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额宝现象体现了我国的金融开放
添加时间:2014-10-04 08:56
余额宝作为一个链接货币市场基金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延伸,在短短半年多时间内,规模就发展到了近5000亿元,不但帮助天弘基金从原本毫不起眼的小公司一跃成为业内老大,更是在资金市场上刮起了一阵旋风,令各路同行纷纷仿效,以致在市场上出现了备受关注也广受争议的“余额宝现象”.
余额宝是什么?简单来说,它只是基于支付宝平台而建立的一个数据导入系统,对接天弘基金旗下的货币市场基金。有了余额宝,客户在支付宝内的沉淀资金就可以轻易划转过去,从而方便地购买货币市场基金。业内人士都知道,货币市场基金是上世纪80年代在海外发展起来的一种低风险类别基金,它以投资信用等级较高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为基金投资人实现相对于银行储蓄而言更高的收益。本世纪初,国内公募基金也尝试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在余额宝问世之前,也曾经发展到近千亿元的规模。只是受制于各种因素,货币市场基金的客户比较少,而基金公司除了出于冲规模的考虑,一般也不太愿意花力气发展这种管理费率不高的基金品种。应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货币市场基金只是一个小众产品。但是,随着余额宝的出现,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千上万的支付宝客户借助与之相连接的余额宝,了解了货币市场基金并纷纷通过这个渠道购买,而余额宝的快速膨胀,又令其他基金公司也开通了与之相类似的“宝”或“通”,甚至商业银行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于是,也就有了现在我们所谈论的“余额宝现象”.
“余额宝现象”的本质,就在于让广大中小投资者在货币市场上享受到了以前只有机构投资者等大客户才能获得的高收益。这里不妨先作两个假设:如果没有余额宝,货币市场上的高利率是否存在呢?假如存在的话,为什么在有余额宝之前,广大中小投资者却与之无缘呢?
由于没有充分实现利率市场化,特别是在存款利率上还存在管制,客观而言我国货币市场的利率是存在扭曲的,即银行的存款利率不能真实反映市场的实际利率。也正因为如此,作为调剂资金余缺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就出现了以短期回购形式存在的高利率,这种局面的滥觞,也就有了远高于银行规定利率的协议存款以及各类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存款性质的各类固定收益理财产品。一个典型的案例是,2013年6月底的时候,国内货币市场曾经出现过利率暴涨的局面,被称之为“钱荒”.但那个时候,余额宝还没有成气候。因此说,并非是余额宝的出现导致了高利率。但是,过去长期存在的高利率,又的确与广大中小投资者隔得很远,尽管货币市场基金早就进入了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回购、参与了利率很高的协议存款等,获得了高收益,而且,货币市场基金的门槛本身并不高,也很难说广大中小投资者对此就一无所知。
但客观现实就是,在余额宝出现之前,购买货币市场基金的中小投资者很少,货币市场基金也没有取得像现在这样的大发展。这是为什么呢?
说到底,这就是金融开放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在内的金融体系,本身具有很强的封闭性。这种不开放有分业经营的制度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原因。譬如对于银行来说,虽然也会发行一些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但这一业务通常都是局限于私人业务部或者个人金融部,并不向中小客户开放。其理财产品的购买起点,一般至少在5万元。这种不够开放的模式,就让大量的中小客户被排除在理财市场之外,不能享受到高利率。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尽管它在发行货币市场基金时基本上不设门槛,但其产品的宣传通道又基本局限于业内,没有一个主动积极开放的平台来推广货币市场基金,因而也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客户结构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这种不开放,或者开放不足的格局,使得事实上以不同形式存在的金融垄断得以延续,在维护了金融机构短期利益的同时,也阻碍了市场的发展:既拒绝了普惠金融的推广,也不利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有人说余额宝就是一条鲶鱼,它出现以后,巧妙地用数据导入的形式,在原先相对封闭的系统上撕开了一个口子。
前面提到,余额宝是支付宝的延伸,支付宝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上面有着千千万万的用户,而挂上了余额宝以后,所有支付宝的用户就能够每天感受到通过余额宝购买货币市场基金的好处,于是也就不可避免地开始投资货币市场基金,并且凭借着各种民间的信息传递途径,对货币市场基金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在这里,互联网对于每个网民开放的特点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通过余额宝,实现了金融信息的开放。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余额宝现象”,首先是金融信息的开放,并且在此基础上,推动了金融理财市场向全社会的开放。应该说,没有开放,就没有“余额宝现象”.
