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支付网首页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银行两大阵营“近身搏击”

添加时间:2017-09-22 11:44
  移动互联网时代,拥有属于自己的移动端“超级”入口是每一个企业的梦想,因为用户流量、粘性向移动端的迁移已是不争的事实。2016 年“双十一”过后,天猫商城、京东商城相继发布移动端收入占比分别为 81% 和 85%,此数据相较同期移动端网民比重 90% 已相差无几。支付宝 2016年全民账单显示,移动支付笔数占整体比例达 71%,较 2015年增长 6 个百分点,渗透力持续攀升。
  
  纵观 2016 年移动支付市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线上远程支付、线下扫码支付场景可谓遍地开花。与此同时,银行移动支付服务在手机 Pay、扫码支付方面也呈现“双管齐下”的策略。从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和市场表现看,移动支付已经步入从“新兴服务模式”向“日常生活方式”的晋级之路。展望 2017 年的移动支付格局,在政策密集出台的影响下,第三方支付、银行两大阵营将“近身搏击”.
  
  两大阵营各显神通。
  
  2012 年 7 月滴滴打车上线,以百姓出行场景打开了移动支付的规模应用之门。同年,基于 IOS 和安卓系统,各大商业银行的新版手机银行 APP 集中上线,形成了由“网上银行”向“手机银行”的迁徙大潮。上述两个事件决定了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行机构两大阵营的移动支付竞合之路自 2012年正式起步。4 年间,扫码付和云闪付的相继推出驱动了移动支付市场的“爆发式”成长。值得关注的是,两大阵营的支付技术不同、运营模式各异,虽在客户和场景层面有大量交集,但竞争路径却截然不同。2016 年,银行扫码付的推出使双方的竞争关系从不同赛道的“平行对抗”转向同一竞技场的“近身搏击”.
  
  回顾 2016,两大第三方支付机构动作频繁。4 月、8 月,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相继发布“星火计划”和“春雨计划”,在支付费率、经费激励、资源支持等方面,大力扶持第三方服务商,支付宝更宣布在 3 年内助力 100 万服务商并服务 1000万中小商户及机构的目标。在出行和餐饮等高频小额支付领域,美团点评全资收购钱袋网,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 ;滴滴出行正在寻求以同样的方式打通金融版图的“最后一公里”.
  
  2017 年第三家支付巨头会否诞生?第三方支付版图将如何重构?其中充满不确定性。对于银行来讲,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二维码支付切入传统收单市场、向线下商户渗透的大势已定。二维码支付必将成为银行回归移动支付竞争的关键武器。
  
  2016 年,银行端扫码付布局迅速铺开。7 月伊始,工行、建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相继推出扫码支付产品,并通过补贴活动大力推广。然而,作为新生事物,扫码付一直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市场呈现百家争鸣的繁荣,但却难以聚合并共同做大蛋糕。直至 2016 年 12 月,中国银联发布二维码支付标准,打开了传统金融布局新兴支付的希望之门。
  
  “第三方支付‘自下而上’的市场驱动模式得以繁衍生息、成长壮大,其重要原因是‘监管包容’政策下营造的宽松生长环境。”原金融信息化研究所所长李晓枫认为,随着三类支付账户监管、网联框架出台、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等政策的落地,监管政策对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已经趋于一致,第三方支付市场将迈入合规经营、稳健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网联的成立将有效均衡各类第三方支付机构对用户的吸引力,降低备付金“隐形收益”,进而打破第三方支付版图的“马太效应”.而在银行端,在保证支付产品资金安全性、系统稳定性等固有优势的前提下,依托不同场景特性推广手机 Pay 和扫码付,是其转“守”为“攻”的关键一步。
  
  抢抓三项机遇,银行将重返移动支付主战场。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先驱,大型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创新体制、体验机制以及产品支持等一整套制度化的体系值得商业银行学习。精进业务模式和匹配创新体制的工作应同步进行。”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网络金融部市场拓展处负责人向记者坦言,“在一二线城市的小额支付领域,银行与支付巨头的差距正在逐渐拉大,银行撼动当前市场格局的难度越来越大。”
  
