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3年支付系统运行总体情况》报告的数据:2013年全国共发生电子支付业务257.83亿笔,金额1075.1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27.40%和29.46%.其中,网上支付业务236.74亿笔,金额1060.7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23.06%和28.89%;移动支付业务达16.74亿笔,金额9.6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达2186%和317.56%,如图1所示。
2013年,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达到1.25亿,同比增长了126%.与支付、网银、金融证券相关的各类移动应用的累计下载量已经超过4亿次。其中,支付宝钱包下载量占比高达58%,是所有手机网银客户端软件下载总量(占比27%)的2倍多,此外,与支付宝相关的其他各种应用的下载量占比8%.支付宝在移动支付领域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
2014年上半年,互联网支付用户规模继续稳步扩大,手机支付增长尤为迅猛。如图2所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互联网支付用户总数达到92亿人,较2013年底增加3558万人,半年度增长率为13%.使用互联网支付的网民比例达到46.2%,与2013年底的41%相比提升了4.1个百分点;手机支付用户突破2亿,半年内增长了63.4%,是互联网支付市场整体增长速度的5倍有余,使用手机支付者占网民总数的38.9%,比2013年底的25.1%增加了13.8个百分点.
中国银联7月2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7月,在互联网与移动支付领域已有250多家发卡银行接入中国银联,银联的互联网与移动支付用户数也已突破1.5亿。
1 发展概况。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发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网络支付主要是指依托公共网络或专用网络在收付款人之间转移货币资金的行为,包括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
在上述办法的相关表述中,第三方支付即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是指非金融机构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下列部分或全部货币资金转移服务: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
可见,互联网支付与第三方支付在严格划分的意义上,两者虽存在着显着交集,但实际属于按照不同形式划分的支付类型。从互联网支付产业的发展实际观察,由于第三方支付在互联网支付中所占份额具有绝对优势,因此在大多数场合,习惯将第三方支付与互联网支付作为一定程度上等同的概念。
1.1第三方支付发展概况。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4)》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已达1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0%;截至2014年2月,我国共269家企业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中,90家企业获得互联网支付牌照,37家获得移动电话支付牌照,北京地区获得支付牌照的企业最多,为55家,上海为24家,广东为21家,浙江和江苏均为16家,其余地区均未超过10家.在2013年获牌的27家企业中,虽然各家企业所在地不同,但只有5家业务范围覆盖全国,其他均在公司所在地省级行政区划内拓展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于2014年7月15日发布了第5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名单。此次获批企业共计19家,包括广东8家,北京3家,山东3家,重庆、湖北、广西、陕西、新疆各1家。截至目前,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总数达到269家。
在第5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发放的同时,此前27家已经取得牌照的企业获批业务类型拓展。腾讯旗下的财付通业务类型在之前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业务基础上,增加了银行卡收单业务;拉卡拉支付有限公司在银行卡收单、互联网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的基础上增加了移动电话支付和预付卡受理业务。
从竞争环境来看,目前第三方支付公司主要面临外部和内部2种主要竞争。
(1)外部竞争。
外部竞争主要来自于传统金融机构在支付业务上的拓展。2013年3月,中国银行业协会牵头下发了《关于规范主要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自律公约》的征求意见稿,拟联合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为首的10家主要商业银行,通过统一管理和集中审议来加强对第三方支付的管控,强化银行自身的支付能力建设。
(2)内部竞争。
银联和支付宝自成体系相互竞争,百度、新浪等互联网巨头的进入更为这种新旧体系间的竞争增加了不确定性。银联的优势在于强大的政府资源、庞大的线下企业用户以及未来支付行业新标准的主导权,支付宝等互联网巨头则拥有庞大的个人端用户优势和优秀的用户体验。
1.2互联网支付形态发展概况。
互联网支付形态五花八门,包括网银支付、二维码支付、NFC手机钱包、图像识别支付、语音支付、超声波支付等。从目前市场情况看,网银支付是最主要的支付方式,电子二维码支付、NFC近场支付等新兴移动互联网支付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二维码支付。
