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支付方式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应用出现了二维码、云闪付等一系列快捷支付产品,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支付需求,有效地推进了新型支付工具的快速发展。然而,面对琳琅满目的支付方式,商户需要同时受理银行卡、不同机构二维码、云闪付等不同渠道的付款需求和资金结算,“一商多码”问题成为广大商户的痛点,在此背景下,聚合支付应运而生。
一、聚合支付概述
(一)聚合支付的定义
聚合支付,也称“融合支付”或“第四方支付”,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将多种支付方式、支付通道、支付场景进行有效整合,为商户提供一点式接入和一站式资金结算、账务对账的综合支付服务解决方案。聚合支付有效解决了支付市场的诸多痛点,满足了商户、消费者、收单机构等各方需求。对于消费者来说,聚合支付为消费者消除了支付工具选择的烦恼,无论哪种支付工具,均可一码通扫、通收通付,更加友好、方便、快捷,满足了多元化支付需求,提升了支付体验;对于商户来说,聚合支付打破了各支付平台的壁垒,实现了多种支付通道的有效整合,统一了对账出口,使商户无须维护多条支付通道,消除了多头对账的后顾之忧,大幅简化了日常操作,加快了对账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收银效率和收银体验;对于收单机构来说,聚合支付可以帮助其拓展线下商户,针对其因人力、物力等原因触及不到的中小型商户提供下沉服务。
(二)聚合支付的发展历程
聚合支付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野蛮生长期和健康发展期。野蛮生长期为2014-2016年。伴随着线上支付市场的日趋饱和及线下扫码支付的日益普及,聚合支付迎来发展春天。在移动支付遍地开花的大环境下,能够实现多码合一、多通道聚合的聚合支付开始崭露头角,并呈现野蛮生长的状态,但因鱼龙混杂,“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日益凸显。健康发展期为2017年至今。2017年起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出台一系列聚合支付相关政策,一方面央行正式承认聚合支付的合法地位,并鼓励收单机构为商户提供聚合支付服务,另一方面央行着手大力整治聚合支付市场乱象,严查“二清”,聚合支付结束野蛮生长时代,逐渐步入正规。
二、聚合支付发展现状分析
(一)PEST分析
PEST分析是一种宏观环境分析方法,主要针对企业外部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宏观环境因素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帮助企业进行战略决策。PEST分析有利于企业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环境,发现生存发展的机会,规避外部环境可能带来的威胁,及时进行战略调整,从而获取先发优势。
1. P-政策环境分析
2016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出台《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关于开展违规“聚合支付”服务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持续提升收单服务水平规范和促进收单服务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从政策指向来看,国家鼓励收单机构为商户提供聚合支付服务,与此同时,大力推行从严监管,谋求聚合支付市场的规范化、合规化,防止出现“格雷欣效应”.一是为聚合支付企业划定4道红线:不得处理核心业务,不得从事资金结算,不得伪造交易信息,不得采留敏感信息。二是对受理终端进行严格管控,加强支付质量管理和风险防控,维护市场公平。三是坚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力促支付市场透明合规。
2. E-经济环境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从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来看,2014-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64.356 31万亿元增加至99.086 5万亿元,增长约54%,每年的增长率均在7%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 167元提升至30 733元,提高约52%,每年的增长率均在8%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国民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福祉持续增进,为聚合支付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移动支付市场分析
易观统计数据显示,2014-2019年,我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由8.010 1万亿元增加至248.274 39万亿元,增长幅度高达30倍,每年增长率均维持在45%以上。可以看出,移动支付持续保持对线上线下高频交易场景的全面渗透,在移动支付用户总数达到一定量级的大背景下,单个用户的交易频率和金额不断提升,移动支付整体交易规模节节攀升,为聚合支付高速增长厚植发展沃土。
(3)聚合支付市场分析
易观统计数据显示,从2014年开始,我国聚合支付市场一路高歌猛进,2014年交易规模仅0.1万亿元,而到了2019年其交易规模已经高达40万亿元,短短5年间,聚合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飙升了399倍。按照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3年,我国聚合支付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80万亿元。显而易见,聚合支付已经成为了市场的“香饽饽”.
