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商业正腾飞
编者按
近日,在武汉举行的ACM中国图灵大会SIGAIChina论坛上,阿里妈妈及闲鱼CTO郑波对“数智商业技术将进入2.0时代”的表态将数智商业技术这一行业细分推至风口浪尖。数智商业技术对传统商业的影响几何?数智商业技术展现了哪些新的风向?依托知识驱动、AI决策执行和因果推断的创造性智能经营时代又将展现怎样一幅图景?本期数智周刊聚焦呈现腾飞之势的数智商业技术布局,敬请关注。
数智前瞻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林春霞
随着科技发展,尤其是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式、交互化发展,掀起的集成式创新引发了一场浩荡的数智化革新,从宏观上改变了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极大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从微观上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模式,提升了组织运行效率。同样,数智技术也促使商业发展行至数智化拐点,并带来大幅度的效能提升。
数智化商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数智化技术与全新商业模式相互作用呈现哪些特点,其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勇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数智化技术给商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其特点主要呈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体验型消费成为商业发展的必备要件。数智化使消费者的转换成本降低,商业的物理空间垄断力量减弱,消费者对体验的要求更高。二是数智化创造了大量新场景。在数智化的影响下,消费呈现出新阶段、新场景、新理念的特征,各种新场景激发消费活力,线上消费需求不断释放,与线下消费进一步融合,推动更多消费模式。三是拓展了消费空间,数字技术构建线上业务渠道,打破了线上消费和线下消费的二元对立,线上线下全方位协同,减少了服务业的时空制约,从而扩大了消费的需求。例如,自营外卖拓展了餐饮业的服务半径,即时零售拓展了销售半径,满足了大量即时性服务消费需求,从而扩大了消费。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兼物流产业中心主任刘大成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数字化是从信息化到网络化再到数智化的过程,信息化更多是通过编码、计算机辅助,将设备与人、数字互联,它能够以流程驱动为核心实现规模经济,同时又减少浪费。网络化是越过了物理的障碍,变成了逻辑的汇集,又出现了网络效应,也就是规模效应叠加网络效应。而数智化则更多是数据驱动替代流程驱动,在规模效应、网络效应基础上还会新增产生范围效应。
“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相结合带来的商业模式,将使得供需之间匹配更精准、消费更加多元化,能够在时空和消费层级上更加满足消费需求。同时,也有利于供应商精准地在上下垂直、横向、纵向进行有效网格划分和管理。”刘大成说。
对于数智化商业技术前景,李勇坚表示,数智商业技术将全面渗透到商业的各个领域与场景。例如,数字零售是数智技术与商业应用的一个典型。又如,在选址方面,需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进行消费者画像,从而使选址更为精准。数智商业技术将全面应用到供应链领域。通过供应链重塑,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往往会融入自己的审美品位、兴趣爱好等元素,并将情感代入到体验过程中。
刘大成认为,数智化商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基于数字化技术支撑,从感知、传输、决策、执行四个阶段将会更加快速、精准、高效,使得商业更加面向以消费者为中心,实现真正拉动式、精准式以及面向用户画像式的匹配。商品逻辑也从单向商品供给向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体系去转变,更好地解决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同时将精准用户画像结合到整个商业的供应链、产业链生态当中。
数智化对传统商业冲击不可避免
数智技术给商业带来效能提升,也伴随着风险与桃战,尤其是给传统商业模式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不可避免,同时也对之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和产生新的机遇。
李勇坚分析认为,首先是要求传统商业更加关注消费者体验。传统商业往往关注于降成本,而新商业模式则更加关注消费者的体验过程。
其次是着力降低成本。根据商务部重点流通企业调查数据显示,67.1%的企业表示经营成本偏高主要是来自于人力、租金和融资成本的挑战。因此,传统商业企业,通过各种环节的耦合,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是主动拥抱数智技术。传统商业应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与体验、娱乐、社交等元素日益交互,打造全渠道营销通路,建立与消费者全方位沟通机制,提供各种个性化的导购服务,全面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实现与线上购物之间深度融合。
因此,李勇坚建议,传统商业可以利用其对消费者的洞察,与供应商打通数据链、打造智慧化供应链,从而全面参与到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营销过程中,使产品、价格等彰显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生产企业进行定制化生产,提供差异化、高品质的商品。这种方式不但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也使企业避免了库存等问题,极大地提升了经济的效能。
