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字化支付工具及重要基础设施,数字货币正伴随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席卷而来,给各类传统金融模式带来了创新性机遇和颠覆性挑战。我国基于移动支付的优渥土壤,在中央银行数字货币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将给我国支付产业乃至整个金融产业链带来一次全面升级。
零售支付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前沿阵地,应积极创新探索新趋势、新格局下的发展路径,与各方一道共同迎接数字人民币时代的新未来。
国内对于数字人民币的研究多侧重于理论分析,关于其对商业银行实际业务的影响,尤其对零售支付业务的影响的分析较少。研究数字人民币对商业银行零售支付业务带来的挑战并把握其中的机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前瞻性分析,以供商业银行制定相关发展策略,开展相关业务提供参考。文章结构主要包括:一、数字人民币对于维护金融安全、完善支付体系的重要意义;二、数字人民币对于商业银行零售支付业务的挑战与机遇;三、数字人民币时代商业银行如何推动零售支付业务升级;四、各商业银行如何共同推动数字人民币的广泛应用。
一、发行数字人民币是顺应时代发展、推动数字中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货币是经济社会运行的血液和基础,从最早的以物易物到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等一般等价物,货币形态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诞生和不断演变。数字货币无疑是货币演进的又一次重大革命,从比特币、以太币等私人加密数字货币,到与一篮子法定货币挂钩、以真实储备资产为担保的天秤币(Libra),再到当前各国央行加紧推动的法定数字货币,数字货币一经诞生就备受瞩目,对社会经济运转、金融基础业态和大众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变革。
我国将数字货币发行作为国家的一项战略工程,“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已被写进国家“十四五”规划。从理论研究“萌芽”到试点多地“开花”,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精密组织和参与方的合力推动下,数字人民币的推广蹄疾步稳,融入大众生活的脚步正在渐行渐近。
(一)从国家安全层面看,发行数字人民币对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社会治安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发行数字人民币是顺应时代发展、应对世界货币形势变化的战略选择,也是维护我国金融体系安全稳定的有力举措。从国际看,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比特币、Libra等各类私人数字货币,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匿名性、全球化的特性,建立独立的“货币体系”,绕开各国的中央银行和监管体系,对现行的货币和金融体系构成了巨大挑战。发行数字人民币可有效扞卫国家的货币主权和法币地位,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
从国内看,数字人民币实行双层运营体系,并坚持中央银行中心化管理模式,发行数字人民币可有效降低现金制造、运输、存储等运营成本,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改变货币流向不可控的问题,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预见性、精准性和有效性;同时数字人民币的可控匿名性可在满足合理的匿名支付和隐私保护的需求下,助力防控和打击洗钱、恐怖融资、逃税等违法犯罪行为,并防范移动支付中的隐私数据泄露、资金沉淀、系统安全、网络欺诈等风险,大大提高监管透明度。
(二)从经济发展层面看,发行推广数字人民币对于完善国内零售支付体系及跨境支付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人民币作为电子化支付的重要补充,高效满足数字经济时代对法定货币的需求,进一步提升资金流转的高效性、安全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将重塑零售支付市场生态。数字人民币采用加密技术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支持手机支付、可穿戴设备支付等多元化支付模式,在飞机客舱、地下室、偏远地带等断网场所还可实现双离线交易,大大提升零售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防伪水平。
同时数字人民币支持账户松耦合,具有“支付即结算”的特征,降低商户资金的清算时长和在途风险,加速了社会零售商品的周转效率,并有利于打破零售支付壁垒和市场分割,为普惠金融发展和数字经济建设注入新的驱动力。
另一方面,将改善跨境支付体系,进而带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数字货币可改变跨境支付目前分布在全球各地、各时区以代理行和清算行为基础的复杂机制,实现全球范围内全天候跨境支付服务,大大提升跨境支付结算的便捷性。推广数字人民币并将其应用于跨境支付领域,依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经济辐射力,将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大大拓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空间。
