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 电子支付逐渐兴起, 而手机支付作为一种电子支付方式, 具有高效快捷、便利、成本低等优点。数据显示,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很多尚未触网的农村居民跳过PC, 直接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用户, 越来越多的农村用户选择手机支付, 从中得到一定便民的益处。相较于城市, 农村地区对移动端更为依赖。然而, 由于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农村地区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金融支付服务空白、用户对手机支付认识不足等诸多问题, 手机支付在农村地区的采纳程度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呈飞速发展态势, 而农村地区虽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扶持下经济、金融均得到蓬勃发展。但由于先天基础, 软硬条件、人口状况等客观条件制约, 移动支付业务在发展进度、规模、成效上仍要远低于城镇地区。中国的农村手机支付在飞速发展, 甚至领先于发达国家, 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 比如国内针对农村的研究是定性分析, 缺少数据支撑。而对于农村手机支付领域的研究,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尚飞鹏 (2015) 以山西省为例, 深入分析了目前农村地区手机支付业务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形成原因, 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朱晓静 (2016) 以莱芜市农村地区为例, 深入分析并研究了农村手机支付环境建设并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和建议;张明春 (2017) 以吉林省地区农村为例, 利用PEST框架分析了我国农村地区推广应用条码支付面临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技术环境, 提出了农村地区推广应用条码支付的可行性建议。
2.2 国外研究现状
发达国家农村支付起步快, 发展势头相对较好。例如韩国、日本以及欧洲的发达国家等。在韩国, 农村移动支付业务采用的是移动运营商与银行合作主导模式, 手机支付渗透率接近60%, 手机银行服务实现全面覆盖。在日本, 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合作, 大力发展手机现场支付业务, 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移动通信运营商在日本手机银行业务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 移动通信运营商发展特约商户, 初期获取部分收单收益, 进而整合上下游优质资源, 收购商业银行进入发卡领域, 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与商业银行共同推动移动支付业务。而在欧洲农村, 由于信用卡、个人支票等传统支付工具在农村高度普及, 使用方便, 所以人们对移动支付的需求不强烈。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因素促使欧美移动支付行业和传统支付产业的良性竞争, 导致欧美农村移动支付业务内容更加全面, 服务方式更加人性化, 更加个性化, 使用移动支付的人数逐渐上升。
相对这些发达国家来说, 一些发展中的国家农村手机支付发展相对较慢。但是仍然具有相对较好的发展态势。在非洲, 赞比亚、南非、肯尼亚、尼日利亚、刚果等都推出了移动支付业务, 甚至比一些发达国家发展势头还要好。非洲传统金融服务落后, 移动支付对传统银行业务的补充作用明显。
3、农村手机支付使用现状分析
以十堰五县一市为研究对象, 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了解农村手机支付的发展现状及使用情况。共发放问卷800份, 采取实地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 最终获取有效问卷796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99.5%.
