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坐影响血液循环、焦虑引发失眠,“打工人”的健康状况不佳竟会导致经济损失。
根据平安健康险与上海健康医学院企业健康管理研究团队发布的企业健康指数案例研究,2022年因健康风险导致每名员工每年损失39.6天工作日,比2019年多了5天。
国外也有类似研究,最新的亚洲心理健康指数显示,焦虑和抑郁导致的生产力下降每年给新加坡经济造成约157亿美元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与压力有关的疾病每年花费该国约31亿美元。
如何让“打工人”更健康,正成为企业关注的一大焦点。
与原有的企业更倾向于给员工购买补充医疗险、央国企设立医务室等简单关注员工职场健康的行为相比,新的医险企联动的方式更能提高员工的健康水平。
“打工人”健康状况影响企业效率 医险企联动成职场健康新模式
11月4日,由平安健康保险承办的“健康保险与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创新融合:医险企联动关爱职场健康探索专场”论坛在深圳举办。
如何让“打工人”更健康是本场论坛的焦点。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冯雪在论坛上表示,员工身心健康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员工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是自己,第二责任人则是企业,企业有责任提高员工的身心健康。
在传统模式下,投保补充医疗险往往是企业关注员工健康的主要方式。
11月4日,平安健康保险董事长朱友刚在接受记者群访时表示,原来,做企业保险是就保险谈保险,谈的都是保障、保额和保费,但现在可以通过先评估企业职工的健康风险状况,来为企业制定更全面的健康解决方案。
相较于传统模式更强调事后赔付,兜底赔付的模式,这种“企业医疗风险评估+企业风险健康管理+就医服务”的医险企联动模式更强调事前管理,让企业员工了解、管理健康风险,从而改善健康风险。在猝死等急症越来越多地在职场中发生,事前预警显然比事后赔付更重要。
据了解,目前这套模式更多在央国企、外资及大型民营企业中流行。
“对于企业而言,以健康评估为起点获得一个更有针对性的福利保障方案和服务方案首先可以提升企业产能,实现稳健经营,其次,可以提高员工获得感、凝聚力,此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文化也可以更好地穿透。”平安健康保险医健运营中心总经理林晟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
但这样的模式是否会提高企业成本?
林晟对记者表示,企业提高职工的健康水平并不必然提高成本,从投产比来看,通过企业健康指数的全面分析,让企业提升员工健康水平更有针对性,且投产比可量化,比如有案例表明,通过方案的实施,减少了每名员工每年因健康风险损失的天数,之于企业而言并未提升成本。
健康险公司站在转型路口 “保险+服务”、“服务+保险”怎么选?
从2013年至2020年,我国健康险保费收入持续增长,即便是2020年,受疫情因素影响,健康险保费收入也有15.67%的增长。
但近两年,健康险保费增速明显放缓,2021年增速仅3.4%,2022年增速则进一步下滑至2.4%。
这背后有经济增速放缓,人们保险支出意愿下降的原因,也有惠民保等产品冲击的原因。
如何找到业务的新增长点成为健康险公司面临的共同问题。
目前行业达成共识的是,之于保险,服务必不可少,但到底是“保险+服务”还是“服务+保险”,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路径。
前者中,服务是保险的增值部分,锦上添花,但后者却将保险作为最后的兜底方案,而更强调健康评估、健康促进与健康管理的服务部分,简而言之,前者是保健康,后者是保人健康。
朱友刚认为,健康险公司要转型,固然要靠保险产品的创新,但最重要的是,健康险公司一定要做好健康服务,助力企业提高员工的生产率。就企业而言,这才是所有企业购买保险的本质需求,现在企业保险与健康管理没有形成一体化,还是“两张皮”,如何合成“一张皮”,真正解决企业员工的健康问题,才是险企转型发展的核心。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陈燕
编辑 方静怡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