刘大成也认为,传统的渠道商业需要与平台商业深度融合,让商业能够实现规模网络范围效应,实现商家有效的盈利和对消费者更加贴近的服务。
数智新风向
数智技术趋向成熟加速数字零售多元布局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海楠
如果要为当前数智商业技术找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和领域,数字零售当仁不让。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移动支付等技术趋向成熟稳定,尤其是今年以来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正在加速数字零售向更加多元的方向布局。由此带来的数字零售新业态、新模式正在不断涌现:一方面是无人便利店、智能售货柜、传统线下商超“智”变“触网”的随处可见;另一方面,诸如仓储、物流、医疗、图书等传统线下领域也已插上“数智翅膀”实现了快速转型发展。
数字零售新业态加速实体商业布局
扫码、绑定手机号,进入微信小程序,点击开门,拿走商品,关门——不足1分钟,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完成了在一种新型售货柜上的购物体验。相较于近年来更为普遍的扫码购物型智能贩卖机而言,这类新型的智能售货柜更类似于几年前在国外更加流行的“无感购物”。
在记者取走商品关闭售货柜柜门后,并未出现支付环节,取而代之的是自动生成订单并完成结算的“无感支付”。
“如果把这类型购物柜做得足够大,或者多个类似购物柜置于同一空间,大至一个传统超市大小,基本上我们就可以实现类似亚马逊无感购物的体验。”孙文博,是北京某互联网应用公司的软件工程师。自2022年以来,他的团队负责和深圳某智能销售终端设备公司的合作开发,已经在北京实践了超过5家传统实体商超的新型智能售货柜布局。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与以往的扫码购物更多受到商品类型局限,且须先选择商品再扫码支付的繁琐流程不同,这类新型售货柜理论上可以将全部类型商品置入,购物流程都可实现无感。
“从划分上,可以将这种实现无感支付的售货柜划归智能无人售货终端类型,其后台应用依托于智能自动售货机的载体,结合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如刷脸支付、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共同实现。”孙文博介绍,让设备和无感支付结合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首先是稳定和高速的物联网环境;其次就是必须配备RFID标签才能实现无感支付。
RFID,即射频识别技术,俗称电子标签。作为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如今正依托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再焕新生,且在数字零售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系教授黄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下的5G、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升级,云计算、大数据应用下的高算力支持,以及智慧金融、物联网等多样化特色场景应用,都对承载网络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他认为,未来,随着IPv6标准逐步推开背景下的互联网建设继续促成网络环境的稳定,将与承载网络带来的高吞吐能力和更高效的终端设备传输要求保持匹配,“这在带来无时无处深入社会每个角落的真正的宽带网的同时,本身也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包括促成数智化技术应用与商业、工业、农业等多产业类型的结合。”
数智技术加速传统零售业转型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数字零售在顺应趋势发展的同时,也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甚至被赋予了进一步激活消费潜能的重任。
“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会影响供给端服务形式的变化。如今考虑扩大内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传统零售业应该顺应新趋势对传统加以革新,如此方可确保内需消费端持续发力。”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王晓东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就数字零售而言,其背后的技术支持已经表明了传统零售业的发展方向。
数字零售,就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通过线上渠道和智能化设备,进行商品销售和服务的经营活动,其涵盖电子商务、移动支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物流等多个领域。
可想而知,依托一系列数智技术注入的新鲜“血液”,传统零售业势必历经翻天覆地的变化。
数字零售快速发展正在成为潮流趋势,这也让传统零售业正经历从产品导向到消费者导向的转变。王晓东说,其间,消费者也将一改以往在传统零售模式居于产业链末端的地位,转而在数字零售中取代商品,继而占据中心地位。“这意味着,零售商需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智化技术手段,实现精准营销、个性化服务等功能。”他说。
在王晓东看来,数字零售除了打破固有的零售地域限制、带来更加广泛的市场空间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针对性地提供满足个人偏好的个性化服务和商品对接,以及依托智能物流带来的流通效率的提升。
对于个性化服务。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智化技术手段,数字零售可以收集和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偏好等有效信息,从而形成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和推荐,收获消费者购物满意度和销售效益双提升的成效。