客观来说,尽管余额宝为天弘基金带来了近5000亿元的投资资金,并且拉动了货币市场基金规模逼近1万亿元,但就其本质来说,它并非金融产品,也就不能算是搞了什么金融开放。但是,它又的确以其自身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某种金融生态,在民间极大地普及了货币市场基金。那么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呢?
金融业有其特殊性,要实现开放并不易。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早就被提炼出来,但在余额宝出现之前,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产品。而余额宝的贡献是,它一方面严格遵循了既定的游戏规则,也就是只是为按规定成立的货币市场基金提供数据导入,因此也就避免了与现行制度的正面冲突。但是,如果仅仅是数据导入,那么还只能算是对营销手段的改造。在这里,余额宝作为支付宝的延伸,将支付宝的资金积淀功能与货币市场基金相联系,从而实现了基金赎回的即时到账。其实,在余额宝之前,也已经有货币市场基金试行过基金赎回的即时到账,但受制于各种因素,一直没有做大,功能发挥也有限。但是从实践来看,作为现金管理的工具,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是很受投资者关注的,这也是客户体验的一个重点。因为是和支付宝这个大平台相联系,因此余额宝就有条件去推广并实现赎回的即时到账。这种模式打破了货币市场基金赎回流程的习惯路径,甚至能够做到跨越交易时间。换个角度来说,也可以视为是一种特殊的金融开放--在清算领域中实现了在货币市场基金外部的部分运作,并且通过各种手段,让货币市场基金赋予了包含投资、支付以及还款、转账等各种功能。应该说,这些功能可以充分满足人们在现金管理上所派生出来的各种需求,从而为货币市场基金的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这个创新,虽然更多集中在手段上,并没有改变金融专营的特征,但是,它在紧锁的金融大门上打开了一条缝,使之实现了在一定程度上的开放。其实,透过“余额宝现象”,人们看到的就是金融开放(即便是很有限度的开放)的巨大价值,而这种开放的现实基础,就是产品与手段的创新。
早在10多年前加入世贸组织时,中国就确定了金融开放的大格局。这些年来,金融开放也一直在推进之中,但是,客观上人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金融开放步伐走得还是比较谨慎,与其他领域相比,开放程度并不是很大。其根源恐怕与思想不够解放有关。
前面提到,余额宝实际上是以技术创新的手段,开发了创新产品,并且通过巧妙的设计,在将客户引入货币市场基金的同时,事实上也在推动金融专营机制的改变,使得这方面实现了某种开放。不过,它的意义实际上又并不局限于此。因为拥有千千万万个客户,他们通过余额宝了解了货币市场基金,也知道银行的活期存款并非是他们进行现金管理的唯一合法手段,只要动动手指,就完全有可能实现比存活期储蓄高10倍以上的收益。在这样的预期下,人们显然不会再满足于活期储蓄,追求更高收益的原始动力使得银行资金搬家。如果站在金融管制的立场上,对此无疑持否定态度。但是,如果人们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利率市场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金融开放过程中绕不过去的一道坎,那么对于余额宝从某一个侧面所营造的利率市场化氛围,应该是乐见其成的。从余额宝的实践来看,尽管对于商业银行的储蓄资金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就整个金融市场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余额宝开放的客户结构,以及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赎回备付机制,不但验证了“余额宝现象”无涉金融安全,而且也成为利率市场化的预演。而这些,应该说都是金融开放所带来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余额宝能够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余额宝现象”得以席卷资金市场,说到底还是思想解放的结果。有了思想解放,金融开放才会形成共识并得到实践,互联网金融才有生存的空间,并有意无意地去撞击了形形色色的金融禁区。