  的确,在一二线城市,“大额支付依托银行卡、小额支付依托二维码”的支付习惯已经形成。但在三四线城市,股份制银行分支机构、中小银行凭借积淀于收单市场的雄厚实力,有能力成为当地影响力最大的第三方服务商,将拓展出行、餐饮、超市等高频支付商户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小额支付交易本身不挣钱,其价值在于获取客户的消费数据和资金。只要此目的达到了,任何合作模式都可以接受,任何扫码标准都可以采纳。”华东地区某城商行网络金融部负责人对记者说。
  
  践行上述策略,李晓枫认为,银行应建立自身的线上线下综合支付平台,将“人”和“资金”留在银行端,以二维码支付切入线下小额消费市场,而在公交、地铁等领域继续拓展 NFC 应用场景。
  
  市场印证,依托自身综合支付平台,银行已在逐步加强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对接合作。比如 2016 年 9 月,上海银行、广发银行与京东金融合作推出“白条闪付”,银行线上实时分配Ⅱ类账户、客户线下实时“白条”支付,通过银联云闪付技术,实现了在全国 1900 万台银联闪付 POS 上的通用,此举达到了移动支付与消费金融场景对接的目的。再如 2017 年 2 月,招商银行与摩拜单车签约,在押金监管、资金结算、信用卡积分兑换免费骑乘、零售客户资源共享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将共享思维延伸了到支付以外的信息整合、客户整合及其他银行业务拓展领域。
  
  综上案例,李晓枫认为,银行如能抓住以下三个机遇,则重回移动支付主战场也并非难事。一是银行业统一采用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实现“一码通”、跨行联网通用与联合推广。二是各银行建立综合性支付平台,整合线上线下支付工具,致力于解决线下聚合支付需求与嵌入商户交易流程管理解决方案。三是与出行、餐饮等潜在第三方支付巨头率先展开合作,承接第三方服务商角色,协助管理线下大中型商户经营和线下流量,深入商户后台对账流程,提供金融支撑下的进货、订货、预定业务、客户管理等配套解决方案,将支付工具嵌入场景。
  
  2017,在“变局”中博弈。
  
  支付、结算三类账户的确立,网联框架的出台,96 费改的落地、银联二维码标准的发布……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预示着 2017 年的支付行业“变局”.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之间将在市场博弈中寻找各自的发力点。
  
  在市场层面,第三方支付端,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市场规模占比正在逐年发生变化,支付版图正在孕育重构。另一阵营,聚焦于二维码支付市场的“近身搏击”,在合规贯标的基础上,细化支付限额、定价等适用性细则 ;兼顾 NFC 支付在公共交通领域的优势,坚定推进非接受理终端改造,银行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成长空间也值得期待。此外,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和普及,智能手环、手表等都可能成为移动支付的账户载体或受理终端。在此方面,第三方支付机构和银行的差异化经营机会是均等的。2017 年,民生银行在业内首家推出安卓系智能手表闪付,“离开手机,抬腕支付”已成现实。
  
  不可否认,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扫码付领域已占得一定市场先机。如今,银行携手机 Pay、二维码支付两大利器征战2017,掌握软硬件加密兼备、大小额交易两全、线上线下场景统筹、安全便捷兼顾等诸多优势,将交出怎样的成绩单?
  
  抚今追昔,在充满“马太效应”的移动支付市场,“群雄逐鹿”的时代可遇难求,“攻城掠地”的机遇稍纵即逝。想要在“近身搏击”中胜出,不仅需要革故鼎新的智慧和知难而进的勇气,更需要一骑绝尘的速度。
关闭

1.点击下面按钮复制微信号

***********

2.打开微信→查找微信号

加为好友 开始支付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