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支付网首页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相关文档 >

支付清算管理中RPA技术的应用场景及风险防控

添加时间:2022-09-17

  一、引言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RPA)是一种智能化软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通过模拟人类与计算机的交互过程,使重复的、规则的常规操作自动化处理。随着AI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RPA技术以独有的功能和优势被银行运用于跨行支付系统、报表数据整理、账户管理等领域。

  实践证明,RPA技术在处理重复性及机械性操作、自动监控、风险预警等方面能大幅提升银行工作效率。RPA为银行业注入了新的动能,帮助银行处理日常重复度高、业务规则与逻辑清晰的流程,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投入,降低人力成本。

支付清算

  二、RPA技术具备的优势

  (一)自动化流程设计简便,无需编程知识

  RPA脚本仅需要很少的编码,且目前多数RPA平台会向用户提供类似流程图设计器的界面,协助用户创建业务流程定义。因此,对业务人员而言,实现需求变得更容易,无需大量编程知识。

  (二)无需对原系统流程、功能进行优化

  现有系统运用RPA技术不会对原系统、流程造成影响。业务人员可以以相同的方式访问原系统,在实施过程中,仍遵循现有系统的安全性和数据完整性标准,以防止对原系统造成性质的破坏。

  (三)低成本、高安全性、可扩展且灵活

  RPA技术通过机器人实现流程工具自动化与流程标准化。与人工操作相比,机器人的操作速度比手工处理的速度快5倍,并且实现“7×24”小时全天候工作,可以实时追踪所有流程步骤,具备极强的管控及审核能力,出错率较低。

  三、支付清算业务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支付清算领域还有大量需要手工、重复处理的工作,无法将业务人员从中释放出来,转向更有价值的工作。

  (一)人工对账流程复杂、易出错

  目前,账户对账需要人工下载报表,将报表数据加工后再完成手工核对。但在实际工作中,因行内报表系统提取的文件格式类型不同,需将核心数据与各系统业务数据进行手工转换和筛选,容易造成数据丢失。同时,需重复多次对数据进行转换和筛选,当数据格式转换有误或进行多日期数据核对时,极易发生数据核碰出错的情况,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影响对账工作质效。

  (二)业务监控效率低

  在业务监控的管理上,支付清算涉及多个支付系统,且监控频率各异,监控人员需要在多个系统之间切换,人工成本较高且效率较低,非工作日存在监控时效性不足的问题,极易引发监管风险及客户投诉。

  在业务处理时效性管理上,各银行需设置专人每日监控待处理的业务数据,通过定时下发工作提示,实现对支付系统业务处理时效性的管理。但随着业务量增长,业务积压现象日趋明显,营业终了后仍有待处理未完成业务,管理人员监控压力明显增大。

  四、RPA技术在支付清算管理的应用场景建设

  近年来,不断革新的技术将现有支付清算业务中的重复性劳动工作场景进行整合,运用RPA技术,用机器代替人工开展业务管理场景建设成为可能。

  (一)智能账务核对

  目前,各商业银行支付清算条线在账户管理工作中涉及大量账务核对工作,均为每天进行的重复性工作。通过将对账流程进行固化,按照机器人能识别的流程输出对账步骤,将对账时点设置在每日营业开始前,机器人即可完成自动对账,业务人员仅需查看对账结果即可。若有对账不符,业务人员可及时查明原因,进行后续账务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

智能账务核对流程

图1 智能账务核对流程

  以中国银行ACS系统对账为例,引入该技术实现账务智能核对后,全辖每日对账从取报表到数据录入,耗时由3.5小时/天缩短至0.5小时/天,对账效率提升80%,有效释放了辖内行对账压力。

  (二)实现业务当日监控

  目前,大多银行的报表数据需当日营业终了批处理后才能生成,无法做到当日实时监控。针对此情况:

  一是在行内系统中植入RPA智能机器人,设定任务时间对支付系统运行情况、清算账户余额等重要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并生成监控结果,同时利用行内系统提示功能,向异常业务发生机构和分行监控人员发出异常提示,提升监控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二是根据业务监控要求,各系统定时生成监控数据,通过部署在办公网络的RPA智能机器人抓取下传数据,根据监控需要生成结果,利用邮件推送信息提示给相关机构进行处理。通过上述方法可有效弥补人工监控的不足,为系统异常情况提供充足的解决时间。

  (三)汇款限额权限维护及检查

  为防范汇款业务风险,部分银行在开展跨行汇款业务时,对操作柜员设置汇款权限,若遇超权限业务,需要临时调整柜员权限。当临时调整业务较多时,限额管理人员存在维护不及时的情况。若将RPA嵌入柜员权限审批流程和限额维护流程中,自动完成限额维护并反馈结果,能有效解决权限维护不及时的问题。

  此外,由于不同层级、机构柜员的权限大小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当柜员发生岗位轮换或跨机构调动时,如果权限调整不及时,则可能造成业务风险,需柜员权限管理人员开展业务检查,而人工工作量大、涉及机构多、检查难度大。

  将RPA运用到此场景,可实现每日柜员数据、柜员机构数据与权限数据的核碰,自动完成柜员权限检查,将不符合的数据发送至相应机构进行整改,并能及时收集整改情况,能有效防范权限过大造成的业务风险。