对于流通效率提升。数字零售通过智能物流系统,实现商品的高效配送和精准交付,提供实施商品物流信息查询,提升物流安全性和便捷性。更重要的是,智能物流可以提升零售商的库存管理和供应链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流通效率,利好运营成本降低。
为确保数字零售未来持续实现多元布局,则须正视挑战并加以克服。王晓东认为,首先,对消费者个人信息和交易数据的泄露风险要加以重视,这将影响着数字零售整个业态的长远发展;其次,数字零售要解决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短板和难题,确保购物体验感稳定提升。
数智观纵横
数智商业技术未来已来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海楠
如果你早已对在线浏览、购物时搜索某件商品或者内容后,获得连续不断的类似推荐习以为常,那么表明,你已经成功体验了数智商业技术带来的便利,并且这些已经融入了日常生活。
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发展日趋成熟,尤其是5G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移动互联无处不在,共同为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土壤。在此基础上,以大数据为代表的算法经济也在精准识别着人们在互联网上的社交需求,其中,就包括信息检索、商品浏览、潜在消费需求以及未来的商业导向。
结合截至目前人们普遍熟悉的线上数智商业技术经验,不难发现,在相关应用的背后,是基于线上运用数据统计和经验判断的数字技术应用。然而,当绝大多数人还在对数字技术应用向日常生活渗透速度表现叹为观止之时,第一代数字技术所代表的大数据推荐正在经历加速迭代。
2020年以来,当全世界受到波及全球的新冠疫情影响,商业、教育、办公等线下活动普遍“停摆”,加速线上需求规模性提升,实际上已经为席卷商业格局的一场智能化变革埋下了伏笔。
彼时,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线上需求加速集群式、交互化发展的基础上,正悄然带来一场典型的集成式创新数智化变革。
宏观层面,这场变革甚至已经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继而对社会生产力带来了正面提升;微观层面,则对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管理,尤其是组织运行的效率带来了巨大改变。
说得更加直白一点,普通民众开始认识到这场变革的时间节点,实际上已经来到了2023年。
今年初,ChatGPT横空出世让人们开始学习和了解大语言模型和相关技术应用带来的改变。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开始大规模走入公众视野,由此带来的数字虚拟人、AI机器人等也开始从原始图纸设想向商业化应用加速迈进。
此时的人们,包括众多商业企业,也才真正意识到:数智商业技术未来已经来到了公众面前。
新一代的数智商业技术应用背后,是基于数智化技术带来的革命性改变,无论是大数据处理能力的显著提升,还是更加准确的算法识别,都将共同带来明显的知识驱动、逻辑推理和创造性特征。
阿里妈妈及闲鱼CTO郑波近日在公开场合表示,数智商业技术将进入2.0时代。他认为,面向未来的数智商业技术,以生成式AI大模型和AIGC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浪潮,正深刻影响着产业界的技术走向和趋势,且变革速度可以用“时新日异”来形容。
显然,类似表态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众互联网商业平台企业的心声。
数智技术与既有商业模式相互作用,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绝不仅仅限于研发、市场、供应链、生产运营等价值链环节,还会对不同行业的价值体系带来重构。数智化时代下,唯有确保商业企业自身处于技术应用前沿,方能确保“永处潮头”。
这就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的商业企业选择与新一代的数智化应用技术对接,以此提升企业管理和商品服务推广的效率提升。其中就包括AI智能化分析和管理、基于智能算法提升带来的精准决策和评估、更加开放和开源的智能图文和视频类创作应用、商品推广更多引入数字虚拟人、人形机器人逐步在更多行业实现应用等。
而在一系列数智技术的铺垫下,未来的商业技术在推广商品服务以及带动企业管理升级上,势必会带来更加精准的表象特征。不断追求精准化算法、提升算力提升识别精准度以及精准化推介的背后,就是要更加准确识别消费需求,尤其是潜在消费需求对未来商业模式的牵引和风向作用。
须知道,商业企业展开的对接数智化技术变革,本身只是途径的“变道”,并不是目的,其真正目的是为企业产出价值。从企业角度出发,如同当年从传统商业模式向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化模式迈进一样,如今,更多商业企业选择拥抱数智化技术,正在从产业层面促成从消费端互联网向全产业互联网的全方位升级。
面对未来已来,近年来成长起来的一众互联网平台经济企业也获得了难得的抢先机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数智化阶段已经开始走在全球前列。数智化技术对商业领域带来的“化学作用”将为这场机遇持续增添“燃料”。
以前瞻视角判断,基于数智化技术推动下的商业创新,也将让多方共同受益:一是对企业、产业及各行业发展带来全方位价值提升;二是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大便利和个性化的商品服务购买体验;三是数智化应用在商业领域中的供应链环节,会促成更加高效绿色的管理模式加速落地,以此大幅度降低企业运营管理成本。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深化改革新征程·改革案例③丨以“轻”资产之笔书写改革“重”文章
●时报时评丨以切实举措稳住外贸基本盘
●热点丨央行为何提“防止资金套利和空转”
●区域观察丨河南自贸区:中流击水遏飞舟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