3. S-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35 9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8.969 0亿人,占比高达99.3%,移动互联网使用的持续深化,为移动支付提供了广泛的受众基础,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移动支付依托其便捷性,深受大众欢迎,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一直在狂飙突进,从2012年末的0.553 1亿人激增到2020年3月的7.650 8亿人,7年间增长了将近13倍。在移动支付的强势带动下,聚合支付市场同样风生水起,据前瞻研究院估算,2018年底我国聚合支付的用户规模约为2.8亿人,到2023将达到4.6亿人。
4. T-技术环境分析
在新思维、新模式、新业态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驱动金融市场发展的核心引擎。近年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为聚合支付拓展发展新空间、打造竞争新优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大数据。2014年,大数据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逐渐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重点。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大数据已经进入全面发展的时代,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大数据市场总体收益达96亿美元。大数据能够有效解决聚合支付模式下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辅助身份验证、风险控制、安全交易、精准营销、精细化营运、决策分析等功能,为聚合支付提供端到端一体化解决方案,助力支付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产业附加值,增进业务质量,完善业务体验。
(2)区块链。在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下,2018年及2019年我国区块链发明专利数量连续两年稳居世界榜首,区块链与各行各业正在加速融合,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也在持续深化。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兴产物,区块链具有公开透明、智能合约、不可篡改、可以追溯等特征,其发展对聚合支付创新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区块链在分布式账本、数字货币、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等金融服务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有效促进聚合支付企业探索供应链金融应用场景、拓展跨境支付业务,助力聚合支付企业开拓海外广阔的支付市场,推进国际化战略布局。
(3)人工智能。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人工智能技术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在支付行业,人工智能的运用也逐渐铺开,聚合支付企业可以利用人工智能降低支付成本,提高支付运营效能,提升支付服务效率,增进用户支付体验,实现金融服务的场景化、智能化、便捷化和个性化。同时,基于人工智能不断完善支付平台,设计出更方便、更快捷、更智能、更优惠的支付功能,在客户获取、业务营销、风险控制、产品定价等方面凸显竞争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
(4)云计算。云计算可实现基础资源的高效云集、分享、协同,支持支付行业资源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实现资源的快速部署和释放,方便迅速扩大和收缩规模。云计算还可为聚合支付厂商提供专门的运营管理平台,实现统一资源管理、统一受理、统一账务,提升外部SLA,缩短运营分析的时间与门槛。
(二)五力模型分析
五力模型分析是一种微观环境分析方法,主要用来分析产业的基本竞争格局以及产业吸引力。五力模型通过对产业中存在的5种基本竞争力量(即潜在进入者、替代品、购买者、供应商和现有竞争者)进行分析,帮助企业认清产业的基本竞争态势、找准自身定位,从而做出最佳的战略决策。
1. 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
聚合支付自2014年诞生以来,依靠支付通道的一体化整合推能力有效填补了市场空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聚合支付公司已经有近百家。2017年,人民银行正式认可聚合支付的行业价值后,传统银行开始大举进军聚合支付市场,比如建行“龙e付”、工行“e支付”、民生“一码通”、恒丰“恒星付”、兴业“钱e付”、招商“一网通支付”等。与此同时,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也通过投资或收购争先布局聚合支付,其中,2018年11月,腾讯入股盛灿科技;2019年1月,阿里巴巴投资“收钱吧”;2019年6月和10月,京东分别收购“哆啦宝”和“乐惠”.前有同行业群雄逐鹿,后有银行和互联网巨头伺机搏杀,聚合支付市场可谓硝烟弥漫,竞争日趋白热化。