  (四)业务处理时效性管理

  跨行汇款业务涉及客户资金使用,各地监管或客户对业务处理的时效性有不同要求。为避免延误业务处理,在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需各层级人工不定时进入不同系统查看业务处理情况。这占用了大量人力,在监控信息传递过程中还存在信息逐级递减的情况,效率低且易出错。

  对此,各银行可按照本地业务处理时效性要求,定时生成系统业务处理不及时数据,再通过RPA将数据结果发送给相应机构业务处理人员,并根据业务处理机构的反馈进行跟踪收集,可有效提升信息传递质效,降低业务处理人员压力,减轻后台业务监控人员的管理难度,进一步提升银行业务处理时效性,为客户资金汇划保驾护航。

  (五)支付数据的查询

  近年来,随着客户资金收付需求的不断增长,收付款人信息错误导致报文无法自动处理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客户对资金到账情况的查询需求也随之增加。但大多数银行采用集中业务处理模式,开户机构无法查询客户资金到账情况,需由集中处理机构查询,集中处理机构查询工作量大,影响查询效率。

  针对此类情况,可向客户开户机构提供交易日期、交易金额、收付款人账号信息等查询接口,由RPA收集查询条件后,进入支付系统进行查询并返回查询结果,供客户开户机构参考,及时反馈给客户,从而有效提升客户服务体验。

  上述场景仅对RPA技术在支付清算部分管理工作进行探索,今后可根据运行情况,向其他业务管理内容进行拓展,不断充实RPA技术在银行业务管理中的运用,持续提升业务管理能力。

  五、风险分析

  在利用RPA技术高效高质地完成一系列支付管理业务的过程中,风险管控至关重要。提前关注信息安全风险、系统风险、操作风险和人员管理风险,可预防和减少未来风险事件的发生,规避不必要的损失。

  (一)信息安全风险

  虽然RPA能提高支付系统信息管理的质量,但在应用过程中依旧存在信息安全风险。RPA执行的是比较基础的任务,但系统保存着支付系统客户信息、汇划信息等机密,且系统信息记录一般以电子形式存档,信息储存比较集中,当未做好安全管控,可能会引发信息泄露的风险。

  (二)系统风险

  正常情况下,RPA可与银行各系统和Web服务器协同工作。由于RPA程序对应用系统有很大的依赖性,一旦发生业务流程、系统更新升级或突发异常,如果未能重新评估调整PRA流程,RPA难以在短时间内自动进行调整,会产生规模性和连续性的错误或导致程序终止。一旦原有的RPA程序闲置,则相关业务处理也会受到影响,所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

  例如,在智能对账过程中,服务器或网络不稳定、系统升级等原因,都可能导致RPA无法正常运行。

  (三)操作风险

  RPA的操作人员可能轮换或调离岗位,这种情况下,RPA的业务流程将给继任者带来困扰,因此,必须加强对业务人员的操作流程培训。作为虚拟员工,RPA所负责的业务流程从本质上说是由程序执行的,人工较难控制某个具体时间点程序的执行,因此,使用RPA进行的业务逐渐有“黑盒化”的趋势。

  六、风险防控措施

  (一)增强信息安全体系防护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银行在利用信息带来效益的同时,其商业机密也在不知不觉中被信息化、网络化。RPA的应用更是助推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这就要求银行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体系防护。

  例如,严格设置使用权限,保证系统不会轻易地被恶意登录,同时要将命令处理文件、通信数据等机密信息进行密码化和隐藏化;全面了解RPA的工作机制及缺陷,基于自身的特点,选择更适合业务发展的机器人;技术人员强化各系统功能并提高其保密能力,以增强系统的信息安全性。

  (二)强化系统风险管控

  由于RPA程序对应用系统的依赖性较强,当业务流程和支撑系统发生变更时,应重新评价RPA流程,及时对RPA流程作出适当的调整。如果没有做好RPA程序版本管理,就不能在业务流程或支撑系统发生变更后积极应对,可能导致RPA操作错误,且不具备可追溯性。

  同时,在运行RPA时,使用者需要重视日志等记录的保存和管理,考虑备份系统数据,制作应急预案以确保正常工作的开展,避免因为RPA的停止运行造成业务中断。

  (三)提升操作人员自身的综合能力与专业素养

  在应用RPA过程中,大量基础性、重复性工作被RPA所取代,操作人员结构将发生转型,部分基础性从业人员将面临岗位调整。一方面,操作人员应以积极的心态思考转型工作思路,通过熟悉业务场景和熟练RPA操作,掌握相应技术,做RPA的管理者而非被淘汰者,同时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与专业素养适应当前转型趋势;

  另一方面,操作人员还应着重提升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以便更好地面对与适应RPA模式下的海量信息。

  综上所述,采取相关控制措施后,将RPA技术运用到各银行非业务处理、审核等领域,能做到风险可控,并且可以有效提升业务管理、业务监控、账务核对等工作质效,减轻人工压力,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带来有力支持。

关闭

1.点击下面按钮复制微信号

***********

2.打开微信→查找微信号

加为好友 开始支付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