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金融创新的脚步不断加快,近年来各类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从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到数字货币支付应运而生,各类金融支付服务已经深入大众生活的点点滴滴。银行业作为传统社会金融支付服务的基础行业,在个人、企业及政府传统金融支付服务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银行业发展却面临着物理获客渠道缩水、柜面人数不断下降、同质化的同行业竞争加剧、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的客户分流等发展瓶颈,传统银行业获取客户能力、盈利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均受到冲击和挑战,传统银行发展模式面临转型。
此外,2019年5月1日,国家银保监会官网发布了金融开放“新十二条”,其中“取消允许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审批”意味着中国进一步扩大了金融业的开放,在国家金融业开放的大趋势下,“开放银行”作为全球金融业重要开放创新的新星正冉冉升起。
一、文献综述
(一)开放银行
1、开放银行的内涵
“开放银行”是以“开放”二字为核心、通过开放API、银行、第三方平台和金融科技企业供应商共享数据源、算法、流程等、从而重构商业模式、提升盈利能力的全新金融商业生态模式。“开放银行”以其全新的理念颠覆了传统银行发展模式,以技术为基础,其开放的层次分为三层,即产品层、API层和生态层。
产品层体现了金融产品服务的高度数字化,更好地为用户提供灵活产品和服务;API层通过技术连接搭建服务能力平台,连接用户、第三方,按需输出产品和服务;生态层则构建商业生态场景,将银行与合作伙伴全方位嵌入支付场景中,从而提供全场景、全流程金融服务。
2、“开放银行”的模式
“开放银行”的开放模式依据银行自身规模、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大型银行自主搭建“开放银行”框架业务模式;二是中小银行借助金融科技公司平台运行“开放银行”业务的模式。
“开放银行”的特点包含用户开放、服务开放和模式开放三个方面,其中用户开放是指开放账户和客源边界;服务开放是指在“开放银行”的模式下,用户可接受除传统金融机构外其他非金融机构的服务;模式开放是指银行与其合作伙伴共同创新业务模式,实现跨界金融服务融合。
3、“开放银行”的国内外实践
“开放银行”发起于英国和欧洲,后在美国和亚洲得到广泛的发展与实践。以BBVA、花旗、Capital One、Barclays等为首的欧美大型银行以自有平台开放下层API,适应丰富多变的高层次商业生态。这些银行大多采取“自建+投资+孵化”驱动的方式,从自身内部强化底层API技术,同时兼顾引入外部开发合作。
在国内银行中,中国银行推出了中银开放平台,服务庞大的用户资源,吸引总分行及外部第三方平台合作伙伴合作接入,提供了开放API接口、人工智能到大数据分析、云平台协作的各项服务。工商银行上线互联网开放平台,致力于向全社会输出金融能力,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圈,推进其向“服务无所不在、创新无所不包、应用无所不能”的“智慧银行”转型。
4、“开放银行”的影响
“开放银行”是全球金融业发展的未来,其带来的影响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从本国金融业发展来看,“开放银行”能更好地推动金融科技创新,抢占金融科技创新的先机;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开放银行”不仅可以加强银行与科技创新实力强的中小企业合作,更能加深金融业服务实体的深度和广度;从银行自身角度来看,“开放银行”战略的实施能弥补银行自身创新不足,为其提供转型发展的契机和新动力,推动银行成为全方位、全能型金融服务机构。
“开放银行”从用户开放、服务开放到模式开放,其不仅使银行多方位了解自身的客户,更好地围绕以客户为中心,让客户更舒适、更便捷地享受金融服务,而且在全面的数据支持下,“开放银行”为银行提供更有力的信贷决策支持,银行在把控信贷风险的同时,践行国家普惠金融政策,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二)我国支付产业的发展阶段
1、我国支付产业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乘着互联网技术的东风,中国支付产业迅猛发展,中国支付产业走在了世界前列。支付产业按角色可分为金融机构、非金融第三方机构、用户和监管方;按参与要素可分为支付交易参与者、支付场景和支付监管方。
支付产业格局的演变体现在支付产业中各个角色的演变,其中,支付场景是支付产业中支付价值链的核心,其发展脉络代表着支付产业的发展方向。从支付场景的演变中可将支付产业的发展粗略分为三个时代。
(1)银行主导的1.0时代
1.0时代是银行线上线下的服务和第三方快捷支付的时代。在1.0时代中,支付产业以银行为主导,除了传统银行柜面现金及转账支付服务外,银行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快捷支付为用户提供线上电子银行支付服务。
1.0时代下的支付服务以现金及银行柜面转账支付服务为主,电子银行银行支付为辅,电子银行操作流程较复杂,应用场景单一,费用高,部分的支付方式有时效限制。
(2)互联网新起的2.0时代
互联网的新起敲开了2.0时代的大门,生活消费场景进一步细化,支付服务嵌入订购和产品销售的具体场景中,在第二阶段的演变中,互联网移动支付成为支付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下,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填补了小额及移动支付的市场需求缺口,极大地满足了用户便捷支付的需求。
