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三方支付行业可分为2C账户侧与2B收单侧。其中账户侧以支付宝、微信等为代表,主要承担类银行卡的功能,留存用户资金、完成C端资金结算;收单侧以银联商务、拉卡拉为代表,负责B端收单、结算等业务。
经过多年发展,第三方支付行业规模体量不断增长,已成为我国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支付方式。支付具有高频和强金融属性,其商业价值、数据价值和用户价值都非常高,各头部互联网公司纷纷布局支付业务,且新玩家仍在不断涌入。
2020年1月,拼多多通过间接收购的方式,获得支付牌照;同年8月,字节跳动通过关联公司并购合众易宝,获得互联网支付牌照,并先后申请了“抖音支付”“字节付”等商标。3月29日,科技巨头华为全资入股深圳市讯联智付,拿下第三方支付牌照,成为继小米后又一家拥有支付牌照的智能硬件厂商。
在互联网巨头、科技公司纷纷入场第三方支付的同时,阿里旗下的支付巨头蚂蚁集团,因涉垄断被监管处罚,金融管理部门从蚂蚁的支付业务、信息垄断、集团属性、监管要求及基金产品风险方面,提出了整改措施。相对宽松的监管红利已不复存在,第三方支付行业在新监管、新技术和新的发展格局下,将迎来新的变化。
1.长期内行业格局将发生改变
今年1月,央行公布《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支付领域反垄断的监管措施。截至4月,央行共注销39张支付牌照,开出14张罚单,罚没金额达8683万元。阿里巴巴旗下金融科技巨头蚂蚁集团去年年底延缓上市,后又被监管约谈整改,无一不表明了政府对防范金融风险、严格监管金融活动和规范平台企业发展的决心,在短期内虽然不会对支付巨头的垄断地位产生显着影响,但长期将会改变行业格局。
由于金融行业垄断的核心要素是数据要素,金融数据涉及个人客户的覆盖面更广、数据敏感性更高,未来对金融科技的监管一方面将以早期介入为主,着重强化数据治理和业务交叉问题的监管力度,引导和协助机构整改;另一方面将“疏堵结合”,通过引入新竞争者、注销牌照等举措,保持行业竞争活力,避免形成垄断格局。
目前第三方支付市场高度集中,加强反垄断后,对市场上其他正规中小持牌支付机构将构成重大利好。未来随着新条例的实施,账户侧和收单侧的分野将更加明晰,一种是禁止一家机构同时从事两类业务,另一种是在现行业务的基础上,对两类业务进行分类管理,而无论以哪种方式管理,都会对两大巨头的市场扩张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反垄断条款的限制下,企业必须考虑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是否会触发反垄断监管。
根据《条例》,非银行支付机构存在“一个非银行支付机构在非银行支付服务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三分之一”等情形,央行可以商请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对其采取约谈等措施进行预警。超过监管规定标准线的机构要么拆分,要么出让原本的市场份额,释放的支付份额势必给其他支付机构带来新的机会。
不仅如此,还将极大改变支付市场的商业模式,逐渐从场景、流量、生态取胜向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普惠金融、提高科技硬实力转变。
在已经注销的39张支付牌照中,主营预付卡业务的机构超过一半。在诸多风险事件发生后,央行加大了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包括对备付金实施集中缴存,避免出现第三方支付机构挪用备付金的情况。
备付金新规执行后,原本主要依赖于备付金利息的预付卡机构受到了巨大冲击,失去了最为稳定的收入渠道,而线上业务的崛起,进一步挤占了预付卡机构的盈利空间,预付卡机构亟待转型。国家政策对支付业务的有效规范,让第三方支付机构更加专注支付业务本身,进一步带动支付业务回归本源,促进支付行业良性发展。
图 第三方支付企业参与方
2.支付形态继续迭代发展
近几年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大力补贴下,二维码迅速占领线下市场,但受制于安全和网络要求等因素,未来二维码的垄断地位将被其他安全性更高的支付方式打破,人脸、声纹等生物识别支付和NFC支付有望进一步扩大应用场景。
由于“刷脸”支付存在一定的终端成本和应用壁垒,推广速度远不及二维码,但在医疗、校园、园区等垂直场景中,其较强的身份认证属性将有助于防范医保骗保、推进无卡园区等,未来将在垂直场景中有更多应用可能性。AI技术发展也将驱动声纹和其他生物识别技术在支付领域交叉运用。此外,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将驱动NFC技术在数字人民币钱包应用中迅速发展。
国家顶层规划从战略层面自上而下推进数字人民币落地应用,试点进程不断加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商务部发布的《关于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明确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
我国数字人民币试点进程走在全球前列,测试内容集中在零售支付场景,覆盖多种日常生活、政府服务领域,同时兼容条码支付、近场支付等多元支付方式。目前,数字人民币已拓展到10余个试点城市,试点规模有序扩张,数字人民币红包发放累计已达3.4亿元。
