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记者 谈璎 杨硕)《世界开放报告2023》发布暨国际研讨会昨天(5日)下午在第六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召开,积极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虹桥智慧”。
图说:《世界开放报告2023》发布暨国际研讨会在第六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召开 新民晚报记者 谈璎 摄(下同)
《世界开放报告》是虹桥论坛的旗舰报告。《世界开放报告2023》发布暨国际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主办,包括嘉宾致辞、报告发布、“企业看开放”和专家研讨等环节。昨天发布的《世界开放报告2023》重点展示了新一年开放指数研究的最新成果。
最新的世界开放指数研究显示,2022年的世界开放延续了2008年以来总体下降的走势,国家之间、领域之间、区域之间的开放态势分化加剧。积极开放与保守封闭正激烈碰撞、胶着对立,维护和扩大世界开放仍需各国共同努力、相向而行。
相关数据显示,世界开放“寒意”犹浓。2022年,世界开放指数为0.7542,比2008年的0.7975低5.4%,也是连续第七年介于0.75和0.76之间,比2020年微升0.17%,比2021年下降约0.4%,为2008年以来第二低的水平,回升基础仍不稳固。世界经济开放收紧,社会与文化开放在较低位徘徊,开放政策和开放绩效仍然低迷。
具体到各个经济体方面,开放表现“温差”拉大。2008—2022年,发达经济体开放指数从0.8543降至0.7882,下降7.7%;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则从0.6741升至0.7067,提高4.8%。从领域看,2022年世界文化开放指数和世界经济开放指数同比分别下降2.9%和0.4%,而世界社会开放指数上升0.46%。
不过报告也指出,开放动力“破冰”有望。2022年世界开放政策指数为0.7469,较前一年下降0.9%,开放绩效指数为0.7618,在2021年提升0.1%基础上再升0.1%。推动全球开放的积极动力不断累积,比如科技进步、数字智能、绿色发展,进一步减少了货物、服务、信息等要素流动的阻力,提升了开放绩效。同时,政策领域也不乏进展,如签证开放指数从0.76稳步提升至1.07,2023年以来的国际航班客运量已经恢复到2019年的90%以上。
嘉宾致辞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昌林主持,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方首席代表,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法国前总理、法国展望与创新基金会主席让-皮埃尔·拉法兰,商务部原部长陈德铭,联合国副秘书长李军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副主席贾维尔·加西亚,非盟经济发展、贸易、旅游、工业与矿业委员阿尔伯特·穆昌加等国内外嘉宾分别发表致辞,对《世界开放报告》及世界开放指数给予充分肯定与赞赏,分享了各自在世界开放理论、政策和实践方面的体会与观点。
周小川在视频发言中表示,一系列高水平开放的举措向纵深推进,生动证明“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着眼当下,开放是纾解发展之困的不二法门。世界经济开放则兴,封闭则衰。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和发展的正轨,已经成为全球的焦点和当务之急。
“《世界开放报告》测算了各国的开放指数,提供了有关这些国家对世界其他地区开放度的信息。这些信息至关重要,因为它为各国指出了它们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采取行动的地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皮萨里德斯教授在视频发言中说,世界上存在着丰富的多样性,开放使人们能够利用这种多样性来造福人类。他强调: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消除贫困、提高人类福祉。开放有助于实现这一最终目标。一个社会、文化、经济相互交融的,思维相互碰撞的,人员相互往来的世界,比封闭的体系更为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