同时,在央行不断核发全牌照经营的形势下,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公司涉足原本由银行主导的金融支付业务,例如理财和基金等,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与银行形成竞争关系。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打破了银行业对于支付产业的垄断地位,形成了新的支付产业格局,其主要特点有:
第一,互联网三方支付平台与银行成为竞争对手,双方基于各自的用户资源、数据渠道开发和提供支付服务。
第二,在支付服务需求方面,需求挖掘仍然以金融机构为主导,未能完全以用户需求为主导创新定制支付服务。
第三,支付场景单一,支付机构提供的场景相互独立,数据获取不完整。
第四,监管方监管不全面,银联网联数据无法形成完整用户画像。
(3)“开放银行”引领的3.0时代
“开放银行”的到来为3.0时代创造了可能。3.0将实现支付全景式整合,打造基于电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下商业生态圈闭环,更注重场景式体验。现在,中国支付产业正在经历第三次演变,那便是拥抱“开放银行”战略。“开放银行”将在前两次演变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支付产业各角色融合发展。
“开放银行”通过开放API数据接口实现银行与各个支付产业角色之间数据共享,让数据在支付产业的全过程中自由流通与互联,将打破银行与银行、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数据割裂局面,进一步弱化支付场景边界,淡化金融支付服务者的意识,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支付服务。
2、我国支付产业的格局发展趋势
(1)互联网电子支付成为主流
眼下正值2.0时代和3.0时代更迭之际,从传统现金支付、刷卡支付到如今盛行的电子快捷支付、第三方平台支付,移动支付已成为消费者首选的支付方式,电子移动支付对现金和银行卡的替代性逐步提高,2017年互联网电子支付的交易频率首次超过了银行电子支付,随着移动电子支付对现金支付的替代性进一步提高,中国正逐渐由现金支付向无现金支付转型。
对于直接进行支付交易的用户双方来说,互联网移动电子支付进一步降低了交易费用,支付场景的多元化和一体化大大提升了支付效率,节省了交易双方的成本,优化了支付体验。
(2)互联网金融机构与银行比肩
不仅如此,自2015年以来,央行已发放了200多家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许可牌照,目前支付产业已形成以第三方电子支付、移动支付占领小额支付高地、银行电子支付主导大额商品支付业务的鼎立态势。移动支付和电子支付方式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深刻地改变了支付产业的格局。
如今,支付宝、财付通、京东金融等第三方支付机构正逐渐扩展金融服务边界,打破了从前由银行垄断的服务壁垒。第三方通过与保险、基金公司合作向客户提供与银行无差别的金融理财投资服务,进而与银行形成竞争关系,侵蚀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盈利。
(3)银联与网联双管齐下
在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支付产业的监管也一步步趋于完善,中国网联支付平台应运而生。网联平台加强了互联网第三方平台支付备用金的监督,同时对用户通过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进行资金划转交易进行监控,做到资金流动记录完整,数据透明,进而全面保障用户利益,防范重大金融风险。
中国网联不但有利于打破大型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财付通等的霸主地位,促进中小型支付平台企业的成长,更有助于第三方支付平台整体支付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提高行业创新能力。
二、开放银行对支付产业的影响机制
如果将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崛起看做支付产业的竞争格局的第一次重大变革,那么“开放银行”概念的诞生无疑又一次敲响了全球支付产业竞争的擂鼓。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丰富了支付机构的角色,“开放银行”创新了银行在支付产业中的角色,是一个从有到新的过程。银行作为支付产业不可或缺的传统支付机构,与支付产业中的其他角色和要素息息相关。
它的角色迭代无疑将影响支付产业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支付机构、支付场景、支付用户和支付监管机构等。“开放银行”以技术变革为契机,与前一次不同的是,这一次不仅是技术本身的变革,更是技术开放制度的革命,是新的开放观念的革命。
“开放银行”战略将为支付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力量,“开放银行”战略对支付产业的影响蕴含在支付产业各角色和角色关系之中,未来开放战略的实施和发展将对支付产业中各个角色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进行重塑,也正是支付各个角色自身和相互关系之间的改变共同推动着支付产业的革新。
“开放银行”战略从传统银行切入,通过打通数据渠道,影响支付产业中各个角色,进而辐射整个支付产业。
下图可以直观地展示目前支付产业和“开放银行”战略实施后的支付产业的角色关系,图1中红色箭头代表数据反馈,数据从客户反馈分别回到银行和第三方金融机构,再分别由银联和网联汇集至监管机构,数据在流动中不存在融合和交叉,两条数据渠道彼此独立,监管机构难以进行数据整合。
图1 传统支付产业格局
图2是“开放银行”战略下数据的流向,箭头代表数据传递,以单一的支付场景为例,客户在支付场景中发出需求,银行和第三方金融机构进行无缝连接,监管机构对支付场景中所有数据流动进行监督监控,数据从客户发出,流至支付行为涉及的各个服务方,最终流向监管机构形成完整用户画像。
图2 “开放银行”下新的支付产业格局中单一支付场景
