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林春霞 张娜
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5月5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对人口发展这件大事,会议研判新形势,明确路线图。
这意味着,下一个阶段,我国将从更加强调人口规模的红利向更加强调人口素质、人口质量的红利转变。
为新形势下人口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此次会议对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作出重要判断,并强调要“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部长李建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人口发展是事关国家兴衰和民生福祉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人口规模减少、老龄化和少子化进程加快,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大于机遇。
人口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我国未来人口发展战略的核心导向。此次会议传递出鲜明信号: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对此,李建伟表示,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的中心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作出了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从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三大角度,指明了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方向。这一系列人口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将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战略保障。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减少8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下降0.94个千分点。同时,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1268万人,比重上升0.9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冯文猛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我国人口发展所呈现出的三个趋势性变化的发生期,与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时间点相重合,在这个时间点内处理好人口相关问题,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因为人口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中长期发展,影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在人口增量不再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要更多地转向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上来,以人口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此次会议明确了新形势下人口发展的方向、定位和目标,对于全面加强人口领域工作并使其更好地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一宏伟目标相结合,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和抓手。”冯文猛说。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支撑
“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人口数量、质量、结构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张蕾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十年,是我国人口总量增长放缓的起始阶段,人口数量红利即将进入尾声,受此影响,数量驱动型经济增长动力将随之减弱,劳动力数量、结构和质量的替代转化将是未来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在这样的背景下,会议提出 “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这意味着什么?张蕾表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提法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也体现了我国对于人口与经济发展“同向并行、互为支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战略规划。
她进一步分析认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人口高质量发展”强调了微观、宏观的全面发展,即微观层面个人的全面发展与高品质的生活,宏观层面人口数量、质量与结构的协调发展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二是“人口高质量发展”表现为内部与外部的协调发展,即人口内部发展客观规律决定的数量、结构和质量的有效替代转化,与外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协调发展。
推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对于如何促进人口 高质量发展,此次会议明确路线图: 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全面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换句话说,未来我国将更重视人口素质、人口质量的红利,以及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对此,张蕾表示,应加快推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有效转变,并建议从三个方面推进区域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
一要深刻认识人口数量、空间分布和社会结构变化对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调整的紧迫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规划的前瞻性与弹性,建立基础教育学位规划建设长效机制。
二要继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增强外部适应性,即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形成教育-就业的开放式、统筹式、合作式、对接式体系;增强内部适应性,即强化终身教育理念,形成强化育人功能、以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体系;增强内在协调性,形成“十二年义务教育”和“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并行体制。
三要从大国博弈竞争、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本积累的高度推动高等教育发展。顺应国际趋势,强化竞争实力,优化专业设置,形成产业需求侧和人力资本供给侧适应性发展的良性机制,确保人才储备和增强国家竞争力。
目前,我国已建成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在内的当代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2022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5.5%、91.6%。
健康是福祉,更是生产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张翼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表示,目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平均人口预期寿命最长的国家,再加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还有劳动时间的逐步缩短,我国人口预期寿命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在张翼看来,人力资本的提升取决于健康程度。通过社会保障提高人的健康程度,从而建立一个积极向上,在心理上、生理上都健康的人的社会,这才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社会。所以,在健康方面,要更加积极主动作出部署,培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健康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