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往返于中国和日本之间,一个感触最深的反差是:手机支付在中国特别普及,在日本却非常少见。
今年夏天,我回家乡西安休假,想体验一下多年没有坐过的公交车。一上车,却发现碰到麻烦了。司机身边只有两种支付方式:一种是自助收找车费的零钱纸盒(车费是两元),另一种就是盒子旁边贴着的微信和支付宝二维码。
我当时没有开通国内的手机,无法使用手机支付,手头又不巧只有百元大钞,因此居然没能坐成公交车,只能下车去打的。
在日本,则是另一番情景。公交车司机身旁有一个一米左右的机器,这就是日本的支付工具。起初它只会收硬币,后来增加了换零钱的功能,之后开始兼容磁卡,近年开始接受各式电子卡,但始终还没有演进到手机支付的时代。
一个更有意思的细节是,手机支付使用的二维码技术其实是一家名叫DENSO的日本公司发明的,但其大规模运用于移动支付,却是在中国市场实现的。
日本手机支付到底“堵”在哪里了呢?
显然并非日本企业的技术能力不行,问题在于日本人的心态--那些放眼未来、可能颠覆现在的新技术,在日本发展会遇到很大阻力。日本主流人群似乎更喜欢“循序渐进”的发展方式。这样的社会心态。一方面有助于保持社会稳定,但另一方面显然也阻碍了科技创新。
社会整体对创新持消极态度,导致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发展滞后,又与日本进入“超老龄化社会”有很大关系。
截至2017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接近30%,与此同时15岁以下的人口仅占12.3%,低于7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因此,日本社会的各种活动和服务,首先要考虑的都是老人。
我曾经不理解,在电脑和手机App已经如此发达的时代,日本各大报纸为什么每天都还要用几大版的篇幅来刊登各家上市公司的股价信息?
后来我才明白,日本股民是老年人居多,而老年人使用电脑和手机客户端获取信息的比例较低,大部分人还是习惯于看报纸。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我家附近的一家购物中心,去年花了几个月时间大张旗鼓地装修。重新开业后,我吃惊地发现,店家增加了很多“老年人用品”专柜,如老年人服装和拐杖,同时压缩了不少婴幼儿用品的销售场地,与中国的情况几乎是截然相反。
需要指出的是,在移动支付上相对落后的日本,也有一点值得中国借鉴:即如何在拥抱高科技的同时,不让数字经济时代的“弱者”(特别是老人)感到被边缘化和无所适从。在设计产品和服务时,不应忘记他们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