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支付网首页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相关文档 >

银行支付清算中应急管理的加强研究

添加时间:2022-09-05

  2020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并迅速发展成为传染范围广、感染率高的特别重大传染病疫情,对各行各业应急管理能力带来了巨大挑战。支付清算业务是国家关键的金融基础服务,是社会资金汇划的主要方式。商业银行作为支付清算体系重要参与主体,保障其顺畅和连续,完善健全其应急管理机制和提升重大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连续性为基础的应急管理管理机制建设思路

  近年来,商业银行一直按照《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监管指引》(2011年)执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相关要求,2020年9月,银保监会签发2020年第10号令《金融保险机构应对突发事件金融服务管理办法》,要求各金融保险机构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对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和处置上升到了监管高度。

  从业务连续性视角看,商业银行的应急管理,需按照一定规则和步骤进行管理和实施。从时间轴上,按照事件发生的事前、事中、事后的三个时间阶段安排;从管理程序上,围绕预防、指挥、控制和恢复优化四个阶段的动态过程开展;从体系建设上,构建计划、实施、检查、改善四个步骤的PDCA循环改善体系。

应急管理动态循环图

图1 应急管理动态循环图

  (一)事前预防

  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预防为主,建立预警机制,将日常管理与应急处置有效结合”。预防是为了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通过预先制定业务连续性计划,尽可能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一是设定组织架构和报告路线,形成有效的管理层、执行层和保障层,明确分工,明晰权责,通畅信息传递通道。

  二是开展业务影响分析,细分业务的重要性、风险等级,通过定性/定量分析的方式,确定业务、数据、系统的RPO(恢复点目标)和RTO(恢复时间目标)。

  三是实施风险评估,明确重要业务和数据所需资源、风险敞口、应对措施及剩余风险。

  四是制定业务连续性计划,综合运用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既做到统筹规划,又具有针对性、适应性、可操作性,便于相关人员照章落实。五是开展业务连续性演练,通过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完整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验证业务连续性资源的可用性,提高业务人员的综合应急处置能力等。

  (二)事中报告、启动、协调和控制

  当突事件发生时,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商业银行支付清算部门按照“及时报告、迅速响应、总专呼应、条块结合、横纵贯通”的思路,实施行动方案。

  发生突发事件时,按照既定汇报路线,支付清算部门及时报告情况,商业银行成立由高管层组成的应急组织,发布启动应急预案指令,各执行部门、保障部门在牵头部门的统一指挥下,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在业务及数据恢复上,组合运用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启动备用资源或采取替代手段恢复业务运营,以尽快恢复关键服务,降低系统不可用、业务不接续、数据不完备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组织协调上,应充分发挥“条块”联动机制。在“条”上,强化支付清算条线自上而下的指挥、指导、协调职能;在“块”上,强化协同效应,打破地区、条线、职能限制,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迅速处置。

  在突发事件控制上,通过实施行动计划,达到对发展态势和后果进行控制的目标,防止支付清算业务风险向金融风险扩散,局部风险向整体扩散,地区风险向全国扩散。

  (三)事后恢复、重检、总结及改善

  突发事件有效控制后,商业银行应尽快将业务功能恢复至常规状态,同步开展业务和数据重检,对突发事件发生、业务中断期间,由于手工办理业务、系统切换等原因造成的数据丢失、数据失真等情况,进行数据的验证、核对和补录。对于应急处置过程应完整记录,并按要求向监管部门报备。

  重视事后总结,持续优化预警模型;评估应急处置的效果,修善应急预案;加强员工培训和意识教育,持续提高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支付清算应急管理全流程

图2 支付清算应急管理全流程

  二、应急管理机制智能化完善

  随着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于支付清算领域,强大的数据收集和运算能力,将提升对突发事件的敏锐性,打破传统模式对业务处理人员和办公场地的限制,完善银行业支付清算应急管理体系,将应急响应前置,建立从事前预警、事中等级分析、预案处理、事后跟踪监督直至完结的智能化应急管理体系闭环。

  (一)大数据技术,构建突发事件预警模型

  近两年,商业银行纷纷致力于搭建企业级架构,用以辅助企业完成业务以及IT战略的规划,企业级架构可以由流程模型和数据模型来描述,在搭建过程中引入突发事件预警模型,将业务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变成常态化项目。

  突发事件预警模型通过识别关键资源,如人员、场地、系统、设备、网络等,并对关键资源脆弱性进行分析,评估出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等。对关键资源进行多维度的切片后,进行数据采集,以此保证采集到的数据可以更准确还原当前状况,利用大数据技术将相关数据进行逻辑整合,以此为风险因子,完成预警模型。

  通过预警模型对各类风险事件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可视化分析与结果预测,一旦突破阈值,应触发不同层级的响应机制和上报机制,为应急决策提供参考,提高应急决策效率。

  (二)运用AI+RPA技术,完成业务操作自动化

  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是一种智能化软件,通过模拟并增强人类与计算机的交互过程,实现工作流程中的自动化。RPA技术一般适用于高重复性并且具有符合既定逻辑的处理流程,通常情况下既可以独立工作,也可以以人机交互形式工作。