二维码支付的发展经历较为曲折,经历了高歌猛进到偃旗息鼓的快速转变。2013年8月5日,微信步支付宝的后尘,正式上线推出5.0版本,其中新增的微信支付功能饱受关注。微信二维码支付是对商品二维码进行扫码识别,并按此进行网络支付。二维码支付推出后,由于支付宝背后的电子商务支撑和微信背后的渠道支撑,初期线下推广进展迅猛,各商业机构纷纷采取行动与微信进行合作。如上品折扣与支付宝合作,在2013年8月推出商场O2O购物服务,支持消费者通过支付宝手机客户端拍摄商品二维码来支付购物款项。然而,二维码支付可能导致安全隐患,引起了金融监管部门的关注。201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鉴于条码应用于支付领域有关技术终端的安全标准尚不明确,要求暂停这项技术在市场的推广。
(2)声波支付。
支付宝推出基于声波支付技术的新版支付宝钱包。2013年10月16日,7.6版本支付宝钱包正式面世,不仅包括校园服务、公众平台等全新功能与服务,最引起关注的是“离线支付”功能。离线支付主要由声波支付技术实现,即利用声波的近距离一对一传输,完成手机与售卖设备的互联与识别。
(3)NFC支付。
NFC支付受到国内主要电信运营商的高度关注。
NFC技术通过特定的高频频段传输信号,对于距离远近最为敏感,能有效降低外部干扰的几率,安全性较高,但需要手机配置特定硬件的支持。因此,电信运营商在这一支付形式中具有先天优势。中国电信推出的翼支付计划中,将基于NFC技术的近场支付应用作为一个重要拓展方向。2013年,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合作,率先推出移动支付的远程发卡和应用管理平台(TSM),拉开了NFC技术投入实际应用的序幕。2014年,中国移动对4G合约手机的补贴增幅高达31%左右,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移动加大对4G手机的补贴,目的之一是为了尽快占领移动支付的一个战略支撑点---NFC支付。中国移动规定,合约渠道的所有4G手机必须配备NFC功能。
2 发展特点。
(1)互联网支付呈现三分天下局面。
2013年,以银联商务为主的银联派支付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比最大为39.8%;以支付宝和财付通为主的互联网巨头派占比为28.9%;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占比为17%,如图3所示。
银联派是我国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第三方支付派系,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主要优势在于线下和企业用户规模;互联网巨头派拥有自己广泛的直接用户渠道,在电子商务、IT技术和业务创新方面的优势明显;独立支付派发展至今,对于我国第三方支付产业的借鉴意义极大,它们没有银联派的资金和政府资源,也没有互联网巨头派那样优越的用户资源,但依然获得了17%的市场份额。未来三方竞争的焦点将集中在基于支付业务数据上的增值服务方面,如POS贷款、供应链融资等。
(2)支付行业结构转变。
2013年,线下收单业务交易规模所占比例为59.9%,其主流地位仍然不容撼动;互联网支付占比迅速扩大至31.2%;最大的亮点来自于移动支付,占比增至7.1%,如图4所示。原有的交易格局逐渐发生转变,预计至2017年,线下收单交易规模占比仍将持续下降,但并不代表线下业务进入衰退期。目前第三方支付行业整体的交易规模还在逐年增长,即使占比下降,总量也在上升,只是相对于互联网支付和线下收单,移动支付未来所受到的关注和行业活跃度会更多。
(3)移动支付进入高增长时期。
2013年,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增长率高达707%,相比之下,其他细分领域增速均未超过50%,其中,银行卡收单增速为23%,互联网支付为46.8%,预付卡增速为44.5%,如图5所示。
我国手机支付、网络银行、金融证券管理相关的各类手机应用软件的累计下载量超过4亿次。其中,支付宝钱包下载量占比高达58%,所有银行的手机网银客户端软件下载总量占比为27%.此外,与支付宝相关的各种应用的下载量占比为8%.中国电信翼支付在企业、校园和公交系统中广泛使用,其下载量占比为3%,各种金融证券类应用的下载量占比为2%,移动支付进入高增长时期。
这首先得益于技术的快速发展,二维码、声波支付、NFC等移动支付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使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大幅提升;其次,应用场景逐渐丰富,随着移动端应用的增多,移动网购、移动增值、移动付费等支付场景迅速增多,有效地刺激了移动支付业务的迅速拓展;最后,商业模式成为热点,随着市场环境的养成,O2O商业模式逐渐步入正轨,使得移动支付这种模式逐渐被用户所接受。
(4)安全性与便捷性是影响互联网支付发展的双刃剑。
便捷性是互联网支付相较其他支付方式的突出优势所在,甚至可称为互联网支付业务发展的生命线。交易便捷、使用便捷、用户体验友好是互联网支付应用,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支付应用必须具备的要素。
从安全角度考虑,便捷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的。根据360互联网安全中心《中国移动支付安全报告》披露的信息,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脆弱性和本身存在的一些先天缺陷,使得移动支付业务饱受手机安全漏洞以及各类木马的威胁。
2013年10月,中国银联联合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网络安全保卫局牵头组建互联网金融支付安全联盟,旨在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互联网支付健康发展。2014年7月17日,首届互联网金融支付安全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认为,金融支付创新在给消费者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风险挑战,必须深刻认识支付安全的重要性,共同构建安全、健康的互联网金融支付生态圈,推动产业生态圈内数据安全、技术安全建设,提升风险应对水平,努力实现从云到端,跨界、跨平台的安全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