(三)从金融发展层面看,发行数字人民币有利于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变革,加速支付数字化进程
作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字人民币的发行是一场金融基础设施维度的数字化升级,将推动金融行业与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并对支付全产业链技术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对整个金融和支付行业的数字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在此过程中,也将重构商业银行账户体系以及支付、现金及跨境等业务,为商业银行深度融入数字化浪潮、加速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契机。
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应用场景不断扩展和丰富,除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外,指定运营机构如京东数科、滴滴、美团、拉卡拉、银联商务等机构,也积极参与到流通领域支付产品的设计创新、场景拓展、市场推广、系统开发等环节中,深度融入数字人民币整体的生态体系建设中,合作协同不断深入,数字人民币产业链形态不断清晰,为支付行业数字化升级注入了新的动能和活力。
二、数字人民币给商业银行零售支付业务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时代的发展滚滚向前,变与不变、坚守与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作为商业银行“存、贷、汇”基础链条中的重要一环,零售支付业务在满足居民消费需求、促进社会商品流通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信用卡更是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金融创新、开启信用消费新纪元的支付工具。
但近年来,在互联网支付机构的冲击下,商业银行零售支付业务受到了最直接、最深刻的挑战。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将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对支付格局重新“洗牌”。商业银行应科学分析其中潜藏的机遇和挑战,打开数字人民币与零售支付业务交融的广阔空间,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一)商业银行零售支付业务面临的新挑战
1. 数字人民币将进一步弱化银行卡支付介质作用
目前无论是传统的POS刷卡支付,还是第三方绑卡支付、网银支付,本质上都是基于银行账户的卡基或账基支付,而数字人民币侧重于对流通中现金M0的替代和补充,可以脱离银行、脱离账户、脱离网络实现价值转移,将对银行卡账户功能形成替代效应(见图1)。
特别是对于借记卡消费来说,客户使用借记卡和数字人民币都是用自己的钱支付、本质相同,且数字人民币具有低门槛、互联互通、支付方式灵活多样等特性,适用面更广,替代效应更为明显;同时对于商户而言,目前数字人民币没有回佣费用,更利于压降经营成本。因此理论上看,银行卡消费或将受到一定冲击,银行卡作为支付介质的作用将进一步弱化。
图1 支付方式分类
2. 数字人民币将改变传统银行卡支付清算模式
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卡组织、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商户为主体的“四方模式”成为银行卡支付链条的核心,形成了标准统一、流程成熟、分工清晰、多方受益的成熟产业生态模式,并对稳定支付市场秩序、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支付结算工作电视会议指出要“持续规范支付服务市场秩序,健全网络支付四方模式”。
数字人民币时代,“四方模式”的参与机构及所发挥的作用均发生了改变,商业银行在产业链条中承担的角色和作用也将发生改变———在支付过程中不再作为资金提供方和银行账户管理方,而是作为服务机构为个人和商户提供数字人民币钱包支付和受理服务。这将对商业银行基于账户的传统支付体系形成挑战,也对传统“四方模式”的盈利基础带来较大影响。
3. 数字人民币将降低银行卡支付结算收益
自1993年起,国家出于让利于民、普惠金融的导向,先后六次规范调整商户收单价格体系,商户费率不断降低。同时头部第三方支付机构利用移动支付垄断地位主导收单业务定价权,向商业银行收取较高的通道费用,只给予发卡行非常低廉的回佣,给银行收单业务营收带来巨大压力,甚至处于亏损并退出收单市场的边缘。
数字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对商户端的受理支持具有刚性要求,同时在试点期间采取了交易0手续费的政策,势必将对商业银行收单业务带来进一步压力。从业务本身看,收入端由于数字人民币实时结算等特性高度契合商户需求,商户议价权进一步提升,预计回佣压力进一步加大;支出端商户前期市场推广、系统设备改造和后期维护均需要商业银行投入资源,收单成本压力继续增加。
此外,境外来华人员无须开立我国内地银行账户即可开通数字钱包,可享受数字人民币带来的移动支付服务,也将影响银行卡外卡收单规模。从带来的综合效益看,由于客户资金直接流转到商户对公数字钱包,不能进入商业银行内部户中转,无法形成商户存款沉淀,收单业务带来的综合效益难以直接体现,或将进一步影响商业银行发展收单业务的动力。
(二)商业银行零售支付业务迎来的新机遇
1. 数字人民币有助于打破移动支付市场垄断、重塑支付生态格局