NFC+SIM卡成为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重要载体,其安全性、便利性、交易成本低等特征优于二维码等支付手段。在安全性上,与二维码相比,NFC+SIM卡具有近场交易、强实名等特点,使其在物理层面以及法律层面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在便利性上,NFC+SIM卡可实现双离线支付,即在无网络状况下仍可进行支付、收款。NFC+SIM卡模式也适用于没有NFC功能的手机,对终端要求低于传统NFC支付模式,与二维码支付对手机的要求差距不大。在交易成本上,由于数字人民币体系与央行直连,可实现“支付即结算”,省去了中间环节,对消费者并不收取任何手续费,对商户存在服务费用降低的空间,因此更具吸引力。
3.服务模式向定制化综合解决方案发展
第三方支付C端市场(账户侧市场)已趋近饱和,财付通及支付宝两大巨头的合计市占率已连续4年超过90%,垄断性竞争格局稳定,B端(收单侧市场)支付成为新的增长点。预计至2024年,商户企业服务收入将占支付机构总收入的40%以上,规模可达75万亿。
当前中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源泉。截至2017年年末,我国约有2800万户小微企业法人,6200万户个体工商户,中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占全部市场主体的比重超过90%,为全国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贡献了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是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目前我国89%的中小企业受自身实力和资源限制,数字化转型仍处于探索阶段,数字化程度低、数字化转型需求大。
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小微企业线下获客渠道受阻,数字化升级进程进一步加速,数字化转型需求将持续增长。而支付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高频刚性需求,是中小微企业实现数字化的重要着力点。
对于企业而言,经营活动必然产生支付需求,作为刚需环节,支付渗透到消费、财务、业务等多个环节,中小微企业具有长尾效应,因此成为第三方支付机构争夺的焦点。
在中小微企业数字化升级的背景下,支付机构一方面将支付作为入口,为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打通线上接口,提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服务,如线上小程序接入、供应链金融、物流信息对接等;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机构基于在为商户提供收单服务过程中积累的大量交易数据,开展精准营销、线上商店运营等便捷的数字化服务,实现线上线下消费的融合。
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商业模式发生转变,SaaS综合服务提供商将成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主流战略定位。IDC报告显示,2018年~2021年,SaaS年复合增长率预期将超过30%,2021年中国SaaS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23亿元。SaaS因其具有管理简捷、迭代快速、付费灵活和服务持续等优势,获得中小企业青睐。
相较于其他类型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本身的支付业务已完全跑通,因此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快速通过支付紧密连结中小微企业、并同时向其提供“支付+”解决方案服务,未来第三方支付机构将以此突破成长天花板,“支付即服务”成为第三方支付公司主要服务模式,为商户提供包括小程序、APP收款和POS收单的端到端综合解决方案;同时,面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理财的金融服务和采购营销、进销存管理、商户经营服务等增值业务。
2、运营商迎来机遇
发展第三方支付业务,既可为运营商开拓新的营收渠道,在存量稳定的基础上拓增量,也可以沉淀数据,协同主业,形成多线条合力。现阶段,国家相关政策利好运营商发展第三方支付业务。
1.国家层面
央行正在大力推行数字人民币,随着DCEP离线支付场景的推广,运营商原有NFC运营经验将助力自身在新一轮NFC支付浪潮中获得发展优势。
一方面运营商具备原有NFC支付运营的经验教训,随着线下支付环境改善,POS端NFC功能改造完成,5G手机市场的高速起飞,以及快速的手机更换周期,NFC逐渐成为智能手机标配,消费者使用手机直接无接触支付习惯已经培养成,限制NFC支付的瓶颈将被突破。在此轮发展中,可借势数字人民币推广政策,以超级SIM卡为抓手,全国范围内、快速发展NFC+SIM卡的优势支付工具,抢占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运营商天然拥有海量C端用户,具备以C端用户补贴为核心的推广手段经验,且C端客户价格敏感度高,有望实现NFC+SIM卡快速推广。因此,运营商作为数字人民币应用的主要参与者和超级SIM卡的提供者,将在支付数据沉淀、增强用户黏性等方面有重大进步。
2.监管层面
金融监管加强金融反垄断,第三方支付巨头释放出的市场空间给其他支付机构带来了机会。在监管趋严,持牌展业成为标配的背景下,拥有牌照的正规军势必将更具优势。目前,获得央行许可支付的机构共计232家,其中拥有全业务牌照的仅25家。三家运营商旗下的支付品牌都具有面向C端及B端的第三方支付全业务牌照,与其他支付机构相比,在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上具有合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