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以“云闪付”、条码支付等为代表的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支付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围绕企业支付行为的服务创新将是全球支付清算领域的新亮点。日前在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和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共同主办的《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7)》发布研讨会上,与会权威人士与专家纷纷就支付清算行业的未来发展及支付清算数据的重要性发表自己的观点。
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支付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2016 年,我国支付行业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 1228.6 亿笔、208.4 万亿元,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 1128.8 亿笔、2133.4 万亿元,移动支付业务笔数首次超越互联网支付。这标志着我国零售支付市场移动支付时代已经到来。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研讨会上表示,近年来,我国支付体系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支付服务场景日趋丰富,支付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以“云闪付”、条码支付等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更是走在世界前列。与此同时,贴合跨境贸易和人员往来支付需求,跨境支付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凭借国际领先的新技术和新业态,我国支付行业境外展业步伐不断加快,已然初具规模。
范一飞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为支付行业“走出去”提供了契机,为我国支付行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一带一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催生沿线国家大额支付服务需求,将显着提升沿线国家跨境零售支付业务需求。而“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居多,支付体系现代化程度总体较低,因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支付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范一飞强调,人民银行将继续筹划政策支持,推动打造支付领域开放型合作平台,支持我国支付行业扩大服务、技术、标准的输出,抢占行业全球发展的更多“制高点”.
2、与企业相关的支付清算服务创新是未来新亮点。
目前,移动支付等非现金即时支付给予了消费者极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大大缩短了消费者和商业银行、商家支付的时间,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但目前的服务群体基本限于普通消费者的小额支付。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7)》指出,未来,围绕企业支付行为的支付手段创新、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风险管理建设将是全球支付清算领域的新亮点。
企业之间基于移动网络的大额即时支付体系目前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和监管制度亟待提高。随着结算、清算体系信用风险管理等后台配套设施的完善,大额交易的“即时支付”将逐步成为可能,大额即时支付背后的结算、清算技术和制度支持,也会是未来金融基础设施完善的一个重要方向。
报告同时指出,由于金融机构和商家前期投入的非即时支付基础设施如 ATM、POS 等有固定成本约束,大额即时支付需要新的金融基础设施,因此已有设施不可能在短期被完全替代。另外,金融监管当局也需要对大额即时支付投入必要的研究和制度建设。没有监管的跟进,大额即时支付就存在较高的潜在进入风险,而一般企业是不愿意冒险尝试没有高附加值的支付创新渠道的。这些因素约束了移动支付等新型即时支付工具在企业之间的应用速度。
3、应高度重视支付清算与经济金融运行的关联。
在现代经济中,大部分货币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支付过程也越来越趋于在电子支付平台上进行。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看来,这使得支付清算系统的数据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情况。
由于支付清算系统是现代社会中货币流通的主要载体,根据支付清算数据能够更为准确地估算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从而为货币政策提供依据。
支付清算系统运行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得基于相关数据对重要宏观经济变量进行验证和预测成为可能。
通过支付清算数据还可以观察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李扬举例称,根据大额实时支付系统数据,自 2007 年以来,我国资金流动总量最高的 5 个省市与最低的 3 个省市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前者始终为北京、上海、深圳,后者则是西藏、青海、宁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固化。而在资金流动活跃的金融枢纽城市--北京、上海、深圳--之中,北京则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无论是在资金流入流出的绝对规模上,还是在与其他区域之间的资金往来密集程度上,北京都远远超过上海和深圳。
据介绍,《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7)》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推出的系列年度报告的第五本。报告旨在系统分析国内外支付清算行业与市场的发展状况,充分把握国内外支付清算领域的制度、规则和政策演进,深入发掘支付清算相关变量与宏观经济、金融及政策变量之间的内在关联,动态跟踪国内外支付清算研究的理论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