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支付:支付便捷中伴随着风险
添加时间:2017-11-08 17:24
随着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出门不拿钱包,只需一部手机已经成为当今生活的常态。买菜、买水果、买衣服乃至买家电,少到几角几分,大至数千元,都可以扫二维码支付。
记者发现,扫码支付并不像我们操作起来那么简单,在其简单动作的背后,有着很复杂的技术和较大的风险。
支付方式各不同
作为移动互联网入口,二维码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交媒体、移动支付、产品促销、应用程序下载等诸多方面,特别是在小额高频支付场景下,扫一扫支付宝、微信的二维码就能便捷支付,免去了现金交易找零、取存的麻烦,大大提高了社会效率。
对小微商户而言,二维码支付的普及更是让他们直接从现金支付升级为移动支付,无须经历传统POS的卡基支付环节。小微商户只须张贴出收款码,消费者主动扫码(主扫)就能完成支付,基本不需要成本,消费者也更为便捷,这是现金支付与传统卡基支付无法比拟的。
不过,在支付过程中,记者发现,同是扫码支付,同是一部手机,扫的结果却有不同。一般在自由市场买菜,是扫摊主打印的二维码,微信居多,支付是从微信钱包中划转给对方。在另一些支付场景如到六味斋买肉制品等,则是工作人员用扫码机扫消费者手机上的二维码,然后立即收到手机短信提示,从消费者微信捆绑的银行卡中划走了资金。如果手机上下载的消费客户端比较多的话,你会发现,有时300元以下的小额支付根本不会提醒你,也没有输入支付密码的环节,下单成功账户资金自动划走。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打车平台的竞争中,最后无论花多少钱也要输入密码的滴滴打车笑到了最后--至少,支付方式给了很多人安全感。
便捷背后有风险
便捷支付也有风险。而且,有时风险还不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二维码便捷支付的背后,暗藏巨大风险。在个人资金安全方面,诸如虚假二维码、木马植入、钓鱼网站等欺诈手段造成的各类二维码支付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例如消费者骑共享单车扫码时扫到了伪码,资金没有进入平台而是进入了个人账户的事情时有发生。此外,走在街上,被人拉住扫码得廉价礼品,泄露个人信息的事情防不胜防……
消费者对二维码支付的风险意识也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大家都用,我也用”,“没遇到问题就代表没有问题”,这些想法一方面安慰自己,一方面也麻痹了自己。
中国银联山西分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在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二维码技术和安全标准都由各机构自行制定,业务运作的资金流向透明度低,监管难度大,这就容易造成税基侵蚀、洗钱、境外资金转移、地下钱庄等一系列安全问题,对国家经济与金融安全构成巨大潜在威胁。
事实上,上述问题已经引起高度重视。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有关人士告诉记者,2017年8月4日,央行下发文件,明确要求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银行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并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所有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在银联外,央行牵头又成立网联,旨在改变目前支付机构与银行多头直连开展业务的情况,以节约连接成本,提高清算效率,保障客户资金安全,也有利于监管部门对社会资金流向的实时监测。
不过,记者了解到,受网联监测和制约的仅仅是“网络支付业务”,线下小微商户普遍存在的“人对人主扫转账”模式仍游离于监管之外,这给资金安全问题留下了巨大隐患。
二维码支付无标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记者采访了解到,和刷银行卡、闪付等支付方式相比,我国二维码支付目前尚无统一规范标准。
于是,市场上活跃着各种付款码。我们生活中常接触的就是支付宝和微信的二维码。中国银联山西分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的二维码扫码支付催生了“聚合支付”,即聚合市场上主流的支付方式,一个二维码就可以实现系统自动识别、对接、过款。和二维码一样,“聚合支付”本身也是鱼龙混杂,银行、支付机构、商户和科技公司等各种主体都在争抢这一市场,各自为政,代理商层层外包,大量无牌“二清”屡禁不绝,风险隐患层出不穷。
山西财经大学晋商研究院博士梁娜说,二维码支付之所以存在上述诸多风险,其直接原因在于市场上缺乏统一的金融二维码标准,加之二维码本身技术门槛低,缺乏有效甄别手段,又没有具有法律法规效力的监管文件从制码、扫码、清算等全流程加以约束,才会形成当下市场主体多元、风险频出的局面。
记者发现,事实上,监管部门对于更好监管第三方支付机构也做出过努力,但始终未能从标准和规范上确保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风险防控机制足以应对当今“扫码付”的巨大市场份额,风险防控更多是机构自身行为。
由于二维码存在安全、实名制等方面的风险,央行曾一度暂停二维码支付业务。直至2016年8月,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二维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产业各方一度认为这份文件意味着二维码支付地位得到重新认可,因而开始势不可挡地迅猛发展。但是《规范》尚未出台,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在条码支付业务中的交易验证、信息保护、差错处理、风险赔付等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等,切实关系到消费者支付安全,却没有具有法律法规效力的监管规范加以确认和约束。
像野草一样疯长了几年的二维码扫码支付,该有个规矩了。
银联有了技术标准
尽管二维码支付监管仍有待完善,中国银联作为支付产业的引领者已先行一步,率先推进银联标准的二维码建设,并取得了显着成效,成为国际标准。
2016年12月,中国银联正式推出了二维码支付技术标准。2017年初,发布了二维码支付产品手册。手册涵盖产品方案、业务规则、风险规则、技术标准、运营指引等。2017年7月,中国银联技术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中国银联二维码支付应用规范》等九项技术标准,规定了中国银联二维码支付的技术要求,包括对二维码应用模式、二维码数据元、信息数据格式模板和主要要素等内容的规定和要求。
银联二维码标准也得到了国际认可。2017年7月15日,国际芯片卡及支付技术标准组织(EMVCo)正式宣布银联二维码标准成为国际标准,这为二维码支付的全球推广与应用打下了基础,填补了全球无统一二维码技术规范的空白。也就是说,以后境内外支付机构会在国际标准下互通互联,出国时,我们手机上的银联二维码可以无障碍扫遍世界。而企业自行制定的二维码,有可能因不是国际标准二维码而受到使用限制。
在太原市湖滨会堂西侧的浦发银行太原分行营业部,记者见到了一台类似自助售票机模样的机器,一问才知,这是太原市国税局的自助缴费机。纳税人只需用手机上任一扫码软件扫描根据纳税人纳税信息自动生成的二维码,即可通过银联在线支付实现税款缴纳。这台机器是扫码缴费,扫的不是微信、支付宝二维码,而是银联标准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