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国外微支付发展状况总结
添加时间:2014-09-14 22:56
一。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手机上浏览商品并选择购买,因此移动支付方式正逐渐被人们所依赖。人们对商品的选择会导致他们付出的金额有所不同,有的是大额支付,有的则是小额支付,移动微支付的方式也就渐渐产生。对移动互联网下消费者消费者对移动微支付的认知、满意度和担忧等的研究,对促进微支付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二。国外发展状况。
微支付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上世纪90年代,FirstVirtual、CyberCash和DigiCash等公司都曾尝试过为互联网小额大批量交易提供便利。1998年Steurer在《A Micropayment EnabledWebshop for Virtual Items》中给出了网络与外部销售进行虚拟结合的方案。商户使用现有的网店框架,并在网店中添加所需的功能,进行虚拟物品的交易。例如将商品条目添加到网店,让消费者购买,其中虚拟物品的交易涉及到了在线支付问题。本文对网络虚拟空间、虚拟交易、在线支付系统进行了描述,提出了在线支付需要服务提供商,用户和第三方的支持才能实现。
1998年Jeffrey Burstein在《An Implementation ofMicroMint》中描述了MicroMint系统的原型,这个系统旨在促进互联网上规模非常小的货币交易。作者指出微支付系统是允许用户在网站上花费少量的钱换取各种内容或服务。所以小额支付系统必须非常简单、高效、成本要极低。本文提出的是一个功能完整的MicroMint的原型,通过实现这个工作系统的所有方面,可以探讨并决定如何设计一个微支付系统,使其安全又透明。
2000年Peirce, Michael在《Multi-Party ElectronicPayments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中指出移动通信无处不在,传统的移动计费的隐式信任关系将不再能满足移动支付,为此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即多方微支付方案。多方微支付测量了底层加密算法。多方微支付协议是在移动互联网中,用户用来支付现有的Internet应用程序流量的一种支付协议。
2002年William Song, Framkom, Electrum在《AnInvestigation on Multiple e-Payments and Micro-Payment》中指出现在网络支付技术涉及到数字化现金、电子钱包、电子信用卡/借记卡,付款交易和支付结算银行等,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客户参与交易。然而,在B2C电子商务中网络支付尚未拥有一个巨大的市场。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原因之一是缺乏多种支付渠道。另一个原因是扩大微支付市场是困难的。还指出了微支付主要应用于数码产品、广告。
2008年Sagar在《Codex Enables Secure OfflineMicropayments》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小额支付方案,适合所有类型的交易,在这个方案中不需要付款人或在线交易收款人。设计方法使用一个加密的数据自我复制来表示付款人和收款人当前的值,在这个方案里还给出了欺诈检测模型,保证了用户的付款安全。
2011年Marek, Sue在《Still anybody's game》中指出了消费者和移动运营商的关系,该文章中写到移动运营商开展订阅模式以消费者愿意使用小额支付为目标,并与其建立长期付款的关系,这样能够使小额支付进入大众的消费市场。并且阐述了在移动互联网上提出了电子钱包的概念,即移动运营商与银行合作构建电子钱包。
2012年JEL Classification在《Opportunity Analysisfor Developing a Micropayment System in Local AreaNetworks》中指出尽管小额支付是简单和快速的支付方式,但他们仍然存在缺点。大幅度降低小额支付成本的解决方案已经开始研究,但是各种解决方案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些问题。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意味着将小额支付聚合在一个局域网系统中运行。这个解决方案能够使支付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更加方便安全。另外文中还提到了关于小额支付的立法问题。
三。国内发展状况。
