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业银行移动支付概述
1. 商业银行移动支付的涵义
移动支付是电子商务类新兴起的一个支付平台。目前学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更多的是将其认为一种依靠互联网技术实现的多方交易和结算的平台。由一些信用较为良好和具备一定资金实力的非银行机构来担任中介,在交易过程中,完成买卖双方账户的转移。
2. 商业银行移动支付的意义
(1)方便人们使用。该种手段主要包括了各种综合性的功能,有利于人们节省时间,方便人们的交易结算。
(2)使用起来简单易懂,更容易得到普及。传统的支付方式手续过于繁杂,程序反复,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不仅容易混乱,花费的费用还较高,由于其繁杂的程序导致其所要耗费的时间也较多,但是,现在只需要一台智能手机就能简单的完成上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社会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3)信用保证。今年我国越加对移动支付平台进行严格管理,要求其保障用户的信息财产安全,特别是第三方作为交易担保能够很好的保护交易双方之间的合法利益。
2、我国商业银行移动支付发展的现状
在2005年到2013年起期间,由于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迅速崛起,也带动了一些其他网上支付模式的兴起,例如,网银这种支付模式,其主要的优势在于能够满足客户的利益需求的同时还可以为其提供方便的服务,因此深受大众的喜爱。上述这些第三方支付模式的不断发展给传统的商业银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紧接着部分商业银行也开始制定出新的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模式的发展进入高潮期。
2014年至今,由于国内的第三方支付发展迅速,商业银行抓住机遇与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业务合作,同时一些银行推出自己的移动支付手段,如中国工商银行的工银二维码等,但是没有能改变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占领绝大部分移动支付市场份额的局面。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以手机银行为主。手机银行是指商业银行充分利用手机终端这一便捷的客户端向广大客户提供各种银行以及各种各样的金融服务。他们主要囊括了如下各种各样的服务,包括银行以及证券交易,账户管理以及信息查询等等。这不但但是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简单“转移”,也是银行业务的进一步拓展。
3、我国商业银行移动支付发展的SWOT分析
1. 优势分析
商业银行拥有庞大的对公及个人客户群体,尤其对于对公业务来说,商业银行是资金往来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在第三方支付盛行的今天,商业银行掌握支付结算通道,利用第三方支付为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探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商业银行能够实现远程开户。
通过先进的人脸识别技术,利用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为远程开户提供支持,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在家开立银行账户,与传统银行的需要到实体柜台办理开户手续相比,远程开户的实现为客户节省时间,提供方便,也增强了商业银行电子银行的普及,吸引更多的用户群,从而为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打下基础。
2. 劣势分析
(1)过多追求产品的标准化,缺少差异化产品体系
商业银行在精准定位目标客户群体,向其提供标准化产品与服务的同时,很可能会引起产品同质的恶性竞争,比如当传统银行意识到产品标准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时,也会纷纷采取行动,抢夺这份“蛋糕”,并且通过技术手段将产品标准化的门槛很低,传统银行很容易做到。长此以往,势必会引起“价格战”、“跑马圈地”等恶性竞争的问题,其结果很可能会两败俱伤。
(2)支付场景缺失,市场竞争力较弱
支付场景就是用户借助移动终端完成支付行为的各种场景,例如商场购物,旅行、餐饮消费等等。尤其是在移动支付市场中,只有具备丰富的支付场景才能更贴近消费者的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显示,目前支付宝和微信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上已经占据绝对优势,2019年的市场份额升至94.3%,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网商银行背后有天猫、淘宝等丰富的购物场景,微众银行又有着庞大的社交支付场景,需要思考如何扩展商业银行的支付场景,这对于其迅速占领市场、与同行业竞争至关重要。
3. 机遇分析
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自2014年起,“互联网金融”一词已经连续五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不仅会使百姓受益,也有利于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
数据显示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8.97亿,手机网民占比99.2%,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增长一定程度上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在商业银行APP上办理业务,商业银行应充分抓住这次机遇,依靠优质的产品与人性化的服务牢牢地抓住用户,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中脱颖而出。
4. 威胁分析
(1)网络安全风险
网络安全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黑客入侵银行系统,窃取机密文件和客户资料;犯罪分子制作假冒银行网站,盗取用户银行卡信息;银行系统被计算机病毒感染,其内部信息数据遭到毁坏。这些风险是目前网络银行最常见也是破坏性最大的,一旦遭遇到这些风险,不仅会泄露用户的隐私,而且可能会造成银行内部资金的损失,用户也会对该银行系统的安全性产生怀疑,引发“信任危机”。
