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通俗的来说,即个人用户发生购买消费时通过移动端口,对所购买的相关物品完成账务交易的活动。在一般情形下,移动支付也可称之为移动手机交易。开展收付款交易活动时,个人或是企业通过使用移动电子设备,利用网络或接近传感器设施向相应的金融机构发出交易命令。对应的金融机构就能够在获得信息后,将用户的账户资金流转出去,并由此完成支付交易。下面我就来讲讲移动支付法分类和发展历程。
1、移动支付的种类
移动支付有近场支付、远程支付这两个最主要的类型。近场支付通俗来说就是把银行卡账号提前设置到移动手机里,付款时再将移动手机放到感应式 POS 机上靠一下,完成真正的付款,也就是 NFC 付款。即利用极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讯技术,在电子产品内部达成的非连络式点对点数据传输技术指令,通过传输交易数据实现付款的一个近距离付款方法。
远程付款是当用户在消费时,能够直接向网银或手机银行等渠道传递交易订单,进而从对应的账户中扣减流动资金进行付款。亦或是直接使用线上交易应用进行付费交易的过程,如美团外卖、京东支付、手机充值等都是属于远程付款。
在移动支付时代到来之前,人们在付款时通常会优先选择现金或是银行卡的消费方式。当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概念形成以后,随着第三方平台网络交易机构的发展和移动支付方式的推广,常用到的交易方式主要有移动POS机交易、NFC交易、二维码支付、指纹交易、刷脸交易、以及各类快捷交易等。
依据消费需求不同阶段的变化,移动支付按以下类别具体划分:信用卡账户支付、第三方网络平台账户支付、网络代收费账户付款短信付款、即时付款、信用卡担保交易、在线支付、离线支付。
目前,最普遍的移动支付方式有微信、支付宝扫码付款、银联云闪付或者各大银行的手机银行 APP 等。人们出门后带上手机就可以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活动,与传统单一的现款支付和银行卡刷卡消费相比,移动支付使用起来更加高效、简单,受到了社会大众的青睐。移动支付行业市场,汇集了中小企业、互联网金融、应用软件厂商、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提供者、移动互联网平台、智能移动互联网应用系统等众多参与者。用户选择移动支付方式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在线缴款和消费,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我国移动支付发展历程
移动支付从国内诞生至今,发展得很快。基于我国的总人口数量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大量第三方支付机构推出的移动支付平台以及各大商业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促使了移动支付的飞速发展。
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止2020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约为98899万户,比2020年6月增加了手机网民5663万,全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互联网的比重为99.7%,比2020年3月小幅上升。(如图1)这组数据说明我国手机网民数量逐年稳步上升,一直占有总网民规模的较大比重,移动支付用户市场庞大。因2019年底我国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工信部也未公布2019年12月数据,遂以2020年3月数据代替。
图1 2017-2020 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网民比例情况
图片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止2020年6月,中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85亿,占全国网民总体的30.4%,比2020年3月增加3063万;城镇网民规模为6.54亿,占网民总体的69.6%,较2020年3月增长562万。
至2020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3.09亿,占网民总体的31.3%,比2020年3月增加5471万;城镇网民规模为6.8亿,占全国总体网民的68.7%,比2020年3月增加3069万。(如图2)虽然网民总数的大部分仍是以城镇网民为主,但农村网民每季度占比都在攀升,这表明农村在移动支付上也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图2 2020 年中国网民城乡结构
图片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止2020年12月,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已达到了8.52亿,比2020年3月增加8636万,占网民总体的86.2%;移动支付使用率为86.5%,比2020年6月上升0.5%,使用率情况基本持平。(如图3)2017-2020年移动支付用户规模逐年维持稳定上升的态势。
2020年3月,中国移动支付的使用率有了较大幅度上升,上升原因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人们不得不采取居家隔离等方式进行日常生活消费有关。而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的总体增长幅度较小,使用移动支付的用户数量基本稳定。
图3 2017-2020 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使用率情况
图片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移动支付缓慢发展阶段
诚如前述,尽管近年来中国的移动支付发展速度很快,但倘若回首2010年以前,中国的移动支付尚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主要体现为移动网络覆盖面少,移动支付硬件发展较滞后。智能手机品种的更迭换代落后于国外,支付功能并不健全,移动支付的普及一直处于劣势环境,移动支付进展迟缓主要受制于以下原因。