在我国微支付是一种新的电子支付手段,最近21世纪初才开始有所发展。2001年李明柱、李志江、杨义先在《基于微支付的网络广告点击付费模式》中提出了微支付在网络广告点击付费中的应用,这种应用是商家向浏览广告的用户支付浏览费,让用户受益。基于这个目的,作者提出了一种模型并且给出了实现这种微支付模型的具体方案。该模型涉及到用户、商家和第三方,是最初的微支付模型,它的实现方案有三种,电子硬币方案、交易票据方案和微电子彩票方案。对未来微支付的发展来说有参考价值。
2002年沈群力、刘渊、姜卫在《微支付系统解决方案的研究》中指出了传统的支付系统不能够满足微支付的需求,由于交易额较小,从成本上考虑,需要构建一种特殊的微支付系统。文中提出了两个微支付解决方案,即电子现金和电子钱包,其能够使微支付更加的方便,快捷。同年,李明柱、李志江、杨义先在《微支付机制及应用分析综述》中对几种常见的微支付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即Millicent,Payword,Micromint,SubScrip.分析了每个协议的应用,特点和扩展。并且提到了微支付的应用和发展,例如基于彩票的概率支付机制,通过对一些分布式环境下的认证协议,派生出的分布式微支付机制,以及与移动通信和移动电子商务的特点相结合,提出了微支付在移动计费中应用的展望。
2003年李朝葵在《信息服务中的微支付》中提出了网络信息商品服务的劣势,大致有服务形式单一,大众化程度不够等,又对微支付的协议进行了分类,按支付方式分和按货币形式分以及按照链接形式等可分为不同的种类,另外她还对微支付的几种协议进行了分析,优势、劣势以及结构模型等。
2004年谭运猛、郎为明、杨宗凯在《基于Merkle树的微支付方案》中阐述了基本的微支付方案,给出了Merkle树构建的示意图,描述了它的支付过程,另外给出了扩展的微支付方案,即扩展Merkle树的生成和支付过程,并且对它的性能进行了分析。该方案是基于Payword协议在频繁更换商家的场合中执行效率不高基础上提出,并进行改进。同年,付小青、杨一涛在《一种改进的移动支付系统模型》中给出了移动支付系统模型的支付流程,它是一种改进的基于代币的移动支付模型,它是建立在依托账号的移动支付系统上的,同样也给出了支付的协议,Chaum率先提出了基于盲签名的匿名电子现金支付系统,并且对协议进行了分析,这种协议中电子现金不会被伪造,还可防止电子现金重用,另外交易记录不会被篡改,交易记录无法伪造,适合于小额支付,这使得移动支付成为一种可能。
2005年尹虎、张向军、陈克非在《一种无线网络环境中的微支付协议》中提出NMP协议,这是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一种支付协议,是对Payword微支付协议的一种改进,它包括账号创建,货币生成及服务,支付兑现,出错处理等一系列协议。同年,崔岩、刘永杰、周玉杰在《一种适用与移动电子商务的微支付方案》中对几种典型的微支付机制进行了简单的描述,提出微支付在移动商务的应用中应该竟可能的减少用户端的计算机和存储负担,他们对该机制进行了协议描述,对参数进行了说明,交代了交易前的准备以及交易过程,也进行了协议说明和安全性分析,最主要的是它和其他微支付机制进行了比较,在计算效率,灵活性,存储需求,通信量都有了明显的改进。
2006年彭冰,郎为明在《移动微支付系统研究》中提出了移动微支付的系统模型及特点,描绘了以消费者,服务提供商,网络运营商,金融机构为主体的模型。它的特点在于它的随身性和便捷性。而后又介绍了几种移动微支付系统,即Paybox,GisMo,SVP等,另外他还提出了移动微支付系统的研究方向,市场认知和接受问题,兼容互通问题,账户管理问题,信用与安全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为以后的移动通信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年,杨一涛在《对代币移动微支付模式的探讨》中在传统微支付机制基础上,提出了多种微支付系统和扩展,并在一些新的领域得到了应用,以满足不同的安全性和效率需求,本文大致写了基于四种模式的微支付,即基于票据的微支付,基于Hash链的微支付,基于宏支付的微支付,基于概率的微支付,并对它们进行了浅析。
2007年王翔、秦智在《一种新型高效的多方交易微支付方案》中详细的介绍了Micropay的实现过程,包括实现原理和效率,效率包括安全性,公平性和运营效率。最后还和Payword做了比较。同年,张京伟在《移动商务中的微支付市场》中提出了移动商务中微支付的服务,即短信服务,数字音乐,移动无线电邮,移动搜索等,并且说明了移动商务中微支付市场面临的挑战,首先是安全性问题,其次是移动终端硬件问题,另外还有行业规范和各方面利益平衡,支付可用性等,移动微支付从现在到发展是移动电子商务在人们生活中逐渐渗透的过程。
2008年边龙龙、石丽秒在《浅谈电子商务中微支付问题》中阐述了微支付的内涵和特点,并且对小额支付的优化提出了几点建议,即简化销售过程,优化支付过程,使用URL定价和保护,自动退款,客户支持,资金周转和结算成本等。还浅析了微支付目前的三种主要模式,商业银行,移动运营商,第三方支付模式。并指出了微支付的发展前景。同年,陈莉,刘楠,祝跃飞在《一种数字商品交易微支付方案》中提出了可自更新的哈希链机制,阐述了微支付的方案。提出了开户协议,支付协议,付款协议,异常处理协议等,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即效率分析,公平性分析和安全性分析。