(2)客户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威胁,一旦处理不当会严重制约银行的发展。一般来说,传统实体银行的信贷业务主要是通过银行工作人员实地调查来完成,确保贷款对象在健康的经营范围之内,并且对借款者的担保人、抵押物进行详细考察,而商业银行的移动支付业务都是网络化运作,客户提供自己的相关信息,商业银行后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决定是否向其提供贷款,这就要求大数据分析的精准度足够高,否则一旦存在漏洞,借款人会利用漏洞骗取贷款,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
4、我国商业银行移动支付发展的制约因素
1. 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信用体系建设仍不完善
商业银行移动支付发展的基础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构成的综合系统,从实践情况来看,目前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系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首先由于网络本身的安全风险问题,目前的加密技术尚不完善,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很容易遭受攻击。
同时再加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移动支付的硬件系统大多数都是从国外购置,缺乏自我研发的核心技术,这些都给我国移动支付的交易安全带来了阻碍和威胁,与此同时目前所呈现的技术方案并不能满足客户终端的需求。另一方面在移动支付的信用体系的建设中也存在着安全系数不高、用户诚信度较低等问题,导致金融风险的多因素和深加剧。
2. 移动支付监管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移动支付监管体系依旧停留在21世纪初的水平。移动支付迅速发展的同时,在传统金融监管体系下。一方面现在并没有一部完全对照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的出台,也就导致在监管中标准不一、漏洞较多。同时在很多的业务管理上仍然是由传统的金融监管机构担任,没有专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来监督和管理移动支付平台。即使出台了部分条例,但是目前尚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3. 法律风险
由于商业银行移动支付发展的时间不长,国家关于移动支付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这也使得移动支付在某些方面不受法律的保护,不能享受法律给与的权利。
因为移动支付被认定为非金融机构,但却经营着和银行相似的信贷业务,却不能受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法律制度,不能享受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再加上我国移动支付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使得移动支付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
4. 管理风险
作为一种新型的信贷模式,移动支付无论从管理水平还是操作来讲都是不成熟的。首先,移动支付的贷款管理制度、财务制度、贷款的流程等都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这就直接影响了移动支付经营效率,不仅阻碍了公司的业务拓展和延伸,还使得移动支付的管理不能与飞速发展的小额贷款的需求达成一致,不利于移动支付更快更好的发展。
其次,在我国大部分移动支付,管理层缺乏管理经验,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参差不齐,职业道德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
最后,移动支付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监督和制衡,权力分配不均,经常出现一人决策的情况。这些风险的存在直接阻碍着移动支付健康有序的发展。
5、我国商业银行移动支付发展的前瞻分析
1. 传统线下收单市场庞大,银行卡支付占据主流
移动支付最开始是仅在网购时进行,随着目前移动支付的范围逐渐扩大,各个商家和消费者纷纷下载各类软件来实现直接消费,减少现金的携带和使用。但是在这些消费方式中,银行卡仍然占据着主流。根据数据调查从2012年至2019年,中国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连年保持高速增长,年增长率达到10%以上。2019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3310.19亿笔,金额3779.4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0.25%和0.29%。
2. 智能手机的普及带动了移动支付习惯
用户上网场景已从PC端迁移至移动端。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用户规模增加和4G/WIFI网络的建设,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得到高速发展,截止到2020年3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为8.97亿,移动支付应用作为移动互联网经济和消费的底层,也由此实现快速增长。
6、商业银行移动支付发展的战略建议
1. 银行要加强移动支付的开发
一方面银行需要明确其自身的定位,及时更新其营业观念,其与移动支付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整个交易链上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应当选择与移动支付进行合作,同时注重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从自身优势出发,确保自身的市场地位。另一方面电子支付平台可以充分发挥其方便快捷数字化智能化的优势,结合商业银行本身的信用高、业务能力扎实等优势进行合作,共同完成电子支付事业的发展。
2. 加强应用安全技术
加强安全制度的构建,为其应用安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网上支付机制需要建立信息安全体系,建立信息安全体系、分配、审查和培训;建立评估系统。针对信息安全的每一环节需要做好相应的安全评估,定期进行检测,并且做好实时监控;在线支付机制需要加强信息的存储,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流程。
3. 构建信息隐私权防护机制
目前很多主要的搜索引擎掌握了很多我们自己的数字记忆,搜集了诸多信息。因此,我们在数据的监狱之中,让我们极为谨慎,从而使我们的行为产生激冷效应。确保通过考虑他人的个人责任,把它作为对大数据管理的基本支持。特别是在现今个人信息亟待保护的大背景下,应当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隐私保护管理制度,确保信息不被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