首先,移动用户数量少,移动支付意识并未被广泛接受。在2010年之前,通过网络使用移动支付的人数还不到2亿,移动电子商务领域所涵盖的个人用户与商家数量也不足1亿。由于缺乏移动支付的市场受理环境为支撑,个人用户很难形成使用移动支付的习惯,因此移动支付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同时线下市场仍然在用现金支付与信用卡支付,这就限制了用户使用近场消费方式的思维。
其次,智能手机正处于转型期,并未出现能够支持移动支付的手机设备。在2010年,由于老牌手机诺基亚的衰败,智能手机市场刚刚兴起,其应用范围也还比较小,主要集中在对移动设备有高要求的人群。
当时智能手机的总出厂数量也仅有6200万部,对一般人来说,智能型手机还是比较陌生,再加上价格太昂贵,很多人使用也不习惯以及当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智能型手机实际使用的便捷度,所以导致了当时智能型手机实际使用的用户数量很少,市场渗透率也仅有7%。
当时比较普遍的移动支付方式是把短信支付当做远程付款的一部分,并不要求通过互联网。但由于大部分的远程付款都必须联网后才能够进行交易,因此当时的互联网基础并不具有完全支持移动支付的技术要求,所以要实现移动支付的大部分情形都必须通过智能手机或联网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交易。
最后,网络硬件基础和网络技术上的不成熟导致没有普及移动支付的条件。在2010年以前,因为网络条件限制,上网速度的不稳定因素突出,而且互联网的运行速率缓慢。
畅通的网速是使得交易得以顺利完成的基本前提。在交易中一旦网速太慢甚至发生断网,那么用户的交易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才能顺利完成,否则无法成功交易。使用者容易对移动支付的应用形成抵触情绪,也将严重地影响使用者的体验感受。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兴起的初期,各个金融机构都想在移动支付应用领域中争取一席之地,占领移动支付的中心地位,拥有用户选择权。各方机构进行激烈争夺,但当时移动支付市场的相关制度还没有完善,使得移动支付市场还未能形成健全的秩序。这也是造成移动支付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
2.移动支付飞速发展阶段
2011 年以后,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与移动网络被社会普遍认可,人们对智能型手机市场的认识与青睐,智能型手机产量的扩大,智能型手机用户渗透率的增加以及网络终端服务器的更新,这都为移动支付的发展与普及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促进了移动支付进一步的发展。
2011 年 5 月 26 日,支付宝拿到由央行发放的业内首张《网络支付服务许可》(业内又称“网络支付牌照”)。此时,二维码支付也被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引入到了交易应用领域。由于使用简单,消费门槛低,交易效率高的优势,扫码交易迅速风靡开来。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二维码付款的普及并没有全部带来便利,一些问题与缺点也慢慢地显示出来。首先移动支付这个新事物才刚刚出现,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使用标准都没有完善,对于消费者群体自身的权益保护也很缺失,于是二维码交易的发展很快就脱离了正常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另外还有不少二维码交易被不法分子使用不合法的技术手段设计伪造,用户扫描后,手机上被感染木马病毒,银行卡号、个人资料等信息泄漏,造成资金安全隐患。一旦此类事故出现默认由用户自己承受经济损失,因此用户的追偿之路困难重重,用户投诉也会接踵而至。
在 2014 年 3 月,基于对用户付款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央行停止了二维码消费。但二维码支付的叫停并不能抑制人们对第三方支付的需求,所以移动支付市场还在不断探索更规范、更安全的支付方式。为此,在我国央行的批准支持下,支付宝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从个人用户使用二维码付款的安全性考量后,引入二维码付款的被扫功能。
相比传统二维码的主扫功能,被扫方式大大降低了二维码被人为设计修改的风险。虽然 2014年二维码支付受到管制,但阿里与腾讯也相继制定了大量优惠政策来拉新和维护用户使用率,以壮大各自的市场份额。微信支付利用人们日常打车的需求和滴滴平台合作进行服务对象和客户资源的交换。
2014 年 1 月上线滴滴打车,打车后只要选择使用微信来支付费用,打车人即可减免十元,同时驾驶员也可获得十元的激励,这大大刺激了更多的用户使用微信支付来支付日常打车费。为适应社会转账需求,微信随后发布的微信红包业务更是促进了微信支付的快速发展。随后在 2015 年的春节期间,支付宝也添加了红包功能,开启了集五福得红包等活动。
2016 年 8 月,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说明二维码交易才开始真正获得我国官方所承认的合法交易地位。现如今,付款机构数量不断增多而每家机构的二维码服务也并没有完全适应市场上互联互通的需要,于是聚合支付的需求急待满足。
聚合支付利用传统银行或非银金融机构的交易渠道和结算能力,通过自身的技术和业务整合能力,把渠道、对账、技术、业务等集成在一起,以降低商户接入和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成本费用,从而提升商户和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的运营效益。消费者不管是使用微信、支付宝或者云闪付等扫码付费,都能够通过一码完成支付。
2020 年聚合支付助力移动支付行业的互联互通,有效克服了移动支付市场高碎片化的劣势,形成了与商家、消费者、和众多政府支持机构的高效互动,聚合支付不仅实现快捷化的收银方式还给商家和消费者带来便利。移动支付业务的不断发展,积极推动了线下商家的数字化变革和“下沉市场”等普惠金融服务的新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的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在全球遥遥领先,互联网支付模式多元发展,交易行业合规化进程明显加快,移动支付整体运行状况不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