图中可以看出“开放银行”战略下的数据流动不再是彼此割裂的开环,而是相互流动形成闭环,数据的流动使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平台和监管机构实现互通。数据成为影响支付产业各个角色的因素,“开放银行”战略下数据的流动、存储和监管都将发生深刻变革。同时数据的价值、流量和存量也将深化各个支付机构和数据源客户的联系。
传统支付格局中,以银行为主导,无论是实体介质还是虚拟介质都离不开银行卡,银行端汇集了基于银行卡、折介质的数据,而基于APP虚拟介质的交易则无法被银行获取,无法形成完整的客户数据画像。“开放银行”战略下的支付格局中,支付被划分成一个个场景,每个场景中客户自由选择支付工具,数据自由流通,最终汇聚完成的数据链条流向监管机构。
三、“开放银行”战略下支付产业未来的四个变化
(一)转换支付产业主导角色
开发银行变革的动力本质是供给侧驱动下的新技术进步和监管的多元化与来自企业和个人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侧所结合形成的变革合力,这意味着客户在哪,金融的服务就在哪,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才是金融机构生存发展的本源。
从前银行依托线上实体网点和线上电子银行为客户提供服务,到后来互联网第三方依托移动介质提供可以行走的金融服务,那现在“开放银行”便是依托客户需求的全场景,形成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产业链,服务是基于支付场景需求的综合解决方案,而方案的一切的出发点都来源于客户的需求。
因此,“开放银行”的中心虽依然围绕着客户,但是客户将成为产业链的主导,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开放银行”的实施能真正做到客户为中心,以客户的需求实现资源整合,做到线上和线下的服务一体化;
第二,客户主动参与建立个性定制的流程产业链,届时客户不再是被动地参与支付产业的某一个环节,而是成为流程和产业链的需求主导方,亦或是成为流程的服务提供者。
第三,在“开放银行”的监管中,客户有权利选择开放哪些数据。由于数据开放是“开放银行”的基础要素,因此客户数据开放选择权也决定了客户在“开放银行”下的金融支付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金融机构只有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和创新相关金融服务,才能真正在支付产业价值链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二)金融机构间竞合关系深化
近几年我国移动支付迅速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移动支付产业链,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银行和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形成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关系。一方面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业务不断延伸扩大,业务范围逐渐与银行形成交叉,在银行传统中间业务收入的业务(如基金和理财)方面形成激烈竞争,侵蚀着银行利润;
另一方面,银行在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付服务中提供安全的支付桥梁,以银行卡为介质为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客户身份识别验证功能,与此同时,银行也借助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所具备的社交功能及多元化支付场景增加客户粘性。
“开放银行”的核心是开放,既包括银行间数据的开放,也包括银行和非银行机构间数据的开放,银行与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竞合关系将进一步深化,合作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完善客户数据。开放数据源意味着客户画像进一步完整,客户的支付行为从线上到线下,银行识别客户,构建全方位客户身份识别认知机制,进而降低身份冒用带来的金融风险。同时,银行联合互联网第三方金融机构打破数据壁垒,提供全方位、一体化、全流程的金融服务支持。
第二,丰富客户来源。除了传统的个人和企业客户外,对于银行来说,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及其开发人员不仅是流量导入方,更是有价值的客户来源。
第三,整合行业资源。目前大型银行采取自主搭建“开放银行”框架平台,而中小型银行往往倾向于采取与大互联网企业合作的形式进行“开放银行”的尝试。
这说明在开放的实践中,大部分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具备独自开发的资金和技术能力,因此,“开放银行”加深了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的合作互联,银行可以借助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技术实力,互联网第三方公司借助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和资金实力,两者整合自身资源共同打造开放的支付平台体系。
例如,中信银行与百度公司合作成立百信银行,中信银行提供严谨的风险管理体系、强大的风险管理制度和优秀的风险管理人员素质,百度贡献强大的数据技术实力,两者合作打造“线上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消费金融、财富管理服务,为企业客户提供供应链金融、行业存管等服务。
(三)支付场景无处不在
抓住了客户就抓住了支付的需求方,但是客户往往存在多重身份,他们既属于发卡银行,也属于支付机构创造的场景构建方。因此只有抓住了支付场景,才能掌握支付服务的主动权。支付场景小到客户的支付习惯,大到一个企业的交易支付全过程。