  在现有的运营情况中,RPA和OCR或NLP结合,可以自动解析现有应用程序和文档,来处理事务,并且可以通过配置RPA机器人程序,代替各类人工操作。在现在的企业运营中,RPA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更多用来将日常企业运营中耗时较长、枯燥的重复劳动由软件机器人来完成,释放人力、节约成本,保证数据流程的正确性。

  在支付清算业务处理流程中,商业银行集中后台操作层面,部分业务流程具有高重复性,并且可以分析出既定逻辑的处理流程,可以考虑使用AI+RPA技术替代现有操作,当人力因素和办公场地因素受限时,启用相关自动处理流程,完成简单的业务处理。

  (三)开放银行,打破无界金融生态

  近年来银行业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构建了“线上+线下”的架构和体系,科技赋能有了显着提升,多元化的银行服务方式正逐渐渗透至公众生活的各个场景。

  开放银行是基于数据共享,用户可以在一个界面上使用不同的账户,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产品或管理资产。根据《开放银行发展研究报告(2019)》显示,参与调研的51家各类商业银行中,65%的商业银行已建立“开放银行”平台,与各类合作伙伴深入合作,完成开放与共享。

  此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公众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由此催生了“非接触银行”的服务理念,开放银行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可以尝试建立业务、运营和平台三个层面的服务框架体系,结合区块链、VR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深度应用,催生智能协同的服务方式。

  在每个独立的客户个体下,基于平台的协同服务更加便捷和高效,平台的每一个客户都是一个单元,可以在既定的授权范围内自助办理业务,也可以将C端(客户)随机分配给B端(银行),围绕任务和客户需求开展工作,促进客户与银行之间的边界融合。

  (四)云桌面技术和5G技术,实现移动办公

  支付清算业务处理高度依赖物理环境和系统,尤其是在疫情全球化蔓延的情况下,已经严重阻碍了业务的连续性处理。利用云端硬件代替终端设备实现支付业务的远程办理,摆脱突发事件影响下的物理渠道限制,真正实现了生产办公的3A化(Anytime、Anywhere、Anyhow)。

  银行业对数据安全的要求很高,引入云桌面技术后,通过技术手段有效的增加了数据使用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使用虚拟化手段将内部资料通过一定技术授权与处理后,提取至虚拟服务器,按照人力资源权限、部门授权级别、项目组别等划分类别,创建不同的云桌面,由虚拟服务器将数据按照权限规则分发至云桌面供用户调取。

  用户上传至云桌面的数据,云桌面也会进行脱敏分析,相关数据经审核后上传至生产,一整套流程完成后,自动清除云中数据。整个流程涉及多个云,形成一套数据分发与接收的闭环体系,有效解决了数据安全性的问题。

  通过与外资银行同业的交流中可以了解,在疫情期间,尤其是海外疫情扩大的情况下,多家外资银行依靠云桌面技术,实现了员工居家办公,保持了跨境清算业务处理的连续性。

  (五)双活备份模式+云备份技术,提升备份能力

  基于“两地三中心”的“双活”备份中心区别于传统的冷热备中心,传统的备份中心投入生产后,日常时间处于非工作状态,只有在主业务系统发生故障后启动。而“双活”模式的备份中心时刻处于运转状态,具备与主业务中心相同的业务处理能力,并没有明确的主备之分,可以同时生产、互为灾备,避免了备份中心常年处于闲置状态而造成资源浪费。

  同时,“双活”模式可以实时监控各备份中心的运行状态,当任一中心出现故障时,自动分配系统资源至另一中心,使其有全面接管业务的能力。业务数据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是确保支付行业连续性运行的前提条件,但随着业务的发展,业务数据呈几何量级递增,数据之间的交互及分析也更加复杂,存储数据的设施成本也在不断增长,因此,数据存储至“云”端可以更有效、更规范、更集约化的进行管理。

表1 常见四种备份系统的特点

常见四种备份系统的特点

  目前的“云”端存储主要为:公用云、私有云,以及混合云。相对于开放程度较高的公用云和混合云,虽然私有云维护成本较高,但其安全性高,封闭性好、资源个性化分配更便捷等特性符合银行业对数据存储安全、灵活的要求,更适用于银行业支付清算领域灾备系统的建设。

  三、前景和展望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危机,但同时也为银行业完善支付清算领域应急管理提供了契机。

  一是推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常态化。从宏观上,加强顶层设计。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对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是现阶段重点工作之一。当前,各家银行纷纷启动企业级架构建设,嵌入应急管理要求与敏捷方法,将应急管理敏捷反应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将会是一个极大的突破。这使得商业银行能够快速应对突发事件和客户需求,同时打破组织壁垒,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和效果。

  二是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化。从中观层面,要建立科学研判机制,支付清算业务专家应充分参与应急管理体系建章建制的全流程,确保业务与应急是有机融合的,是富有特色的,是切实可行的;加强预警发布工作制度化建设、提高执行力,完善风险评估的相关制度、标准、流程等落地实施;建立跨条线、跨部门的公共安全风险信息沟通机制。

  三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化。微观层面,加强各种风险监测系统建设,将突发事件预警提前;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监测技术精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支付清算领域的应急管理能力。

关闭

1.点击下面按钮复制微信号

***********

2.打开微信→查找微信号

加为好友 开始支付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