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一是聚合支付属于新兴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利润空间广阔,目前厂商不多,又有国家政策支持,吸引了大量的进入者来瓜分市场份额。二是从进入障碍来看,聚合支付没有支付牌照许可的限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行业进入门槛较低,也会吸引更多的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企业。三是聚合支付的品牌优势不明显,潜在进入者的机会成本较低。四是现价段的聚合支付在一定时期内还未达到规模经济的状态,原有厂商相对于新进厂商并无明显的成本优势,潜在进入者如拥有新兴技术则很容易在成本上获得优势。五是聚合支付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广大商户,市场前景广阔,有渠道资源的潜在进入者宣传成本较低,在资源控制上相对有优势。六是“二清”清理了不合规的厂商,聚合支付市场逐渐走向合规,潜在进入者的战略性障碍及风险均相对较小。因此,潜在进入者是现阶段聚合支付发展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会对原有的厂商产生威胁。
3. 替代品的威胁
当前,二维码支付市场已经形成了支付宝和微信两强争霸的局面,其依托庞大的客户群体和二维码获取的便利性,铸就了无可撼动的霸主地位。由于二维码的准入条件低,获取容易,加之两大巨头的客户黏性高,对聚合支付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尤其是个体小商户已经习惯了使用支付宝二维码或微信二维码,基于成本考量,其更换聚合支付二维码的意愿不强,因此,传统的二维码支付和聚合支付将会长期并存,交替发展。与此同时,信息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支付方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尽管扫码支付的发展势头锐不可当,但是以支付宝、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已经未雨绸缪,开始着手研发新型的支付产品--刷脸支付。2018年12月,支付宝率先推出了刷脸机具“蜻蜓”,紧随其后微信也推出了面部识别设备“青蛙”.在两大巨头的推动下,刷脸支付已经强势来袭,且热度不断攀升。刷脸支付的前景如何现在很难定论,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刷脸支付将会在移动支付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从而对目前基于二维码的聚合支付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
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首先,相比于移动支付双寡头垄断的格局,国内聚合支付行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已经诞生了近百家聚合支付企业,商业银行和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加入其中。群雄争霸导致聚合支付市场很难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不存在真正的“独角兽”企业,行业集中度不高,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并不强。其次,聚合支付企业的经营模式同质化比较严重,可复制性强,很难形成很强的议价能力。另外,目前聚合支付企业还处于开疆拓土的阶段,聚合支付企业为了抢占市场、抢夺客户及支付入口,不得不采取低价推广策略,短期内其议价能力难以有效提升。
5. 消费者的议价能力
聚合支付的主要消费者是各类商户,这些商户大部分资金实力不强,对价格比较敏感,加之市面上可供选择的聚合支付平台比较多,产品差异化不明显,因此商户的议价能力比较强。此外,得益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持续增强,信息不对称的天平已经开始向消费者倾斜,作为聚合支付消费者的商户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各个聚合支付企业的信息,从而选择物美价廉的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消费者的议价能力。
三、聚合支付发展建议
(一)抓渠道聚合,着力提升服务水平
支付渠道是聚合支付企业克敌制胜的杀手锏,聚合支付企业应当持续强化支付渠道聚合,不断做实、做深、做细、做好、做优、做强,全力以赴提升服务水平。
1. 拓宽二维码聚合范围
在整合支付宝、微信、云闪付等主流二维码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支付渠道的合作范围,逐步将商业银行二维码、京东支付、百度钱包、和包支付、翼支付、QQ钱包、壹钱包、快钱、苏宁支付等二维码纳入聚合范围,不断丰富支付渠道,提高支付效率,增进支付体验。
2. 探索实现二维码与非二维码支付渠道聚合
积极推动将POS支付、银行卡支付、网银支付、NFC支付、刷脸支付、公众号支付、话费支付、点卡支付、公交地铁卡支付等非二维码支付与二维码支付进行有效融合。对采用不同支付工具、运用不同支付方式、具备不同支付功能的多个支付渠道进行一体化整合,实现不同支付渠道的互联互通、互认互扫,全方位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消费偏好用户的多元化支付需求,持续提升服务品质,从而牢牢锁住用户,不断巩固市场份额。
(二)抓市场渗透,全力提高市场份额
“得用户者,得天下”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企业成功的金科玉律,聚合支付正在上演“跑马圈地”,谁能抢占市场先机,谁就有可能成为市场的领军者。因此,聚合支付当务之急应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快速抢夺客户、抢占支付入口、抢获市场先机,努力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1. 大力推动市场下沉,不断延伸服务半径
目前一二线城市的聚合支付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拓展空间不大,主要任务是做好原有市场的维护和保有。然而,随着移动支付的持续普及和不断向下渗透,三四五线城市、县域及农村地区的移动支付习惯逐渐养成,将为聚合支付的发展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面对广阔的蓝海市场,聚合支付企业应当集中优势资源,快马加鞭地开拓三四五线城市、县域及农村地区市场,推动聚合支付层层向下渗透,形成覆盖省、市、县、乡、村的服务网络格局,持续推动支付普惠化进程。