3.1 农村人口统计信息分析
近年来,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偏向农村的政策倾斜, 尤其是在“农村供给侧改革”、“农村精准扶贫政策”、“农村电子商务”等大背景影响下, 农村地区的变化日新月异, 而中国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低、金融知识欠缺、参与金融实践较少。调研结果表明:农村地区常住人口以妇、弱、幼老为主, 其每月可自由支配收入处于中低水平, 消费能力不高;在学历背景分布上, 大多为初高中水平, 学历水平偏低;在年龄分布上, 主要集中在19-48周岁, 该阶段人群是社会消费的主力军, 研究他们对手机支付的使用态度有一定的代表性。
3.2 行为偏好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 农村地区使用手机支付的人群中, 每周使用频率在5次以上、3-5次的约有七成, 还有两成左右的用户几乎不使用手机支付。手机支付使用频率相较于城市偏低, 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不高, 以致农村居民对非现金支付缺乏信心, 持疑虑观望态度。在手机支付金额方面, 有四成农村用户表示可接受额度在300至1000元范围内, 还有近六成用户的可接受额度在300元以下, 其可接受消费额度较城市小。在手机支付平台的选择上, 主要是以支付宝、微信、QQ等大型支付平台为主, 其中微信用户多于支付宝用户。在支付场景上, 一般集中于餐饮、转账汇款、网上购物以及缴纳日常费用等社会生活场景, 而在投资理财、交通出行、现代娱乐等对支付外在环境、用户素质要求较高的场景手机支付使用较少, 各项占比均低于总数三分之一。
3.3 手机支付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 农村手机支付的发展趋势也逐渐向城市靠拢, 本次调查人群中知道手机支付的用户占80.65%, 只有小部分人对手机支付一无所知, 这也表明手机支付在农村地区的认知程度较高, 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在知道手机支付的用户中, 有88.6%的人使用过手机支付业务, 高效、便捷性正是他们选择使用手机支付的主要原因。然而, 在使用手机支付的过程中, 仍有不少问题存在,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手机支付业务在农村的进一步发展, 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基础配套设施不齐全, 有37.43%的用户表示, 在使用手机支付时经常感受到当地网络信号不好, 导致手机支付业务使用不顺畅;27.77%的用户认为支持手机支付的配套覆盖不全面, 影响了他们正常使用手机支付业务。而“使用风险大”导致农村用户有可能直接放弃使用手机支付, 可见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支付的安全性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不了解过程”、“设备不支持”、“害怕泄露个人隐私”等是农村居民不使用手机支付的主要原因。
3.4 使用意愿分析
使用意愿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手机支付在农村未来的发展潜力。调查发现, 在使用过手机支付的用户中, 有88.63%的人会继续使用, 这也表明农村居民出门‘无钱包’的时代悄然开启, 手机支付在农村已被绝大多数人认可。而少部分从未接触过手机支付的用户, 有三成用户表示将来有可能会尝试使用这一业务, 74.01%的用户仍然认为, 不了解使用过程、收入或知识受限、支付麻烦、年龄或身体状况等是他们不愿意使用手机支付的原因。
4、农村手机支付发展特点
4.1 年轻群体采纳度高
手机支付作为一项新兴的信息技术, 其主要用户是年轻的并且受过一定教育的人群, 这一特点并未由于城乡的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调查结果也显示, 农村地区38岁以下的上班族、个体户和学生是手机支付的主要使用者, 他们对手机支付的采纳度较高。
4.2 传统消费观念难改
农村地区不愿意使用手机支付的主要人群是49岁及以上的中老年, 他们由于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新型事物获取渠道等方面不及年轻人。此外, 部分地区由于区位偏远, 导致信息闭塞, 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 认为手机支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现金支付仍然是他们支付时的首选和唯一选择。
4.3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主要表现为:网点支持不够, 支付宝、微信等人们常用支付软件不支持农村地区小型银行的银行卡绑定;网络信号覆盖不全面, 部分地区网络信号时好时坏, 相较于城市, 农村的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5、建议与对策
5.1 加大宣传力度
尽量以简明易懂的方式介绍各种业务及其便利性, 宣传形式上也要积极创新, 不宜仅以宣传画等传统形式宣传, 可先小范围地进行宣传讲座, 或者首先要求人工金融网点的员工熟悉操作流程, 然后由这些员工来开发客户和进行推广。对于多数农民担忧的操作流程繁杂问题, 运营商要继续大力研发新技术, 制定出简单易操作的支付方式, 让更多农村用户了解进而采纳手机支付业务。
5.2 加强支付安全性
传统消费观念的陈旧和支付安全性的不足导致部分农村用户拒绝使用手机支付。因此, 通过宣传逐渐改变农村用户消费观念的同时, 加强手机支付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可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相关的责任承担, 明确监管主体, 加强监督。运营商建立完善的举报机制, 保障其用户的信息安全, 防止通信信息的泄露。移动支付产业链各参与方通过相互协作形成合力保障支付过程的安全性。
5.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 农村人口素质和人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 农村地区的消费能力也得以快速提升。同时, 伴随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许多农村居民也开始通过网络销售当地特色产品和网购所需商品, 这也催生了对相关支付服务的需求。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并优化网络信号, 有助于促进手机支付在农村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