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于金融稳定与金融风险控制的影响。
国际清算银行曾经在一份重要文献中指出,支付系统中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过程必须清晰地加以界定,用以说明各相关参与主体的责任,从而提供适当的激励和监管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该文献还指出,支付系统中可能存在以下主要风险:(1)流动性风险;(2)信用风险;(3)法律风险;(4)运行风险;(5)系统性风险(CPSS,2001)。因此,建设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市场对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
以往的研究通常认为,由支付市场中的某个机构或子系统的风险而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很低,即便是有这样的风险,也可以被中央银行控制。但是现实中,由支付摄影:张超清算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却异常严重。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除了强调对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之外,应当格外关注支付清算市场对金融稳定和风险控制的影响。特别应当注意到,支付清算机构在风险扩散传导方面有两重负外部效应:一是对资金链的溢出效应,即单个机构的风险容易通过资金链迅速传导至整个行业乃至整个金融系统;二是对实体经济的溢出效应,即资金转移机制层面的问题往往影响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由此看来,平衡好金融安全与效率改进之间的关系,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措施防范以上两重风险是支付清算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
(二)对于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影响。
支付清算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不容低估。特别是金融体系的不断创新和支付市场的迅速进步,给精确定义货币总量和测度货币需求的工作造成了巨大困难。具体来说,电子货币替代了人们对现金的需求,技术进步、竞争压力和金融创新降低了商业银行对准备金的需求,二者共同导致了央行基本货币规模的下降。快速变化的支付体系使得以货币总量为依据的货币政策调控越来越困难。早在电子支付系统快速发展之前,Poole(1970)就曾经指出,支付清算系统的演进使得金融体系面对更具不确定性的流动性冲击,货币政策必须有效应对这一外生变化,而这也就是间接性利率调控的主要思想。因此,面临新挑战,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手段越来越多地以“价格工具”为主。
网络金融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进一步降低了以M1和M2为代表的数量型货币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因为电子货币发行权的分散压缩了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有可能削弱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时效性和灵活性,而且电子货币以及竞争需要导致准备金率不断下降,从而影响法定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有效性。Heller和Lengwiler(2003)通过研究瑞士银行间清算系统发现,法定准备金要求降低了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管理的投入,使备付金的周转速度下降,降低了银行资金的使用效率。由此可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工具,其有效性日益受到现代支付体系发展的影响,部分国家取消法定存准率的做法就体现了这一点。
还有学者认为,现代支付清算市场的发展会使得未来社会中所有的清算都将通过电子账户间资金的实时转移来实现,此时提供结算服务的可能是专业的软件公司而不是传统的中央银行,对中央银行通货及储备的需求为零,使中央银行无法影响短期利率(King,1999)。还有学者指出,央行主要通过告示效应影响市场利率,而电子货币的兴起将削弱这一效应,因为人们对央行调控货币供给的能力产生了怀疑(Friedman,1999)。
当然对此也存在争议,许多学者认为,现代支付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其主要论据是,无论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负债的冲击有多大,中央银行都有为其负债确定利率的权力。同时,在现代支付体系下,央行其实可以不用通过大规模的市场操作去影响利率,央行作为各商业银行的最终清算行,可以设定一个合意的利率区间(或称为利率通道、利率走廊)--即设定清算参与银行在央行的存贷款利率,就可以使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达到预期目标值,进而影响市场上的其他利率(如Woodford,2000 ;Steinsson,2002等)。
(三)对于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的影响。
对发达经济体而言,支付清算市场对金融风险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是首要的研究话题;但对于处于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我国而言,支付清算市场建设对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研究显示,2007年,非现金支付工具规模与我国GDP的比值为24.04 ;到2012年这一比值升至24.77.2007年,支付业务金额与我国GDP的比值为36.06,到2012年这一比值升至48.30(杨涛等,2013)。
这一变化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市场之中的经济活动和交易过程也日益复杂化、迂回化,对支付清算业务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支付清算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支付清算市场的建设和完善有助于加快经济增长,也能够满足产业结构升级对提升支付清算效率的要求。
另外,这一变化也表明,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金融体系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它自身的规模和交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这些金融体系内的交易量也会增加支付清算市场中的交易量。这一现象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金融体系中支付交易量的扩张可能表明金融产业的快速发展,而金融业作为一种高端服务业,它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努力方向,值得肯定。另一方面,如果金融业的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那就可能产生越来越多的没有基本支撑力量的泡沫,最终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对于金融体系优化与效率的影响。
现代支付市场的多元化格局对金融机构自身的效率改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独立于银行之外的支付机构在设立之初,常常基于银行不具有比较优势的网上小额、便民支付领域,以自身独特优势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随着其业务范围不断向转账汇款、投资理财等银行传统业务扩张,银行与支付机构的部分业务出现高度同质化趋势,银行利润被蚕食,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我们要意识到,银行和非金融支付机构之间并不是互斥的,而是互补的。一方面,支付机构受金融体制和自身能力的局限,无法独立提供互联网支付服务。另一方面,银行受技术条件、成本效益等因素制约,也必须与支付机构合作,满足公众多样化的需求。因此,支付机构的高速发展是一柄双刃剑,既冲击了银行的部分业务,又为银行新业务的拓展提供了机遇。
在新的市场格局之中,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管理者迟早要适应互联网应用所带来的变革与创新,融入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商业模式变革浪潮,更好地进行战略定位和市场细分,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各类传统金融机构均可根据自身独特的定位,提供更具特色、更加个性化的支付服务。从行业整体角度看,在激烈的竞争中,各类创新活动将推动银行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和产品结构的优化。
另外,作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支付清算市场的运行情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区域间金融发展水平和交易活跃程度的差异。我们之前的研究发现,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不仅在非现金支付工具规模和银行数结算账户数量上占据了主要份额,而且其资金流动也更为活跃。
从资金流动角度看,北京、上海、深圳发挥着金融枢纽的作用,而北京的地位格外突出。就此分析,支付清算市场中的资金流量和支付规模等数据也可以作为观察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距的重要参考指标,各地区支付清算体系的完备程度和发展规模与该地区金融发展水平高度相关。
(五)对于金融国际化与对外开放的影响。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的今天,金融市场已逐步打破国家界限,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配置资产的基础性作用,各类跨国金融交易急剧扩张。开放的金融环境对支付清算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金融行业正处于加速对外开放的进程之中。对内,随着国内外币支付清算数量的增多,需要完善我国多种外币的支付清算平台、多种类型和层次的支付清算市场,从而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风险。对外,支付清算系统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基础性支撑,通过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体系,我们可以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从而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步从边境贸易、跨境旅游等小范围走向国际贸易结算、贸易融资、跨境直接投资等更加广泛的领域。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还应注意,我国支付行业同样面临着国际竞争,机遇与挑战并存。由于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依旧乏力,各国在产业发展中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作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大国,我国的市场将是各国企业的必争之地。在支付清算行业中,以VISA和万事达为代表的国际银行卡组织在技术、资金、服务、标准等方面均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我国监管部门要不断提高在全球化时代利用国际规则、参与国际竞争、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并督促国内企业在推广标准化、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不断努力,以提高我国支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