对接单不及时或被举报次数较多的司机进行教育,并清退屡教不改者。同时,与行业协会或标准化机构合作,制定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完善网约车市场的有效退出机制,避免过度竞争,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从业者层面应加强评估指导,理性对待网约车市场状况,避免盲目购车或贷款进入高风险的网约车市场,降低投入成本和退出难度。同时,提升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保障自身和乘客的权益,规范经营行为,遵守监管和平台规定,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