近年来,互联网巨头凭借场景和流量优势占据了支付入口,并通过广泛投资于各头部垂直类公司来营造“封闭生态”和“私域流量”,相互之间存在市场分割和支付壁垒。而数字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可破除技术壁垒和商业限制,瓦解平台和数据垄断,建立普惠化、通用型的全新支付体系。据高盛研究预计,2029年数字人民币年支付总额将达19万亿元,占总消费支付的15%。
在新的数字人民币支付生态建立的过程中,得益于中国人民银行后台统一的支撑系统,支付底层数据被全面贯通,完整跟踪资金流动全过程、收集所有数字足迹成为现实,并可通过大数据衍生出一系列新的经济、金融业务。
同时,大型商业银行作为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获得了深度参与数字人民币钱包运营和推广的先发优势,可率先进行系统改造和业务布局,并借助数字人民币的推广拓展大额支付和被移动支付领域称之为“最后的市场”的政务场景,在小额零售支付领域的“红海”之外开拓“蓝海”,与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巨头形成差异化竞争,借此历史性机遇实现“换道超车”。
2. 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零售支付产品服务体系
当前,支付已经不是经济活动的终点,也不是一项孤立的基础金融服务,而是一系列生态运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一整套商业模式赖以完成的关键环节;数字人民币切入支付入口,势必将对支付产品服务体系带来全方位变革。
一方面,数字人民币支持可视卡、双离线交易、可穿戴设备等多种形态,具有技术包容度大、安全性高、用户身份识别能力强的优势,这进一步提升了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和普惠性,为零售支付产品和服务的丰富优化提供了更多可能。
另一方面,基于“钱包+场景”的开放融合的数字人民币运营体系持续构建和完善,商业银行可借此拓展支付边界、创新衍生产品,并逐步培养使用习惯、提升用户黏性,从而吸引更多支付流量。客户对数字钱包的运用也将为银行大数据分析用户交易信息、描绘客户画像提供助力,持续拓展支付服务的普惠性和包容性,为商业银行带来多方位的综合效益。
3. 数字人民币时代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需求依然广阔
信用卡是商业银行零售支付业务和消费金融业务的重要载体,自1987年我国发行首张信用卡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信用卡依托消费信贷可循环、享有免息期、应用范围广的特点,真正成为支付融资一体化的金融工具,深刻改变了国人的消费习惯、支付行为和信用意识,在运用金融杠杆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刺激消费意愿方面的作用凸显。
2008年以来,我国居民银行卡消费规模年均增长速度近50%,银行卡消费金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占比由24.2%提升到47.7%,充分撬动了居民消费大市场,有效释放了经济发展活力。数字人民币时代,消费金融对支持消费、拉动内需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客户支取未来财富进行跨期消费的市场需求始终存在,“用银行的钱消费”的产品逻辑依然有效,商户也可通过信用消费模式提前实现营收。
因此,信用卡作为大众化消费金融载体,仍将是数字人民币时代满足居民消费信贷需求的“刚需”,是改善民生、助力消费、践行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正规军,在“双循环”新格局下发展空间依然广阔。
三、数字人民币时代商业银行零售支付业务大有作为
当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的金融主体,大型商业银行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责任使命,积极投身数字人民币推广大潮,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数字红利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增进民生福祉。同时,商业银行也应把握数字人民币起步阶段的机遇期,加快零售支付业务数字化创新,积极构建支付新生态,筑牢业务发展和产业协作基础,努力开拓面向未来的发展新局。
(一)以客户为中心,加快零售支付业务数字化升级
商业银行应紧跟数字时代发展步伐,深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推动零售支付业务沿着“线上化、数字化、智慧化”的路径不断升级进阶。
一是线上化。具体应把握好“去网点化、去介质化、去中心化”的三“去”原则。“去网点化”,不是指消灭网点,而是尽可能减少非网点不能办的业务,尽可能实现各类业务的线上办理;“去介质化”,不是指消灭介质,而是尽可能减少必须依靠介质(U盾、密码器、实体卡等)才能办理的业务种类,尽可能实现各类业务的无介质办理;“去中心化”,不是要助推金融脱媒,而是要扩大金融产品销售的场景和平台,努力扩大线上平台运营能力,同时加强与第三方大流量平台的合作,实现信用卡产品营销的互联网式裂变增长。
二是数字化。努力打造数字银行,依托大数据技术加大商业银行内部基础数据及外部引入数据的深度整合和耦合,形成全量客户的“数字人”画像,充分挖掘出“数据石油”的价值,为精准分析和决策支持提供基础。
同时在监管合规的前提下建立起特色鲜明的数字化零售支付产品矩阵,例如推广普及数字信用卡,创新推出数字人民币与传统银行卡相结合的可视卡,以及探索消费信贷业务与数字人民币账户的互联互通,发挥线上融资产品实时授信、实时放款和数字人民币便捷支付的组合优势,依托智能合约机制嵌入各类平台和支付场景,实现消费信贷与消费场景的无缝衔接。
