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支付网首页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银行如何开辟线上移动支付新战场

添加时间:2022-03-29 13:02

  2021年2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近三年来移动支付笔数和金额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83.5%和39%。特别是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传统场景化的移动支付带来了新的挑战:商业银行如何开辟线上移动支付新战场,实现支付场景化由“线下”到“线上”的迁移,在已达到竞争白热化的移动支付战场占有一席之地。

  一、移动支付市场现状分析

  中国第三方支付极速兴起得益于高水平的手机渗透率,同时传统的银行账户转账、支付流程较繁琐,成本较高;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移动支付通过多年布局,在线上线下培育了大量的支付应用场景。在线上,可为客户提供支付、转账、缴费、信用卡还款等传统银行支付服务;在线下,以其电商购物、餐饮、滴滴打车、地图服务及缴费充值等应用场景形成的客户粘性,在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支付场景不断推进不断渗透,不断取代传统银行的支付服务场景,银行在客户的生活场景中逐渐被边缘化。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巨头多年打造的供需对接、支付结算、信息物流一体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体日趋成熟,涵盖了广大民众主要的生活场景,使得广大民众越来越习惯、越来越离不开依托在第三方支付支持的应用场景,比如淘宝购物、美团美食外卖、滴滴打车等都构建了人、信息、消费和支付为一体的生活应用场景,资金只是在充值时从银行卡转账到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账户,具体交易过程中支付清算环节只是在微信、支付宝的第三方支付账户中进行资金划转,第三方支付账户如果不提现,整个交易过程与商业银行没有任何交集。

  而随着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结算无介质化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传统支付市场份额的流失。第三方支付不仅吸引走了客户,而且其传统的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收单等业务也被逐步取代。在移动支付市场上,数据显示,2016-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其中,2016年为4.62亿人,而2020年达到最高,为7.9亿人。

  2020年,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1,231.20亿笔,金额432.16万亿元;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移动支付业务8,272.97亿笔,金额294.5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90%和17.88%,在业务量方面第三方支付占据87%的市场份额。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近年来也积极应对来自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挑战,加强移动支付平台建设,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改进完善原有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客户端建设,拓展优化支付场景,提升客户体验,支付场景化的线上迁移成为当前商业银行积极应对第三方支付日趋激烈竞争形势的必然选择。

  (一)支付场景线上化

  现阶段,人们已逐渐由物理卡片支付转为云端支付。疫情期间足不出户的“困境”加大了人们对于线上支付的需求和依赖:从“线上菜场”“线上药房”到“线上购物”。随着二维码支付、指纹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的推出,人们最大程度上享受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与省心:线上支付,很大程度上解决“封城”困境中面对面支付的难题,同时省去现金支付存在的找零、残损等物理限制;多卡汇集,可在各家银行借记卡与贷记卡之间自由转换;指纹支付、虹膜支付的出现摒弃传统数字密码,在安全性方面有所加强;数据查询更加便捷迅速,无论是商家还是购买者都可以实时查询交易明细。

  (二)聚合支付普遍化

  随着各家商业银行聚合支付业务的不断推进,上到大型商超,小到街边摊位,随处可见的聚合支付二维码在不断影响着我们的日常支付。2020年1月,交通银行、中国银行陆续发布公告称,已与财付通合作,实现与微信二维码支付互联互通。此外,中国银联与财付通双方已经实现银联二维码网络与微信支付网络的全面贯通,推出云闪付APP扫描微信二维码功能。聚合支付的广泛应用与不断完善升级,标志着移动支付发展迈入崭新的一页。

  (三)支付创新两极化

  科技赋能助推移动支付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不同银行之间支付创新的差距正在逐步扩大: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凭借其强大的研发能力、人才储备以及科技水平,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科技,在移动支付平台建设、支付方式、合作商户等多方面与中小银行逐步拉开差距,如工行的金融互联网综合平台、建行的龙支付品牌、平安银行推出“平安一账通”等手机APP。金融脱媒化、支付结算无介质化将进一步加剧竞争。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以及客户行为习惯的改变,要求传统银行加快金融生态圈建设,适应客户金融消费需求场景化、移动化、综合化的特点,提升获客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商业银行

  二、商业银行移动支付竞争策略探索

  (一)确立未来移动支付发展战略

  在手机支付的时代,商业银行在战略上要突出手机移动支付发展战略,推动手机银行和移动支付业务的创新与发展,推动银行移动支付系统的升级改造。将商业银行手机银行与客户的个人生活场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获取客源,增加客户粘性,打造商业银行移动支付客户生活圈。例如,陕西招商银行设计了“产品创新+服务体验+场景粘性”的全新园区支付模式,在整合“云闪付”APP、招行APP、手机闪付等支付方式的基础上,重构园区食堂就餐流程,并对食堂刷卡机具进行升级。项目完工后,仅半个月交易规模就由每天1,000余笔迅速上升至近万笔,峰值达1.3万笔。有效拓宽银行移动支付的覆盖面,扩大移动支付场景。

  (二)合纵

  面对以支付宝、微信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的迅猛扩张,银行自然不能坐以待毙。各家银行都相继建立了独立支付品牌,然而受限于单个银行影响力有限,效果并不理想。各银行摒弃了之前单打独斗策略,与中国银联建立统一战线,借助“云闪付”平台不断拓展支付场景:

  1.用户可以绑定和管理各类银行账户,完成多家银行的支付,包括手机NFC支付、二维码扫码及收款转账等;

  2.它聚合了各家银行的优惠信息,实现在一款APP上查看各家银行餐饮、住宿、出行等各类优惠权益;

  3.消费者可以实现基于“云闪付”平台绑定的Ⅰ类账户便捷开通银行Ⅱ、Ⅲ类账户,享受银行提供的相应优惠。

  目前“云闪付”已基本实现主要支付场景的全覆盖,包括12306铁路购票、全国超过10万家便利店及超市、300余城市水电煤气等公共服务费用缴纳,同时积极建设包含留学缴费、海外退税等海外服务,以及酒店预订、去加油等第三方服务平台。

  但是,在硬币的另一面,作为支付“统一和整合”的“云闪付”,整合过程中由于涉及各方利益,各家银行获得效用也不尽相同,银行寻求其他外部合作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连横

  相比共享资源,银行更倾向于选择强化自身建设以及寻求与第三方支付开展合作:中国建设银行达成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战略合作,打响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深入合作第一枪;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两大国有银行相继宣布与中国银联、财付通合作,率先实现了手机银行扫描微信收款码的支付功能。实力雄厚的国有大行与第三方支付巨头开展战略合作,取得的效果显而易见:

  1.银行可以借助蚂蚁金服和腾讯科技的技术能力和丰富的客户资源,拓宽银行诸如理财、存款、信用卡等各类产品的销售渠道,充分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增加客户黏性,吸引单一业务客户向多项业务客户转变;

  2.银行可以借助第三方支付平台信用评分体系,通过获取用户网购综合情况,更加准确地评价用户消费水平和还款意向,强化信用卡审核评分体系,节省审核客户的时间成本,同时扩大银行信用卡的覆盖群体。

  不难看出,采取连横的策略能够使银行实现与第三方支付的资源与信用体系共享,进一步扩大各自在消费信贷领域的市场份额,“打通信用”不再只是一句空喊。

  竞争激烈的移动支付战场,商业银行若想占得一席之地,合作共赢是永恒的主题,无论是与银联、网联或其他银行开展平台合作,亦或是与第三方支付开展战略互通,最关键的永远是放开心态,拥抱创新。

关闭

1.点击下面按钮复制微信号

***********

2.打开微信→查找微信号

加为好友 开始支付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