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家长群”是怎样的存在?
大学开学新生报到,校方挂出了满墙二维码,供家长扫描进群。
美其名曰:“家长群”是为了让家长能够了解孩子在大学的生活学习情况。一旦出现压力过大或者心理问题,学校第一时间和家长沟通,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可仔细想想,怎么都觉得有点“孩子是你的,不是学校的”甩锅嫌疑。
如果说分享学生生活学习情况,听上去还算正常,但此前一位博主在网上分享的“学生家长团购水果群”真的令人大受震撼......
图源:小红书
现实中,类似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孩子二十多岁了,竟然还要在群里每天写小作文,张罗给好大儿租房、选课、洗衣服?
这些学校和家长,到底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这种类似于对中小学生管理模式,到底还要在中国孩子身上延续到几岁,父母们才肯放手?
来看看这组截图,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个高中家长群。
图源:小红书
原来是某大学辅导员为了促进家校携手,特地建的大学生家长群,顺便可以把学校发的通知同步给家长。
但其实就是在变相声明:孩子不是学校的,出了事家长也要负责。
学生日常一点点细枝末节的事情,都要在家长群里大肆宣传,生怕学生没办法做决定一样。
有个别家长因为长久以来都在围着孩子转,一旦孩子考上大学,就会沦落为“空巢老人”。
与孩子长时间分开的家长患上了“分离焦虑”,他们希望能找到一个抱团取暖的地方。
而家长群就像一个“监视探头”,可以把他们带到孩子的身边,从而获得安全感。
图源:网络
群里哪怕只转发了一张照片,哪怕只是一个侧脸或者模糊的背影,他们也能第一时间分辨出哪个是自己家的,接着就是一片掌声和抱拳。
图源:网络
面对这种“孩子,看你往哪里逃”的压迫感,网友们真心觉得:这分明就是在制造“巨婴”!
而更离谱的的“家长群”不仅要三令五申,还要分享大考小考的各种排名......
期末一到第一时间收到孩子的考试成绩,不担心孩子找掩护藏着掖着,打开个Excel表孩子啥分数一览无遗,还能顺便整理出个排名来。
图源:网络
难不成是大学老师毕业太久,他们难道不知道现在连中小学都不干这样的事了吗?
图源:网络
如果说“大学生家长群”的杀伤力是蜻蜓点水,那么“员工家长群”绝对是毁灭级的。
想象一下,一个30+的中年社畜,每天上班除了担心被公司毕业,同时还要在家长群随时“社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体验?
即便是没有建群,但却依然没有逃过公司要“家访”的变态规定。
图源:微博
对员工的家事竭尽全力地关心,想方设法要家长电话,就算是入职10年的老鸟都逃不过被“囚禁”的命运。
从此,“生活工作不分家,老板相当于我爸”,这样上班不比上坟还可怕?
图源:公众号
原来,18岁的那场“成人礼”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独立。
中国式家长,永远不会“下岗”。
南京一所大学曾针对学生做过《关于大学生对大学家长群的态度》调查问卷,结果显示:
57.14%的学生反对“大学家长群”,35.71%保持中立,只有7.14%表示支持。
大家反对的理由,无非“不自由”、“已成年”:
无数的成年孩子,离开家之后才意识到:
父母、老师很多时候说的“我是为你好”“我关心你”,言下之意却是“你不会”“不懂”“不行”的不信任。
有的会在孩子18岁离开家后,实时在手机上查看定位。
只要孩子出校门和朋友吃饭,就会打电话问朋友的性别、年龄、学校和工作。
图源:小红书
周末不小心睡了两个小时懒觉,妈妈联系不上,立马买高铁票来找人。
有的甚至还有跟着孩子参加公司团建,趾高气昂地摆架子、凶孩子。
图源:网络
入职的时候和领导各种攀关系,生怕孩子不会说话,要一遍遍示范给孩子看,做他的嘴替。
图源:知乎
不仅是父母,就连很多大学、单位,都认定孩子刚上学、刚走进职场独立性不够,自己得事事操心、多监管提点,否则天就会塌。
所以,他们整天拿个探测器,像八爪鱼那样把孩子紧紧拽在手里,毫无节制地干涉。
这不是爱,而是害。
看多少孩子一副大人模样,心智却依然幼稚、任性。
别人看电视吵到他,他会叫别人滚蛋。
图源:知乎
被婴儿车轧到脚后跟,call了110和120还不够,一定要爸爸到现场处理。
大学毕业去公司面试还要带着爸妈,明明读完博士都40岁了,租个房子博导还要通知家长,咨询意见。
参加工作,怕被上级辞退,家长也逮着机会跟领导求情......
敢情这些年的饭都白吃了?
图源:小红书
家长们总是习惯控制、包办和代劳,让“孩子”增长的只是年龄,而不是见地和能力。
不管去到哪里,他都会第一时间找可以依赖的人,想撑开翅膀拼命地飞,永远飞不起来,迟早被社会淘汰。
对于大学生家长群,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家校共建是很重要,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家长群这样的信息交流渠道全盘否定,但‘老师和家长要知道界限在什么地方,一味包办必会剥夺孩子的成长机会。’”
图源:网络
如果父母没办法厘清和孩子之间的边界感,什么事都要和孩子绑定在一起,那孩子的结局必定是灾难。
能让孩子从“成粘人”转变成“成年人”的,关键在于分离。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心理断乳”。
意思是孩子在成年后,需要完成分离的过程。
而它的意义,是让孩子有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在别人监管下的生活。
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不管是幼儿园、小学、中学还是大学、职场,无时无刻不在探寻独立的自我。
他内在的小人,不停地拉扯他要“做好自己”“独立尝试一下”。
既然如此,家长和社会需要认清事实:这些人成年了,没必要时时刻刻盯着他,看着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谁的人生不是从0开始,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