三是智慧化。在构建数字化银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标签体系和完善客户画像,从“以客群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实现以千人千面、千人千策为特征的精准营销、精细服务、精确风控,为客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简洁高效的极致体验。
(二)抢抓机遇优势,打造数字人民币支付新生态
场景、生态已成为互联网企业和商业银行竞争与获客的“利器”,数字人民币发行推广将带来支付生态的变革,商业银行应抢抓这一战略机遇窗口,在提供数字人民币账户管理等服务的基础上,大力拓展融合数字人民币的支付场景,构建数字金融合作新生态,在新一轮支付竞争中抢占先机。
一方面,加快数字人民币零售市场受理环境建设,持续提升受理能力。顺应商户经营模式的变化和结算多样性的需求,建设并不断完善数字人民币受理体系,支持用户通过二维码扫码、NFC近场通讯等多种方式完成交易,加速推进消费金融场景创新,满足小额零售、家居消费等多种支付需求,并开发适用于多个支付场景的智能合约,搭建更多元、更具特色的支付场景。
另一方面,重点强化政务平台场景建设,在新一轮支付场景赛道上建立优势。商业银行可在深入挖掘地方政府平台支付需求的基础上,基于庞大的线下网点和成熟的线上平台提供便民政务服务,或通过为政务APP提供统一支付服务,切入财政代发、公共采购、公务差旅等行政支付场景及党费、水电煤、电视宽带、学杂费等日常缴费场景,在畅通政务服务渠道、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助力智慧政务、智慧城市和智慧中国建设。
(三)释放“外溢”效应,挖掘数字人民币的综合效益
数字人民币支付交易的链条上将沉淀大规模、高质量的客户数据和交易数据,随着数字钱包内嵌入商业银行基础平台,这些数据将同步转化为数字化运营的优质核心资产,进一步丰富商业银行的数据“粮仓”。
商业银行应积极与中国人民银行共建数字钱包体系,推动商业银行手机银行、信用卡专属app等平台的研发建设,将数字钱包嵌入个人“存缴汇付”全资金链路,根据KYC(了解你的客户)程度的不同开立不同级别的数字钱包,开发特色功能,优化业务办理、查询及管理等数字钱包服务,全面提升数字钱包服务能力,实现流量聚集。
在此基础上,持续强化数据沉淀、清洗、整合和分析能力,夯实精准营销、精准服务和精准风控基础,提高流量和数据的转化和利用效率,促进数字钱包“用户”向商业银行零售“客户”的引流和转化,通过培养使用习惯使其形成路径依赖,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加快释放数字人民币推广带来的“外溢”效应,带动零售业务拓客、活客和黏客,实现全量客户的经营和发展。见图2所示。
图2 商业银行数字人民币支付新生态
四、各方携手共同推动数字人民币广泛应用
推广数字人民币无先例可循,技术路线尚无定论、业务规则持续更新,需要在不确定的、非稳态外部环境中不断探索,这对各参与机构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商业银行既要妥善处理好新旧利益的平衡机制,又要构建起开放、合作、共享、共赢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在内部动力上,应尽快形成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数字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的数字化形态,属于纯公共产品,具有非营利性,目前采取视同现金的免费策略,对商业银行运营成本和收益带来了双重挑战。建议进一步厘清各方责权利关系,建立可持续经营的商业模式,确保由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外部协作上,应推动行业系统共建、信息共享、风险共治。一是研究基础系统共建。商业银行应增加在数字人民币安全存储、保密性、高效结算等方面的研发投入,共同研究对现行基础信息系统进行重构或更新的实施路径,平衡好技术的稳定性和业务适配度,提升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可靠性。
二是促进信息联通共享。通过加强银行协作、深入推进场景共建,推动建立公平、完备、统一、开放、前瞻的行业标准,提高数字人民币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升银行间和跨机构数字人民币基本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共同向社会公众提供共享、普惠的数字人民币服务。
三是推动行业风险共治。商业银行应共同探索数字人民币与资产绑定模式和用户身份验证程序,研究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监控体系,有效应对数字人民币运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信息安全、流动性等各类风险,同时,可探索利用数字人民币的可追溯性,在监管合规和授权许可的前提下,联合打击信用卡诈骗、盗刷、套现等欺诈行为。
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关乎社会、经济、金融等方方面面。各商业银行应提高站位、着眼长远,积极融入国家提振消费、扩大内需以及建设数字中国的宏观战略,以全局性的眼光和举措,加快推进数字人民币在零售支付业务领域的全市场布局,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相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数字人民币的渗透和应用将日趋广泛,支付产业也将谱写数字人民币时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