2009年阎思甜,张伟杰在《“增值+微支付”报纸网络版收费的方向》写到美国报纸网络版收费是美国报业面对经融危机的选择之一,但是从中国的角度考虑了中国网络版报纸是否能收费的问题。该文阐述了中国网络报纸没有采取收费制度的原因,即公信力缺失,中国网名没有对报纸付费的习惯,其次就是基于中国文化的氛围,知识产权和个人劳动价值没有被充分重视,进一步的障碍就是技术手段。并且提出了改进方法,策划大众化互联网品牌,进一步整合加工优质内容,开发自主核心产品。同年,周丽、郑若艇、万健在《基于延期微支付的P2P流媒体激励机制研究》
中提出了基于延期微支付的激励机制,利用支付博弈分析,并对支付博弈中间的NASH均衡进行了基本描述。这是微支付的一种新的机制。
2010年练斌,陈恭亮在《高效反欺诈微支付方案》中指出Payword存在欺诈风险,用户诈,商家欺诈,低效阻碍了系统实用化,随即提出了反欺诈微支付方案,反透支,会话秘钥安全性目标的BAN逻辑证明,并且进行了协议运行代价对比,该微支付解决方案坚决杜绝用户透支,防止商家利用Hash碰撞进行欺诈。该方案的提出使得微只付安全系统更加的完善。同年,冯毅在《微支付存在问题的解决》分析了微支付存在的问题,微支付产生的原因,首要问题是安全问题,其次是微支付开展受地域限制,新系统建设成本的巨大,还有就是法律问题。法律制度不完善,用户私人信息保护机制不透明,用户取证难等。
2011年马佩勋、唐铁斌在《基于移动微支付的手机钱包校园一卡通的研究与应用》中提出将移动微支付与校园一卡通结合起来,这个系统总体分为一卡通中心,校园转账系统,应用子系统其中包括消费子系统和身份识别子系统两大类,另一个就是第三方系统。移动微支付与校园一卡通的结合使得学生在校园一卡通的使用中更为的快捷方便。同年,陈善学、姚小凤、周淑贤、李方伟在《一种适合3G移动的微支付方案》中提出了3G移动微支付模型,这种模型除了要满足安全性、防欺诈性、不可否认性、公平性、匿名性等,还应满足可伸缩性、通用性等,更重要的是能赢取广大用户喜好和用户习惯。
2012年刘恒,程云在《我国微支付发展现状分析》中对微支付的概念,特点,对移动微支付的业务流程进行了简述,以及微支付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微支付的业务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即加强支付的安全性,政府加强立法和监督工作等。
2013年罗禁莉在《“微战”正酣 银行岂能鼾睡》中表明随着阿里推出余额宝之后,微支付在我国就如雨后春笋,银行也不能坐以待毙,短短几个月之后,工行,农行,招行等都加入了微信平台,微信银行也慢慢的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该文阐述了微信银行的优势。
四、总结。
综上所述,微支付在上世纪90年代初已经在国外出现,1998年开始国外已经对在线支付系统有了初步的研究,即在互联网中诞生的在线支付。伴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在国外出现了小额支付的概念,并提出了小额支付的Micomint系统的原型。20世纪末移动小额支付已经在国外出现,学者也开始了对移动小额支付协议的研究。除此之外有部分学者也开始考虑小额支付的市场问题,还有部分学者仍在对小额支付协议的优化上不断的提出新的方案。
在我国国内,从2001年开始也开始对微支付有了初步的探索,起初是微支付在网络广告中的初步应用。随后便有许多国内的学者对互联网上小额支付系统展开研究,提出了适用于小额支付的一系列方案。随着移动市场的不断扩大,对于移动互联网下的微支付系统也在不断的被学者们所研究。除此之外也有部分学者对微支付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即微支付的应用服务方面以及微支付在我国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方面也开始了探讨。但是对于从消费者角度去研究移动互联网下的微支付却寥寥无几。
对于微支付的探讨和研究,国内外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国内外对微支付的研究方向都少不了的就是对系统研究,微支付系统的好坏关乎消费者微支付的效果。所以一直以来学者们都没有中断对其的研究。对于移动微支付来说,国内除了对其系统进行研究外,还逐渐对其应用进行了探索,国外在对移动小额支付的研究中,从运营商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是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移动互联网下消费者微支付的使用行为和微支付的法律问题上还有所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