2. 实施走出去战略,全力开拓海外市场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以及我国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出国留学人数、出境旅游消费金额及跨境出口电商规模稳定增长,为聚合支付走出国门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聚合支付企业可以有效运用我国支付用户众多、市场渗透率高及支付体系成熟的优势,加快国际化战略布局,积极开拓国外聚合支付蓝海市场,构建全球化聚合支付网络,打造境内外有机联动的良好生态体系。
(三)抓多元服务,大力拓宽收入来源
手续费佣金收入是聚合支付企业最基本的盈利模式,但是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及监管持续趋严,支付流量红利逐步见顶,原有的盈利模式遭遇严峻挑战,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聚合支付企业可发力以流量变现为主的“支付+”增值服务,加快产品研发创新,提供多元化服务,加速赋能B端商户发展,积极推动聚合支付向餐饮、零售、旅游、娱乐、交通、教育、医疗等各类场景渗透,打造金融生态圈,挖掘新的盈利点,全力构建核心竞争力。
1. 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充分利用支付入口带来的巨大流量,大力拓展分期消费、网络融资、理财业务、保险代理、信托产品等金融业务,为客户提供多层次、个性化、便利化、智能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2. 开展广告营销服务
依托支付平台不断积累的用户及消费数据获取客户画像,定制解决方案,精准投放广告,开展业务营销,提升获客效果,促进消费升级,将支付流量转化为广告营收。
3. 提供数据分析服务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对交易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全面拓宽数据在经营管理、客户营销、产品创新、风险防控、业务流程再造中的实际应用,有效整合商户和客户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助力商户实现数字化转型,打造各种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智慧体系。
(四)抓双线融合,倾力打通支付闭环
随着新零售模式的横空出世,企业线上线下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已然是大势所趋,聚合支付无疑是双线融合的催化剂。聚合支付企业应当顺势而为,主动出击,通过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推进线上线下产品深度融合,倾力打通支付闭环,促进线上线下服务共同提升,推动线上线下营销联动开展,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支付生态体系。
1. 坚持线上线下业务双管齐下,齐头并进
一方面,持续推进线下聚合支付业务,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增加服务品种,增强服务力度,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支付服务渠道体系。另一方面,大力开拓线上聚合支付业务,将各种网络支付方式通过自身聚合支付平台进行有效集成,通过聚合SDK,API等为在线购物网站以及有线上支付需求的企业提供线上聚合支付服务。
2. 推进线上线下支付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有效运用聚合支付平台进行消费者引流,获取客户画像,帮助商户制定精准的营销方案,从而吸引潜在消费者到商户的线上商店或线下商店消费,与商户实现同频共振,构建共享共生共荣的生态体系,打通线上线下的支付闭环,稳步提升支付服务质效。
(五)抓信息安全,强力构建安全环境
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聚合支付企业支付过程中汇集了大量的商户、消费者、支付机构等信息,如果未加妥善处理,可能会导致信息泄露进而引发信息买卖甚至是资金损失等风险。因此,聚合支付企业应当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构建安全、可靠的支付环境。
一是加大平台安全防护投入,增强安全级别,提升信息保护能力。通过身份认证、数字签名、加密管理、入侵检测、访问控制、杀毒软件、防火墙等安全技术手段筑牢平台安全防线,防止系统被非法入侵。与此同时,对订单信息、交易信息等敏感信息进行加密传输处理,防止敏感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窃取或恶意篡改。二是完善内控制度,防止内部人员蓄意泄露用户信息。基于最小化授权原则、职责分离原则及可审计原则对内部员工查询、复制、留存、转移敏感信息进行严格管控,定期开展信息安全内部审计,避免信息通过内部渠道泄露。同时,开展全员安全管理培训,增强员工安全技能,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培育其良好的安全习惯。
(六)抓业务合规,努力压降经营风险
为规范聚合支付市场,根治“二清”等违规现象,2017年起人民银行开始清理整治市场乱象,惩戒力度逐渐加码,违规经营的聚合支付企业面临巨额处罚甚至被清退的风险。因此,聚合支付企业务必高度重视业务合规,想方设法压降经营风险。
一是认真研究行业监管政策,严守监管底线,严格按照人民银行明确的行业定位开展聚合支付业务。二是坚决斩断不合规业务,坚持合规经营,确保企业健康、稳健、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行业自律,完善内控制度,成立合规部门,定期开展业务合规排查,尽早消除风险隐患。四是开展合规文化建设,增强全员法制观念,提高合规经营意识,充分认识违规经营可能产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