在目前支付服务中,支付场景已经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但是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和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在构建线上线下支付场景过程中彼此仍然存在割裂,没有真正实现融合。目前中国银行业的银行跨界开放仍然停留在与互联网平台达成合作,就某一个或者某一类业务形成开放合作,例如招商银行和滴滴打车达成关于打车服务、车主服务、汽车金融方面的金融服务开放协议。
这些“开放银行”理念下的金融机构与第三方互联网金融的合作尝试仅仅是“开放银行”的初步尝试,一对一的数据融合和场景接入只是浅尝辄止。
“开放银行”的开放在支付场景中体现在“跨界”和“连接”及“合作”三个关键词上。“开放银行”构建的商业生态下银行将基础金融服务接口开放,互联网第三方通过自由搭配和组合的方式整合服务,搭建支付场景。
因此,支付场景不再限于网点和app线下支付中,而是融入合作方和产品中,通过提供服务产品的完成支付场景的搭建,故支付场景将更加多元化,具有更强大的服务能力、更自由的服务选择。客户选择支付场景和金融产品是不会意识到背后的金融服务机构的,客户只需要一个服务数据接口即可完成获取服务,完成支付流程。
(四)支付产业全局监控和监管
在支付产业中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受到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中国人民银行监管下的支付产业设有银联和网联两大支付体系,其分别对银行和互联网第三方金融机构支付业务提供支付业务服务和监控。
目前互联网第三方的支付业务仍仅限于小额支付,银行仍然主导大额支付业务。因此,金融机构对于用户的支付方式、支付行为、支付习惯的画像仍存在残缺。目前支付宝作为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其下建立的芝麻信用分已经成为判断用户在小额支付信用和习惯上的参考。但对于银行来说,征信报告才是重要参考数据。对于企业来说这种隔阂就更加显而易见。
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普惠金融的大形势下,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寻求融资与发展,在普惠金融和一系列优化企业开户流程的便利措施之下,集群注册为中小微企业注册提供了方便,却也为企业虚假开户、电信诈骗风险打开了缺口。
因此,中小微企业法人的个人开户尽职调查尤为重要,个人小额支付和信用履约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让金融机构更全面地了解企业开户和企业贷款融资的真实意愿,也为金融机构了解客户、为客户的支付行为画像提供了更完善的信息,有利于防范电信诈骗及账户买卖风险和其他各类金融支付风险。
因此,尽管目前监管中已经存在银联和网联两大支付体系,但两大体系仍然各自为阵,监管方无法实现全局性的监管。但是在“开放银行”战略下,银联和网联未来必将实现数据融合,未来将构建全渠道、全流程和全天候监控。
当用户发生异常交易时,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实现数据互联,客户的金融交易画像即可帮助金融机构精准识别客户和交易支付风险,并且保持跟踪识别,使画像持续完善。对于监管方来说,“开放银行”带来的数据互联能够对支付体系实现更系统、更全面的监控和监管,使监管对象交易变得更透明清晰。
四、总结与建议
“开放银行”以银行业的数据互通开放为起点,却影响着整个支付产业的发展进程。在“开放银行”战略中,金融机构、用户、监管方都必须用更融合和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各自在行业中的定位。数据的桥梁重新构建和连接每个支付产业中的角色。对“开放银行”的未来实践和支付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如下:
首先,金融机构应主动挖掘用户需求,找出市场的盲点和痛点,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客户需求可以通过客户支付行为偏好中发掘,可以从支付场景、支付频率和支付交易对手中获取有效数据,通过支付画像将客户进行细分,精准识别,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定制支付服务。
其次,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要由割裂的“两两合作”成长为“多头合作”,构建共同的合作圈,吸引更多的有技术实力、有特色的小型金融机构共同打造开放的数据渠道。非银行金融机构应努力树立自身技术优势和特色,开辟特色支付渠道,通过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多方共同打造多元创新的支付场景。
再次,在目前开放银行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场景之间的融合,需要参与的金融机构和监管方共同打开彼此割裂的场景接口。通过打破支付场景之间的独立,减少场景切换,简化操作流程,弱化场景边界,使用户在一个场景中接受更多的支付服务。
最后,“开放银行”的实践需提升监管的全面性。监管方需改变个人和企业征信体系与小额支付信用割裂的局面,打造包含所有支付场景、支付行为的风险管理制度和管控体系,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支付全流程监控。
“开放银行”代表着金融业不断开放、创新发展的未来,中国目前的“开放银行”战略实践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仍需不断探索和尝试,支付产业历经发展,在“开放银行”战略探索之中,也将悄然发生深刻变革。中国的“开放银行”战略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奋勇向前,“开放银行”和支付产业的未来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