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联平台的介绍
网联平台的全称是“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是全国统一的清算系统,主要处理非银行支付机构发起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实现非银行支付机构及商业银行一点接入,提供公共、安全、高效、经济的交易信息转接和资金清算服务简单来说就是非银行支付机构与银行连接的一个支付通道。这里所指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即第三方支付平台。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前身“网关”,是连接交易中的买卖双方和银行之间的纽带帮助买卖双方实现资金的转移,这种支付的模式的实现依靠的是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多家银行连接,当付款方使用某家银行的银行卡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支付时,其实是将资金转移到该第三方支付平台在该银行的账户中;同理收款方收款时使用的是哪一家的银行卡,第三方支付平台便通过其在该银行开设的账户完成付款。
由于在这种模式中,第三方支付平台是直接与各银行连接的,所以称为第三方支付的银行直连模式(图1)。但在这种直连模式中,交易双方的详细交易信息为第三方支付平台所拥有,对银行、央行来说,交易的过程、数量、金额都不透明,损失了这些金融数据,央行无法准确地进行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的调节,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洗钱、诈骗等非法活动,于是产生了间连模式,即网联模式。
图1 第三方支付的银行直连模式下的支付流程
图2为网关模式下的支付流程。由图2可知,在网联模式下,网联平台切断了以往第三方支付平台与银行连接的接口,第三方支付平台中所经过的每一次用户交易指令,都要经过网联平台,网联平台获取所有的用户交易数据,大大提高了清算信息的透明度,为创造一个合法、公平、安全的金融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
图2 网联模式下的支付流程
2、网联平台的影响
1.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影响
在网联模式出现以前,第三方支付平台直接连接各银行,经过平台的每一笔资金转移银行都会向平台收取一定的手续费,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用户数量和沉淀资金的增加其议价能力也随之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呈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一些发展得较好的大型平台所取得的费率降低,随之收益也不断增加;但中小型支付平台议价能力不如这些大型平台,其发展受阻。
面对这一行业竞争不平衡的情况,网联接口统一银行收取的手续费的费率,之前的大型支付平台的议价权消失,而议价能力弱的支付平台享受较低的费率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平衡有序发展。
不仅是费率的统一产生了影响,第三方支付平台接入网联平台后,大量的交易数据不得不公开透明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据的价值十分巨大对于这些数据的二次开发和应用可以带来无尽的财富。特别是对于支付宝、微信等几个大型支付平台,数据优势的丧失必然会进一步削弱其寡头地位。
网联模式下,网联平台对于每笔交易都进行监管并且对于各平台的备付金(即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各银行开设的账户中的沉淀资金)进行统一管理。
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在直连银行模式下,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产生一些“隐性收入”,随着网联平台的使用,这些“隐形收入”必定会消失,这些第三方支付平台想要继续生存,必然要回归支付的本质,创新支付产品和优化支付体验,而随之带来的是整个行业良好发展的风气。
2.对银行的影响
在直连模式下,银行不仅损失了大量的用户交易信息,还被一些议价能力高的大型第三方支付平台压低费率,可谓是损失惨重。网联平台启动后,统一的费率似乎没有带来更高的收入,所有的用户交易信息也由网联平台获取但毕竟网联平台归央行主管,未来银行与网联平台合作得到用户交易数据也不是不可能。
3.对银联的影响
在第三方支付由于交易信息的不透明所导致的一系列金融风险盛行的时候,央行曾经考虑过以银联作为现今网联的角色,对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统一监管,但被各第三方支付平台以不公平竞争为由拒绝了,而网联的出现,让银联长久以来想要把银行卡网上交易的信息收归囊中的愿景落空了。
2018年1月29日,中国银联正式宣布,新一代银联无卡业务转接清算平台正式向各类成员机构全面开展大规模的各类业务承载服务。这意味着银联与网联这对“亲生兄弟”正式开始了在第三方支付清算领域的“战争”。
3、网联平台捆住了手脚?银联即将实现大逆转
2017年,央行推出“网联支付平台”的时候,人们都在哀叹银联怎么就“凉”了。然而半年时间过去了,第三方支付平台接入银联的方案出现,银联正在完成一次前所未有的大逆转。
传闻中的接入方案指出,微信和支付宝的收单业务将接入银联流程。
此外,针对联机交易处理、相关原则、微信和支付宝存量商户和新增用户如何入网,方案也均作出相应解释。显然,这样的方案对于银联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
银联之前的式微主要来自于移动支付的兴起。201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1525.8亿笔,金额2419.2万亿元。其中,网上支付业务485.78亿笔,金额2075.09万亿元;移动支付业务375.52亿笔,金额202.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06%和28.8%。
与之相对比的是2017年全国共发生银行卡交易1494.31亿笔,金额761.6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41%和2.67%,增长的速率远远不及移动支付。由于移动支付的高效与便捷银联已经开始流失之前所占据的市场份额。
2017年8月的时候,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已经要求支付宝和财付通等45家机构签署《网联清算有限公司设立协议书》,并敦促他们在2018年6月30日前全部接入“网联”,放弃以往的直连模式。
如果央行希望能够对移动支付进行监管,那么拥有网联平台就已经足够了。不过,一阵新零售的风吹来给了银联一次机会。
各大电商平台早已不满足于在互联网上卖货。无论是线下实体店,还是无人零售店,线下支付场景越来越多,因此需要推出一个包含市场、技术、运营、客服在内的一站式解决方案。银联恰恰符合类似的定位。
现在常见“新零售”线下店中,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是它们主要的支付方式。如果“新零售”成为今后社会主流的话,金融、消费大数据必将被支付宝、财付通等机构垄断,形成数据寡头。因此,争夺这些数据的控制权,也是央行推出网联之后还要支付宝、微信接入银联的重要原因。
有一些专家指出,银联在和网联中心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了优势地位。
银联自身的线下优势和合法清算的“身份”可以让它聚拢一些第三方平台加入。截至2017年底银联已接入银行数量近200家接入支付机构近40家,并于2018年6月30日完成全部切量。凭借着这样的接入数量足以让银联有底气与网联平台平起平坐。
然而令形势更加复杂的是银联与众多第三方支付平台也存在着竞争关系。在2017年2月份的时候银联云闪付APP中开始支持免费转账,并且推出相关的二维码产品。这些动作很明显指向的是支付宝和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
根据艾瑞咨询提供的数据显示,国内移动支付市场份额中,支付宝占据74.31%,财付通占据13.18%,而银联的市场份额仅为个位数。现在,银联迎来了逆转战局的最好时机。一旦支付宝和微信接入银联整个支付市场势必迎来一次新的洗牌。
银联自己是有忧患意识的,不然也不会在2017年联合苹果的移动支付服务Apple Pay展开多项补贴活动。二维码支付让银联非常头疼,街边的小店都在使用扫码支付,但大部分的店家使用的都是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没有银联支付的份儿。
然而,央行的两记重拳让银联的这种危机化为乌有。2018年4月1日开始,使用静态条码进行支付的,风险防范能力为D级,同一客户银行或支付机构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这样的规定虽然并不影响消费者正常支付,但对于一些交易金额超过500元的消费场所,需要它们购买扫码设备,提升商户的成本显然会让第三方平台流失一部分用户。
二维码支付的限制和微信支付宝接入银联这样的局面,显然可以帮助银联实现反杀。从整体管控的趋势来看加大对支付清算市场乱象的整治工作是势在必行的。防止第三方平台垄断金融和消费数据,也需要银联发挥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